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2萬,為啥不敢吃水果啊?
現在有的人月薪2萬,買得起蘋果手機,卻吃不起一斤葡萄,這可不是夸張,而是讓人崩潰的現實。點一份車厘子外賣,八九顆就要30多元,還得自我安慰“今天要吃點好東西”。這年頭,吃水果不再只是為了養生,反倒像是一場冒險。水果不再是菜市場里普通的維生素來源,而像是“補味兒版”的香奈兒5號。
你以為是水果價格瘋漲嗎?錯了,其實是經濟在起作用。在市場這個精致的食物游戲里,你可能成了最晚知道價格真相的那個人。水果為啥這么貴呢?因為它貴得“太正常”。先別急著罵商家黑心或者物價暴漲,水果漲價,反而是現代市場機制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下面咱們梳理幾條經濟學底層邏輯。
第一,冷鏈物流撐起了水果的“精致成本”。你吃的不只是水果,還有冷鏈。2024年,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為3.65億噸,同比增長4.3%,冷鏈物流總收入為5360億元,同比增長3.7%。冷鏈運輸帶來了反季水果,可也增加了水果價格。每多運輸一公里,水果價格就跟著上漲一些。
第二,市場博弈推動了水果“金融化”。這是個反常識的認知,水果早就變成期貨了。就以榴蓮為例,東南亞產區今年天氣異常,直接影響了全球報價。在中國榴蓮進口量持續上升的同時,批發市場囤貨惜售,推波助瀾,營造出一種“吃得起就是地位象征”的氛圍。所以說,水果沒變,變的是我們還在用10年前的物價記憶,去面對今天的供需結構。水果已經成了引發中產焦慮的“偽剛需”。
為啥水果變成“刺客”了呢?
一個字——“選”。你不是真的非要吃水果,而是怕不吃水果就“掉隊”。健康焦慮告訴你,多吃水果能抗衰老,于是你買了智利車厘子;社交焦慮告訴你,水果代表生活品質,于是你盯著ins風水果擺盤;母嬰焦慮告訴你,孩子必須吃應季水果,于是你買了有機牛油果。背后驅動水果需求的不是營養學,而是身份“選擇”。
水果已經從營養劑變成了心理安慰,它本來是用來吃的,現在卻成了“配得上”的象征。大數據也來“添把火”,精準給你推送中高價水果標簽,什么“顏值高”“玲瓏剔透泰國之彩”,價格立馬翻三倍。你以為自己在做選擇,其實早就被篩選了。真正喜歡吃水果的普通人群體,卻因價格高,被迫轉向便宜的碳水食物。水果本該是營養均衡的標配,現在卻成了階層的分水嶺。
希望大家明白,“水果刺客”的背后,是本土水果的慘敗。最諷刺的是,那些小時候天天吃、根本不稀罕的本土老品種水果,正被市場無聲淘汰。碭山酥梨因為外觀不夠好看,在電商平臺搜索量跌出前100名;陜西土蘋果因為不夠“高大上”,被線下商超下架;廣西本地香蕉,連地攤都得混搭厄瓜多爾進口款,不然沒人瞧。
這些水果本身沒問題,問題在于它們不夠“洋氣”。平臺喜歡推單價高、客單穩定的進口水果,零售商也樂意賺包裝和“故事”的差價。本土老品種水果成本低、利潤薄,還得面對“審美不及格”的冷遇,被貼上廉價、落后、沒格調的標簽,從此消失在主流消費視野。最終,你在超市看到的是泰國山竹、新西蘭奇異果、墨西哥牛油果,而爺爺種的柿子、家鄉的李子,只能在微信小程序里清倉售賣。
你不是買不起水果,而是消費降級中的“陪跑者”。“水果貴”可不是段子,而是現實的前兆。當中產階級開始為一顆車厘子猶豫時,這不只是價格的失控,更是消費認知的徹底重構。你不是吃不起水果,而是被迫退出“價格游戲”。那些本土水果的落敗,是市場拋棄“平凡”的信號;那些高價水果的熱賣,是消費主義對階層焦慮的精準“操盤”。
水果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產品,它是一場關于供需、資本、審美、平臺、權力的“合謀秀”。而我們,是臺下任人擺布的觀眾,是一邊刷著短視頻、一邊咽口水的消費者。下次再看到水果漲價,別只罵它貴,看看自己是不是還在幻想“高收入 = 高生活”這個等式成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