"包治百病"的"神醫""神藥"必須治,打擊背書的廣告是關鍵之舉。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維護廣告市場秩序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廣告市場秩序整治工作,劍指"神醫""神藥"等五大廣告亂象。
一直以來,各種忽悠人的廣告亂象令消費者苦不堪言。這次通知聚焦重點民生領域和互聯網新興媒介,專門強調要從嚴查處宣稱保證治愈癌癥、絕癥或者治愈近視等誤導民眾健康觀念、危害民眾生命健康安全的違法廣告。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神醫""神藥"廣告也和過去大不相同,呈現出一些新的變種和特點。
尤其是通過直播渠道,一些商家用撰寫看似客觀的新聞報道、科普文章或用戶評價等形式,隱晦地宣傳其產品的神奇功效,試圖誤導消費者。
軟文種草、探店測評、直播帶貨等新型營銷模式,通常借助社交媒體吸粉,再將粉絲引流至微信,推廣、售賣醫美、保健甚至醫藥產品,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欺騙性。
還有一些不法商家利用AI生成虛擬人物,模仿知名專家、學者、明星等來發布虛假廣告。這些虛擬人物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宣傳,消費者無論在哪個時段進來都會接觸到,傳播范圍極廣,又不易被識別真偽。
更讓人防不勝防的是,借助于大數據捕捉用戶畫像,"神醫""神藥"廣告可以越來越精準地收割消費者。比如,針對老年人根治基礎病、針對女性的保養護膚秘訣、針對學生家長的增高補腦……
不少消費者正是基于對播發廣告的平臺和渠道信任,才為這些"神醫""神藥"買單。鑒于現行法規對新興營銷手段的約束也存在一定滯后性,商家頻繁擦邊更加猖獗。
違法亂象在迭代,相關治理自然也要升級。只有及時升級監管手段,嚴格審核把關,才能避免消費者被誘導、診治被誤導。
首先必須強化平臺主體責任,不能任由算法成為"神醫""神藥"的幫兇。
平臺需建立先審后發機制,對養生、醫療類內容設置更高發布門檻,也應完善廣告標識制度,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廣告監測平臺,打破數據孤島。
魔高一尺,監管技術更需要道高一丈。利用AI識別,對"根治""秘方""抗癌""無效退款"等敏感詞實時監測,對直播間的虛擬人物進行捕捉并打假,對付款環節設置特別提示等等。
仔細觀察,夸大療效、模糊藥品屬性,神化保健品功能,幾乎是屢試不爽的套路和手法。
針對這些游走在法律邊緣的套路,一定要嚴格查處使用涉醫涉藥廣告禁語、虛假宣傳等廣告,建立"黑名單"制度曝光典型案例,解構廣告擦邊的套路,警示消費者。
長期以來,醫療、藥品、保健食品領域堪稱廣告亂象的重災區。"神醫""神藥"行走江湖多年,總能不斷更換馬甲,大眾更關注的是整治行動能否取得長效成果。
法律層面必須加快補齊短板。明確相關爭議問題的法律屬性,提高違法成本,完善消費者救濟機制,特別是解決小額多發性糾紛的維權難題。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