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中國駐日大使館發布了題為《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提醒中國公民注意和預防地震災害》的文章。該文章根據2025年3月31日日本政府公布的南海海槽大地震“新受災設想”的報道,文章呼吁在日本的中國人采取地震預防對策。
日本地震頻繁,日本政府自身也多次發出同樣的警報(內閣府)。不僅是中國大使館,對于在日本滯留、旅行的其他國家的人,督促災害準備的大使館和政府也不在少數(其中包括美國駐日大使館、英國政府等)。
18日20時18分,日本長野縣發生5.1級地震,多地震感強烈,據日本氣象廳消息,這是自2024年1月能登半島地震以來,首次觀測到震度為“5弱”的強烈震感。
除此之外,19日有日媒報道,根據最新研究顯示,東京灣北部地下有多座隆起的“海山”,可能是導致地震頻繁發生的原因,甚至可能引發7級的“首都直下型地震”。
關于東京灣北部區域的地震,據日本專家分析,關東東部太平洋的“海山”下沉是地震活動活躍的原因。
關東地區的地下構造復雜,該區域位于菲律賓海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板塊俯沖過程中形成的“海山”(海底隆起地形)在沉降時產生阻力,導致應力集中?。這種特殊地形與板塊邊界的復雜相互作用,成為地震頻發的直接誘因?。
歷史數據顯示,該區域約每15年發生一次6級左右地震,2020年曾出現單日7次震源深度20千米的地震群?;自2000年以來已記錄約8000次地震活動,近年頻度較以往提升3倍?。
東京科技大學的中島教授對2000年以后在東京灣北部發生的地震進行了研究分析,新發現“地震巢”的范圍與關東東部海面上被稱為“海山”的海面上的山的大小幾乎一致。
研究表明,該“地震巢”若發生整體性斷裂,可能引發里氏7級的首都直下型地震,震度或超過日本地震等級最高標準(震度7)?。目前南關東地區未來4年內發生此類地震的概率被評估為70%?。?
這一結論基于對板塊運動軌跡、歷史震例及近年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凸顯東京都市圈面臨的地震風險升級態勢。
歷史上東京灣北部記錄到的最大地震為?7.0級?。1894年6月20日發生的明治東京地震是東京灣北部典型的直下型地震,震中位于東京市區近海的荒川河口附近,震源深度40-80公里。此次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31.8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當量,極震區烈度達IX度(中國烈度表),但破壞范圍主要集中在東京灣低洼地帶。
其他相關地震對比顯示:
?1923年關東大地震?(震級8.1-8.3級)的破壞范圍覆蓋東京灣周邊,但震中位于相模灣海域,不屬于東京灣北部;
?2024年東京灣4.8級地震?是近年該區域較顯著的活動,但震級遠低于歷史最高水平。
東京灣北部地震活動多與太平洋板塊俯沖相關,其特殊地質條件導致地震震源深度普遍在20-80公里區間,且易引發直下型地震。
因此,在日本長期居住的朋友,表便建議多儲備至少3天的應急物資,多關注地震預警信息?,比如做到以下三點:
1.有效提高防災意識,適當理解和掌握地震時的自救知識,適當儲備飲用水、食品、防災和急救用品等防災物資。
2.通過電視,網絡,廣播等關注地震趨勢,天氣警報和防災信息,使用手機應用程序設置災害提醒,并在災害發生后盡快撤離。
3.災害發生后,只有在避難所才能穩定地確保食物、休息、通訊等基本必需品。事先確認附近避難所的信息,遵從自治體發布的防災、避難指示,迅速移動到避難所等安全場所。
版權說明: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屬原創作者,文章源于授權作家或網絡,網絡其他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如有侵權,原創作者煩請聯系我們予以公示或刪除處理。 微信:xinshuo201220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