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文
近年來,彌勒太平街道以“水”文章為突破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推動各村(社)因地制宜發展產業。
近日,彌東社區小交址村小組實驗基地的13畝茭瓜正值采收旺季,畝產量2噸左右,今年預計產值約11萬元。
小交址村:13畝茭瓜喜迎豐收,村民采收忙
茭瓜又名茭筍、茭白,嫩滑爽口,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糖類、維生素、氨基酸和膳食纖維,高鉀低鈉,對保護心腦血管有益,被譽為“水中參”,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眼下,正是茭瓜采收季節,走進太平街道彌東社區小交址小組茭瓜種植實驗基地,藍天白云下,微風拂過,茭瓜迎著風翻滾著綠浪、隨風舞動,工人們穿梭于“綠海”間,將成熟的茭瓜從水田里拔起、剪葉、削皮、打包,一派繁忙豐收景象。
工人穿梭在田間,忙著收割成熟的茭瓜。↓↓
收割好的茭瓜從田里運出來準備清洗。↓↓
清洗、打包茭瓜。↓↓
裝車、運輸。↓↓
小交址村:產業賦能,鼓起村民“錢袋子”
據了解,今年是該基地種植茭瓜第二年,種植面積13畝,預計每畝產量2噸左右,按照當前市場平均每公斤6元計算,預計產值11萬元左右。茭瓜的發展不僅讓村民享受到了“土地流轉”和“就近務工”的雙重紅利,也助力了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茭瓜當年種植,當年豐收,一年可收獲兩季,小交址村實驗基地種植品種為“小早”,長勢良好,茭瓜個大、水分多、味道甘甜清脆,目前主要供應本地市場,頗受人們喜愛。
【小交址村小組組長 邵祥】:這兩天正值采收旺季,每天能采600公斤左右,采收后送往滇東南農產品交易市場,最近價格不錯,每公斤6元,一天可以賣3000元左右。一年能采兩次,兩季產量大概23噸,毛收入達11萬元。
茭瓜基地的建成,不僅推動了小交址小組農業發展,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許多村民通過采摘、清洗、打包等工作,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
為了讓村民更直觀地感受到種植成效,更好帶動種植茭瓜擴大規模,村小組就地聘請村民參與到茭瓜的試種當中,既幫助村民“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又能帶動村民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小交址村小組村民 錢敏】:男工每天有150元收入,女工有100元,中午提供一頓午餐,離家很近又能賺錢,我們都很開心,希望以后能大力推廣,把家里的田都利用起來,多增加些收入。
下一步,小交址村將積極探索“支部+公司+農戶” “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支部+基地+農戶”等多種模式,引導村民種植茭瓜,壯大茭瓜種植規模,推動茭瓜產業品牌化,積極打造成“一村一品”,走出一條強村富民,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總編/楊銳
責編/張云龍
值班編輯/孔德云
記者編排/朱海楠 劉璐
下載彌勒頭條客戶端
獲取更多資訊
彌勒融媒法律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