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下限是爸媽給的
上限是自己創造的
01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候鳥家庭”。
林一凡沒想過,自己和丈夫在北京奮斗多年,最終一家五口還是擠在了35平的單間里。
他們夫妻倆和孩子睡上下鋪, 姥姥,姥爺睡兩張單人床,這個逼仄的小房間里,就再也放不下多余的東西。隱私是沒有的,一家老小擠在一起,不是挨著頭就是碰著腳。誰接個電話,電話那頭的人說了什么一家人都聽得清楚。
老人家覺少起得早, 再輕手輕腳,全家也都被迫跟著醒來。
空間擁擠, 換來的是心情的憋悶,家里的氣氛常常劍拔弩張,一句話沒說好就能大吵一架。
這樣的生活, 她一周要過5天。只有在周五晚上,她逃也似的回到昌平那套110平的房子里,才能短暫地喘息一下。這全都是為了孩子上學。
她和丈夫在北京打拼多年, 其實有3套房產,妥妥的中產精英,這套面積35平的房子,她花了500多萬,是樓梯房,也是最小的一套,但是因為配套的學校好,她咬咬牙,攜家帶口住進了這套房子。
做這個決定前, 她知道會比較苦,但難熬程度比她想象的更難。
“我吃點苦沒什么, 也是通過吃苦扎根北京的,但這種生活,有時候會特別讓人心力交瘁。比如孩子學校臨時通知活動,需要的衣服卻落在郊區的房子里,周末在郊區完成的作業和某本書忘記帶回城里……”
兩頭奔波的結果就是, 大人孩子都人仰馬翻。
02
為了孩子讀書, 父母像“候鳥”一樣遷徙,這樣的家庭就叫 “候鳥家庭” ,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家庭比比皆是。
他們是沒有經濟能力嗎? 不,很多像林一凡這樣擁有房產,甚至不止一套,但是為了中心城區更好的學區房,他們放棄大房子,放棄舒適的居住體驗,一家人擠在狹小的房間,過一種苦行僧般的生活。
《夢想改造家》里, 有一期讓我印象很深刻。 來自湖南的辜先生兩口子, 在杭州打拼了多年,買了100多平的高層大房子。 但是隨著兩個孩子的出生, 學區成了夫妻兩個考慮的重點。
為了孩子上學,他們買下了另一套學區房,樓齡比辜先生年紀還大,是上世紀70年代的老工房,位置在一樓,潮濕又陰暗。即使在白天,采光也非常差。
“孩子第一次到這個房子就嚇哭了, 說房子里那么黑,害怕,不要住。”
但是為了夢寐以求的學位, 辜先生兩口子還是決定賣掉舒適的房子,搬來這個老破小。
然而住進去之后,心理落差比想象的更大。 一家六口人 住在狹小黑暗的房子里,空氣似乎都凝固了。 本來就不同意他們換房的長輩, 在這樣的居住環境里,更是整天唉聲嘆氣。
更要命的是, 老房子墻體薄,上下樓隔音很差。
鄰居有點什么動靜, 他們聽得一清二楚。就連街道上有大車開過,房子都會有輕微的震動。
優質學區對孩子的影響還沒顯現, 辜先生一家的生活,卻已經因為這個老房子,變得焦慮、痛苦不堪。
03
為了孩子上學, 愿意犧牲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父母其實有很多。
網友@穿靴子的貓說
自己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從大房子里搬出來,住到學校附近又小又舊的房子里,每天下了班要爬樓梯,腿像灌了鉛一樣,周圍鄰居吵架的聲音、玩游戲的聲音、早六點準時剁肉、打豆漿的聲音,都讓她原本緊繃的神經更加緊張。
輔導孩子的學習 已經讓她心力交瘁,糟糕的居住體驗,永遠不足的睡眠時間,
她感嘆:
“不知道能不能活到孩子畢業”。 她就像候鳥一樣遷徙,不得不在周一到周五,過上一種苦逼的生活,只有在周末,逃離窒息的居住環境,回到更大更開闊的房子,緊繃的情緒才能短暫放松。
這樣的遷徙,是以年為單位計算。
有人說: “即便后悔,只要踏上了這條路,學籍已經落在中心城區,就沒有回頭的選擇,只能堅持12年下來。”
直到孩子上了大學, 這場苦役才算是結束。但如果此時再來個二胎、三胎,那么一切又將重來一遍。
父母的人生, 本可以更開闊更舒適,然而一個又一個12年,把自己大把的時間耗費在這里,犧牲了自己全部的生活品質和朋友社交,最后解脫的時候年歲老矣,疾病纏身,這背后是徹底的悲哀和荒涼。
04
為什么會出現“候鳥家庭”這種現象?
主要是名校效應。
中國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決定了他們只要有能力,就會削尖了腦袋想要將孩子送進名校。
而名校、牛校都經過幾十年的沉淀, 一般都在熱鬧繁華的老城區,周邊小區相應也就又舊又破,居住體驗自然不如在郊區的好。這也注定了,在孩子的前途和自身的舒適中,你只能二選一。
選擇成為“候鳥”的父母們, 大多是在當年的高考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他們進入名校,擁有了體面的工作,在城市里面站穩腳跟。
他們當然希望能夠托舉孩子, 進入好的小學,好的中學,最后考一個985、211,走上和父母當年一樣的路。這樣做的結果,是對孩子的學業傾注超乎尋常的期待,并且陷入唯結果導向的怪圈。
《人物》采訪過一位候鳥媽媽——李木木, 為了獲得一個學區學位,她賣掉了郊區600平的大別墅,花1000多萬購入一套50多平的學區房,他們一家四口擠在這個小房間里,完全施展不開,她時常覺得自己狼狽又沮喪,即使周末回到郊區的大房子,這種委屈也無法撫平。
巨大的壓力 讓她忍不住向孩子宣泄:
“我們住在這的目的 就是為了你把學習學好,你不能以犧牲我們,再換一個看不上眼的成績。”
焦慮、緊繃, 成為候鳥父母的常態, 他們就像一個的賭徒,將自己的全副身家押上牌桌,一旦輸了,對他們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05
都市快報曾報道過一個家庭, 為了孩子上學,他們搬進40平老破小, 房間只能擺一張小桌子, 既是餐桌也是女兒的書桌,房子小得令人憋屈。
他們不僅犧牲居住質量, 還將所有時間、精力全部投資在孩子身上。自從陪讀,他們遠離了社交圈,放棄一切社交活動,一切都圍著女兒打轉。
這種現象, 我看完只覺得有點難過。父母之愛子,愛到犧牲自己的一切。
可是孩子的教育需要投資, 父母的人生也同樣重要。他們寒窗苦讀多年才有今天的成就,卻又要為了孩子再吃一遍苦,以自己的人生為燃料,去搏孩子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真的值嗎?
06
前段時間, 中核集團官方公眾號發布一條消息,他們在多個城市招聘,一共收到了119萬多份簡歷。
而他們只需要多少人呢?
約8000人。
無數孩子, 被父母托舉著闖過高考獨木橋,終于考上了大學,結果發現,那遠遠不是終點,在119萬多的競爭者里,能突出重圍的,不足百分之一。
辛辛苦苦十幾年, 一朝回到解放前。 這又何嘗不是 對多年付出的一種打擊。
有人說,中產家庭的痛點, 不是遇上爛尾樓,而是遇上“爛尾娃”。
之前有個熱帖, 一名海淀媽媽雞娃18年,高考放榜,582分。
聽上去挺高的分數, 但是排名在一萬五千名左右,那年的高考,要想上北京的211,得在一萬二千名以內,也就是說,耗費上百萬、無數精力和時間,只能上普通大學,985、211的校門都沒摸到。
不知道回顧這十幾年的付出, 父母又是否覺得后悔。
07
其實,沒人保證考進名校, 人生就是一帆風順的。
豆瓣有個“985廢物引進計劃”, 小組聚集著13萬高學歷失意者。他們無一不是戰勝了千軍萬馬,在高考沖出重圍的天之驕子。
然而在光環的背后, 他們依然為找不到工作焦慮,為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而崩潰,甚至對苦讀多年的意義產生懷疑。
前兩年,一篇文章刷屏全網:
《北京第一代“雞娃”自述:20年,我被雞成了普通人》 作者就是從小被雞到大的北京孩子,讀的是赫赫有名的北京四中,母親是哈工大畢業的“小鎮做題家”,甚至會和她一同努力學習,但結果怎樣呢?
作者說:
“不是所有北京四中出來的人 都去了北大清華常青藤,我們也有人去了沒那么有名的高校,然后努力畢業、努力實習,有的搞起了烘焙,有的辭職當酒保, 還有的去做了健身教練、外賣派送員, 只為了賺一些在北京剛夠生活的工資。”
你看,那些舉全家之力雞的娃, 不一定都能走上人生巔峰,不一定生活皆是坦途,他們大概率,最終還是一個普通人。
08
我毫不懷疑父母的出發點, 他們無法就是想讓孩子更優秀,想讓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擁有人生更多可能性。
但是他們忘了, 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更無法套用同一套公式。
如果你的孩子生來就是讀書這塊料, 不需要你將全副身家押上,他也必定能搏個好的未來。如果你的孩子興趣不在讀書,即使你耳提面命,犧牲自己,也只會讓你和他都感到痛苦。
這個社會在快速變化, 成功的賽道也并非只有讀書一種,那些被父母逼著學習的孩子,如果缺少內驅力,即使暫時達到了父母的期望,也很容易在成功之后,陷入更深的迷茫。
09
有一句話說得很對:
孩子的下限是爸媽給的,上限是由自己創造的。
孩子的教育, 并不是買一套學區房就萬事大吉,也不是天天雞娃就可以高枕無憂,與其拼了命雞娃,不如好好培養孩子的品行,做一個正直、勇敢的人。
先讓自己成為榜樣, 再去影響孩子也非常重要。
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里說: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不管孩子成績如何, 一定要有培養“平庸孩子”的思維,與其執著于“盲雞娃”、“大投資”,不如降低預期,把注意力轉移到對孩子作為正常普通人的 人格的培養、 品性的塑造、體質的鍛煉上,這才是陪伴他們終身的東西。
不管將來他成為什么樣的人,健康的體魄,堅定的意志,強大的內心,才是一個人身上最寶貴、最稀缺的品質。
更文不易,歡迎在文章結尾給我們點一個【贊】和【在看】,你的支持就是我們堅持的動力。
Hot Events
讓每一次閱讀都有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