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法上不要去追求什么特殊的身法和特別的姿勢。就象平日走路一樣,足到重心落,二者同步,一路逼過去。所以要有“看人如稻草”的心理狀態。要有寧在一思盡不在一思存的預動意識。否則整勁的效果就出不來。“打人如走路”,是在實戰中運用整勁的前提。是打人不見形。一路走去,腳行錯綜八字,身體要放松,不能有預示動作,動作一旦做出來,要突然、要盡性。是搶他重心奪地位。
打人時往那里走?往對手重心所處的位置上走。在這個地方發力。整勁就是用在此時此處。要足、手、重心同時到達對手重心位置,三者同步到達在這一點上。用自己的重心奪對方的重心位置。奪位時步要直進,前腳要直,要踏過對手重心位置后0到3寸處,少則不及,整勁空發。過之,則危險大,易被對手所乘。兩手連打不空回。運用整勁要以打為守,進也打,退也打,功守無別,都是逼住對手的重心,連續搶他地位,勿使他走脫,去要迎著對方的拳腳去,小臂挫著對方的拳腳去。
回則鉤著對方的拳腳回,都是同一時間的發力打,兩胯帶動兩手有如老式火車輪子的曲桿快速往復連發,起落鉆翻如機輪。直進踩趟雞腿力。進身要趟踏,落步要踩實。此中趟踏的含義,并非是用腳底在地上蹭。而是用后腿的蹬勁將自己身體重心連同架式平著送出,如同跨大步過寬溝一般。
形意拳初練不要談意氣神。形意拳的勁練整、透、活。三者中整是基礎。整光靠松是松不出來的。1靠姿勢正確,周身姿勢都要力求正確。2靠大節放松,松是在姿勢基本正確的基礎上放松。而且也不是全身都放松,主要放松肩根、胯根、胸腹和臀肌。姿勢不正確,無論你怎么放松也整不了。3是靠動作協同,要點是手、足、身體重心同時同步到達作用位置。
做到上述這三點基本就能弄明白什么是整。能夠在極短的瞬間做到上面這三點,驚炸勁或說爆炸勁就出來了,能夠恰倒好處地在接觸對手身體一瞬間由放松狀態突然完成上述三點,透勁就有了。以后能夠純熟運用這個勁了,這個勁就活了。到了這個地步才好談實戰中的應用。形意的勁是整透,要想在實戰中應用,就要配合與之相應的打法。
練習整勁,定步容易,動步難。靜止發力容易,運動中發力難。一般人,運動中發力大多不整。有了整勁還要會用,并且要學會與局部力相結合。整勁的運用原則與局部力的運用原則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如果沒有練到動靜合一的程度,自然在運動狀態下其整勁就要打折扣。說明他的功夫沒有達到動靜合一的境地。一旦功夫到了動靜合一的境界,則當動則動,當靜則靜,行止坐臥動靜皆然。
人一碰他一摸一撞都如巨熊大虎撲人,此自然整。一個人練出了整勁,其在身體上必有所體現,首先關節的連接力必異于常人,否則不可能將身體各部分整合成一個整體,其次其神經反應力必異于常人。隨時都能用上, 方稱整勁, 不是打時有, 平時沒有,練出整勁, 舉手投足都是整勁, 目光含住對方, 只差打與不打, 練到高處, 有不聞而知之能。
孫門形意縮提中輕靈打人,勁是暗勁,輕中帶縮意,中和中極力縮回兩胯兩肩。端在懷中打,要兜著勁打,以猴形為拳中主意。孫門閃戰勁,是一種動作微小但勁力深透的冷顫勁,對人的精神有極大的摧毀性。受到這種閃戰勁的攻擊后,往往萎縮一團,許久不能控制自己。此勁再上一層,就是瞬間移形技術。孫氏功夫幾乎都從暗勁起練,即形意亦如此。由形意實中起練,較易悟入。亦主暗勁慢練,慢練之目地,在于善養氣練氣。
對練就是個引子,由此掌握各種技法相互作用的道理,練習一個安身炮就夠了。練習技擊一是要多練散手,更重要的是練習發揮想象力,在假象敵的情況下將五行、十二形任意組合發揮,隨機靈動。這種練習對提高技擊最有成效。
形意單操某個或某些手法熟練后,自然就要在練習中發力了。由力小、力散到力大、力整,逐步操練出各種勁法、體認各種勁法,隨著功夫的加深,人的拳術思維發生質的變化,步入暗勁、化勁階段。單操發力熟練后,能發出整力,只見發力者身形一抖,力由腳、腿、胯、腰、肩直傳上肢,極其威猛、自如,之后即可生出暴力。這個階段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大多數人發力時震頭。
有時一個單操式發出后,能震的自己頭暈眼花。練時無人似有人,原意是在習練中假想有強敵始終在面前,與自己拆招對手,自己也與其拆招對手,以增加真實性,培養臨陣對敵時的心理、心態。以至于對敵時不心顫手搖,眼花氣短。還有一層意思,即防止練習者在練習中憋住力(并非憋住氣,憋住了氣又是一回事),不自己打自己。大凡單操震頭,都是因為憋住了力,自己的力沒有真正發出去,力憋在了自己身上,自己的力打在了自己身上和頭上。這是個大問題,功越深,越受害,力越大,打自己越嚴重。極其兇險。
丹田內息不夠,強硬發勁,追求那種剛猛、這樣就震頭,不僅練不出功,反而傷了身體,會使人變得呆傻。糾正的方法是,在練習中一定聚精會神、全神貫注,按要領練習,以免再生出別的”病“來。真正做到眼前無人似有人,將神、意、氣、力發出去,發到眼前的“敵”身上,要領由老師細心督促、指導。在練習者面前懸掛一極輕之物,手絹、細繩、氣球等,單操時對準懸掛物操打,真實的打,將神、意、氣、力全部發在懸掛物上,發力用意要深遠,每次都將其高高打起。
身軸即中線,由尾閭、玉枕、至泥丸,乃一直線。全在脊梁骨督脈之中。或練習、或較量,周身無不動,唯隨此軸移轉。此軸切忌歪斜、搖動。如此軸搖動,周身之勁即散,必敗無疑。脊椎雖可曲,然此軸始終要直,即尾閭、玉枕、命門、至泥丸要四點一線。先由無極站出其意,再以九要為規矩得此軸動靜合一之理。拳架中的道理可由此逐次領會。初練拳術時若無老師常在身旁指導,需要辦兩件事,一是要有個鏡子,對著鏡子練。二是要明白拳理,知道怎么找。
練拳先要找出這根軸來,對著鏡子找出這根軸,很快就明白什么叫以形調息,什么叫呼吸以踵。找出這根軸來,就要練到身知。軸練出來,下一步就要找出面來。面練出來,離球就不遠了。單憑一腳要負責全身重量,又要周身要求合格,難度很大,要領全都做到了,足根坐滿了,在這個要求下練出的松才是真松,才能真的節節灌通,由下而上,中軸同時都有了,各樣奇怪的自身感覺都引出來了, 越練越有味道。
小指一纏內力可到手指,形意、八卦皆如此要求,有“大指扣,食指領,中指頂,無名隨,小指收”的說法,指法關乎氣血通達,內力貫穿之效,為練功必須注意之要務。
孫門球勁就是能夠在任何方向任何情況下做到動靜合一,所謂產生各向同性的勁意。如飛速旋轉之陀螺,好象原地不動,實際上自身不斷轉動。間接反應力,如球碰壁還。旋轉若飛輪,投物于其上,脫然擲丈尋。急流成漩渦,卷浪若螺紋,落葉墮其上,倏爾便沉淪。
讓人用大力甚至全力正向推你的前手,如果你能在前臂不太叫勁的情況下,前臂保持原狀,身體重心不變化,只是后面的腿感到受力。這說明對方的推力傳到你的后足。說明你的式子初步做到手足相通外三合了。如果讓人用力晃動你的前臂甚至掛在你的前臂上,你能前臂不費力且紋絲不動,或者即使被人以任何方法打出去,你的身體狀態、身架四肢的相對位置始終紋絲不變。如此則可以說初步做到周身一家。
無極的心態是產生中和的內在條件,而肢體的不偏不倚則是產生中和的外在條件。而當腹中真氣一旦產生,則說明身心開始進入中和狀態。此即為太極。當身體在運動時(如走架時)也能保持這一狀態,即符合真氣的發生與運行規律,則說明此時走架處于中和狀態。走架時研修、追求這種狀態就是以中和為原則。同樣,當技擊中身心也能處于這種狀態,則能產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的技擊能力。
真正把拳術的道理研修透了,能不加力而力自彰,不運氣而氣自周,自然而然。存周先生的感覺十分靈敏,身體非常靈活,動作極為矯捷,技擊時隨心所欲,力道精湛自如。只要認真進行技術分析,就會發現拳術的基本規矩大都可以從形意拳中演化出來,弄明白形意拳,便能有一通百通之效,對學習其它拳,掌握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形意拳一般以五行拳為體,十二形拳為用,體是調節自己周身氣血并有養生健身之用,體為養為蓄,用為出為發,不明體用,練習內家拳也許功倍而事半,練五行拳以不跟步為好,因為五行主要以體為主,當然也可以跟步為發為出,但這樣對身體并無益處。綜觀十二形拳多以跟步為主,要借身力為用。如用則十二形拳可矣,不必處處為用。
練行意拳和八卦掌,初學要慢,熟練后一定要快,要猛。當然是協調的快和靈活的猛。能多快就多快。同時也要經常象練正楷那樣慢練基本功,一板一眼地走趟泥步,一板一眼地打五行拳。若以實戰功夫為目地,則宜由形意實中起練,較易悟入。孫門形意亦主暗勁慢練,慢練之目的,在于善養氣練氣,重養氣于內,已無剛爆之氣。
凡求道藝者務要虛心,虛心則心明,心明則性真。有若無,實若虛,遠浮名。凡遇有一技之長者,無論其功夫高低皆要拜為師友,虛心求教,海納百川,故其深不可測。孫氏拳以養氣(柔) 練氣(剛) 養神(靈)三部分而言,孫氏形意最善養氣,孫氏八卦最善練氣,孫氏太極最善養神。孫祿堂前輩所說的骨如銅球、筋如鋼絲球、內氣如氣球,實戰中外形無須動作,可使犯者立仆;
孫門功夫重在自然合道,故不主兇猛,主勝人自然。較重無形之柔韌勁、輕靈勁,以省力自然勝人為指導觀念,故將較猛烈之抖震勁,轉化成無形之沾粘顫,此勁得自孫先生所傳下之形意拳。雷聲之說,功夫到了,發力就會有聲,能助其力。發聲時腹中之氣下沖丹田,能實其腹。聲從口出,能懾敵膽,氣沉丹田實其腹也會助肩臂肘手的力量。
孫家拳的勁是各派拳術中最銳利的,滲透力極強,當你還沒有什么感覺時,里面已經受傷。孫存周教的拳架子更低,其鷹熊合演幾乎是貼著地皮練,鷂子翻身的束身幾乎是團成了一個球,但不能有低頭、貓腰、撅屁股之嫌。八卦掌走轉起來行如奔馬,勁力也非常渾厚。孫存周覺身后情況有異,急速俯身,子彈從身后擦脊而過,順勢以蛇形回身撩打,將車夫打倒在地。朱氏三兄弟與孫存周相比有很大差距,在身體的感應、節奏的把握和勁性上,都相差甚遠,孫存周認為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對基本功的掌握,后來經過3個來月對三體式和劈拳的深化練習,使朱氏三兄弟的實戰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
很多名家、大師所以練用脫節,一是對基本功掌握的不準確。二是實戰練習少,距離感差,不知拍。三是體力不足。四是意不知毒。五是志不能堅。這些都與拳術練習的方法有關。孫存周講龍形就有練輕功之效,并表演龍形的輕身效果,孫存周跳龍形時,騰身而起,置于空中片刻,隨即緩緩下落,觀者無不驚詫。多參研孫先生五部著作,其動作照片之神韻,能悟即得。劍云師八十八歲女子身輕如貓,發密如茂,此神足之像也,存周得其髓,劍云得其神。
孫存周早年的徒弟叫蕭德昌,人稱“怪蟒蕭”。身體柔如無骨,周身骨節可以自己脫開。最善與人纏斗,因為別人鎖不住他,他一抖便能將對手震吐血。身體不僅能很柔軟,還可以變的很剛硬,一接手,對手就象撞在銅墻鐵壁上。練拳只需三年,即可登堂入室。孫存周只練三年,就獨杖南游了。孫祿堂虎撲時一躍竟達三丈五,不加助跑,能前竄一丈,后跳八尺,是練習形意拳的基本要求。
支燮堂稱形意拳既是修道術又是殺人術。壽關順也常說他不能用形意拳跟人切磋,那是要出人命的。支燮堂年輕時第一次與一位實戰名家動手,只一交手,竟把對手打穿磚墻,身體數處骨折。支燮堂后來功夫高深后,就可以控制,解放后支燮堂曾獨自與20幾個人發生沖突,交手中支燮堂在每人脖子根摸一下,20幾個人的腦袋都向一側偏歪,都抬不起頭。事情鬧到派出所,經公安人員調解,支燮堂再在每人頭上摸一下,使他們復正。孫劍云曾告訴他脖子上的這個部位,并摸給我示范,確實一觸摸這個部位頭就要歪。在這個部位用不了多大力,就可以把頭摸歪。但是實戰中出手要準,分量要合適。否則是要出人命的。
單以拳式的結構言,有小開門、大開門兩大系統。形意、太極、八卦、八極、心意都屬于小開門,披掛、攔手、太祖都屬于大開門。小開門若無靈活的步法相佐,其拳則滯。大開門若無樁功相助,其拳則散。小開門打人是鷹旋熊佇,打開門打人如蝴蝶翻飛。(本文完)
真正的武學,不可能普羅大眾,一直以來都是陽春白雪,是極少數人玩的東西。傳武,需要真正的傳承才行。已經開始招募,五月份開課,里面有很多各拳種優秀的功法,包括樁功、試力、內功、肩胯訓練、技擊、養生等,愿自己在武學路上少走彎路的朋友,請關注,可以加羅山主微信:18513683927進行交流。
附:
來源:傳統武學
請欣賞短視頻
投稿郵箱348132359@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