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帶孩子,從來不缺愛,也不缺操心。
可有時候,經驗多了也容易“用錯地方”。
特別是哄孩子睡覺這件事,做得不對,不光睡不好,還可能悄悄影響孩子的大腦發(fā)育。
這4種“哄睡”方式,最容易傷到孩子大腦,很多家長每天還都在做。
一:用“嚇”的方式讓孩子睡覺
孩子在床上翻來覆去不肯睡。奶奶一急,說了一句:“快點閉上眼,不然外面有貍貓進來吃你!”
結果孩子嚇一跳,立馬閉上眼,沒一會兒真睡著了。
我們可能還覺得,這辦法挺好用,哄得快,還省事。
可你知道嗎?
這樣的“嚇唬式哄睡”,其實是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顆“怕”的種子。
一次兩次看不出來,可時間一長,就會出問題。
鄰居家小孩,從小就被奶奶用“黑貓”“老虎”嚇著哄睡。
可他膽子越來越小,不敢一個人呆在一間房,晚上不敢關燈睡,非要開著燈,還經常做噩夢。
孩子是睡著了,可是他是“被嚇睡”的。
他睡的不是安穩(wěn)覺,是提心吊膽的覺。
你以為他在聽話,其實他是在害怕。而且,膽子也越嚇唬越小。
二:大力晃孩子入睡
很多老人帶孩子,特別喜歡抱起來“搖一搖”“晃一晃”,孩子一哭,就搖得更快,甚至邊搖邊唱邊哄。
“我搖得他都舒服著呢,一會兒就睡著。”
可其實,搖得越猛,孩子的腦袋就越危險。
小嬰兒的脖子還軟,腦袋大,腦子還在發(fā)育階段,搖得太猛,會讓腦袋在顱骨里晃來晃去。
這樣的大力搖晃,輕則吐奶頭暈,重則出血、損傷神經,后果很嚴重。
醫(yī)學上叫“嬰兒搖晃綜合征”。
之前網上就有一個幾月大的寶寶,被爺爺用力搖晃哄睡,結果搖成了“腦癱”。
我們想讓他早點睡,可一用力,他腦子先受了傷。
三:拿手機、平板哄孩子睡
你是不是見過這種場面——
晚上九點,孩子在床上吵著不睡,奶奶順手拿出手機,說:“看看這個動畫片,看完就睡。”
孩子立馬安靜,一邊看一邊笑。
你還覺得:“這法子真省事,一看就乖了?!?/p>
可真相是,手機這玩意兒,本身就是個“醒腦神器”。
孩子越看越興奮,越看越不想閉眼。
有位媽媽跟我說,她兒子從小就是用手機哄睡,看習慣了,現(xiàn)在不看根本睡不著。
孩子眼睛盯著亮屏幕,腦子停不下來,像上了發(fā)條似的。
而且,長時間用手機哄孩子,除了影響睡眠,還會讓孩子注意力差、說話慢、情緒不穩(wěn)。
動畫片一放,家長輕松了,孩子卻“掉進”了手機里。
大腦中本該分泌“困意”的褪黑素,被藍光一照,壓根出不來。
褪黑素不分泌,孩子就越看越興奮,大腦根本靜不下來睡覺。
四:孩子哭就放著哭,不理
還有一種哄睡法,就是“不哄”。
孩子晚上哭鬧,家長說:“讓他哭!別理他,哭一會就睡了。”
這個做法,有人叫“哭聲免疫法”。有人說孩子哭幾天就不哭了,能自己睡覺了。
看著好像是“讓孩子獨立”,但其實,卻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想鬧,而是想要你在身邊,想要那種“有人在、我才放心”的感覺。
你不理他,他哭著哭著就睡了。可你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嗎?
他放棄了信任,覺得:哭也沒人來,我只好閉嘴。
“你忍得住不管他,他也能忍著不哭。但你沒看到,那一夜,他是在心里長大了一塊冷漠。”
孩子小的時候,不是靠自己安慰自己,而是靠父母一點點安慰,慢慢學會的。
如果一味冷處理,孩子可能從此對人變得冷淡,長大后難以建立親密關系,或者情緒容易暴走。
五:真正會哄睡的家長,都用這幾招
哄睡,其實有更溫和、簡單、不傷娃的方法。
我們可以試試:
?每天固定時間睡覺,建立“睡前儀式”。
比如洗個熱水澡、講個故事、聽段輕柔的兒歌。這樣,孩子的身體自然知道“該睡了”。
?睡前不看電視不玩手機,也盡量少說話,保持安靜。有些孩子越聊越興奮,反而睡不著。
?環(huán)境別太亮,別太熱也別太冷。有時候孩子睡不著不是不聽話,而是屋里不舒服。
?抱著拍拍、輕聲哼唱,比搖來搖去更有安全感。
孩子哭了,不是馬上一通亂哄亂抱,而是回應他,讓他知道你在他身邊就好。
孩子是小,但他們的感受一點都不少。我們給他什么方式入睡,他的大腦就學會用什么方式處理情緒。
你家孩子睡得怎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