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臨滄,春光如繪,瀾滄江畔涌動著學術與文明的浪潮。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生物演化與環境專委會第十一屆一次會議在此啟幕,國內頂尖學者聚首,以科技與人文之筆,解碼這片古老土地的文明密碼,續寫邊疆發展的時代新章。
歷史文脈:多元文明的活態典藏
臨滄,因瀾滄江而得名,更因文明積淀而厚重。滄源崖畫的神秘符號、農克硝洞遺址的4.3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跡,實證其作為亞洲“和平文化”源頭的獨特地位;3200年“錦繡茶尊”屹立千年,訴說著世界人工栽培茶的文明記憶;佤族翁丁古寨“桿欄式”建筑群與“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鮮活傳承著古滇濮、百越、氐羌等多元文化基因。7處國保單位、9項國家級非遺、7595處文物資源,勾勒出中華文明連續性、包容性的邊疆縮影。
關懷引領:邊疆奮進的時代動能
臨滄始終沐浴黨的光輝。2021年“建設好美麗家園”的殷切囑托,2025年考察時的深情厚望,化作邊疆兒女守土固邊、民族團結的強大動力。如今的臨滄,依托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邊境經濟合作區“雙國字號”平臺,正從“邊陲末梢”轉型為“一帶一路”南向通道的黃金樞紐,釋放地緣、資源、開放疊加優勢。
科學富礦:演化研究的天然實驗室
橫斷山脈的褶皺間,藏著地球環境變遷的“活化石”。臨滄擁有從熱帶雨林到高山草甸的完整生態系統,5800種維管植物、869種脊椎動物構成生物多樣性“基因庫”,為第四紀生物演化研究提供關鍵樣本。耿馬佛洞地遺址揭示史前人類與環境互動,滄源崖畫、南滾河秘境等地質遺跡,更成為全球學者破解亞洲山地文明密碼的“天然實驗室”。
未來期許:讓文明“活起來”的邊疆實踐
“認識中華文明,考古學不可或缺。”如今的臨滄,正以學術盛會為契機,期待學者們從崖畫巖刻中破譯先民智慧,在古茶林中解碼農業文明,于生物秘境里追溯演化脈絡。這座“立體史書”般的邊疆之城,將讓沉睡的文物開口“講故事”,讓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臺,在保護與發展的雙向奔赴中,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臨滄答卷。
(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 記者 李映青/徐珊珊 黃新書 圖片編輯整理 李鵠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