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當有一個工作的想法冒出來的時候,并不是想著去馬上實行,而是找來一堆書,一堆課程,想好好學完了之后再大干一場。
這很像是現(xiàn)在大量把幾年的時光投入在考研、考公上的年輕人,或許這是“好學生”的通病:太習慣于依賴學習——考試的路徑,沉浸在一種“自己很努力”的幻覺里,而與現(xiàn)實世界脫節(jié)。
有一部紀錄片《巢》拍的就是一個“很努力卻一事無成”的年輕人的故事。85后房君睿與年過七旬的父母蝸居在上海一套30平米的老公房里,房君睿買了大量藝術、宗教、文學書籍,每天在家苦讀,他學的是文物修復專業(yè),但由于無人引路無法從事相關工作,房君睿嘗試過包括房產(chǎn)登記、技術工人、醫(yī)院安保等職業(yè),卻都因為人際關系、個人意愿等原因難以持續(xù)。
他精神世界的豐富與現(xiàn)實的局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紀錄片《巢》截圖)
瓊瑤的《窗外》這部小說,里面女主人公的母親,是以瓊瑤自己的母親為原型寫的,幾乎就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說,“我最怕你們兩個女兒步上我的后塵,年紀輕輕就結了婚,弄上一大堆孩子,毀掉了所有的前途,最后一事無成”,她在家務事的間隙學英文,學畫畫,學詩詞,看似很上進,然而這些并不能讓她成為她理想中的人物,也不能換回貼補家用的生活費。
為什么很愛學習很上進的人無法改變命運?他們學了很多技能,懂了很多知識還是沒什么用,工作也沒變好,錢也沒賺得更多,生活也沒有得到改善,甚至還不如不學習的人。
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都沉浸在“無效學習”和“偽勤奮”中,榨干了精力。
很多時候,他們都是為了顯得上進而去學習,這只是一種緩解焦慮的自我安慰,他們呆在自己的世界里越來越“舒服”,但處理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差。他們可能會在朋友圈打卡自己又讀了什么書,這種表演式學習激活了多巴胺獎賞回路,卻切斷了知識內化的關鍵路徑。
窮人“不停學習”的坑,在于將知識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學習了很多課程或讀了很多書,而沒有轉化為實際的價值。
所以我常常覺得大學老師這份工作要比在外面上班容易得多,因為他們只需要讀書寫文章,完全不用考慮產(chǎn)出的成果放在市場上可以換來多少錢。
紀錄片《巢》中的房君睿,他完全可以用他的知識儲備去寫文章、做視頻,想辦法養(yǎng)活自己,也有朋友找他辦一個自己展覽,講一講宗教的歷史,但是房君睿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寫文章、做策劃、找場地他都不會做,也不敢做,害怕自己努力了也沒成果。
(圖源:unsplash)
學習的關鍵在于輸出和應用,只有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產(chǎn)品、服務,才能真正產(chǎn)生價值。
讀書多、旅游多這些表面功夫常常被誤解為“優(yōu)秀”,而掩蓋了基本技能嚴重缺乏的事實。
不要把精力花在“學習”上,而是花在如何解決實際問題上,哪里卡殼了,需要什么知識和技巧,再去補充學習,而不是等學完了再開始干。
學一堆寫作技巧,跟寫出一篇10萬+文章;學品牌營銷,跟親自找個產(chǎn)品跑一輪內容策劃+投放;學一門課,跟大量輸出去講清楚這門課……所要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樣。
一個一個地解決實際的問題,提升自己,進入一個更有價值的環(huán)境,接觸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而不是活在自己的繭房里。停止用戰(zhàn)術的勤奮掩蓋戰(zhàn)略的懶惰,讓每個學習行為都成為撬動認知升級的支點,才是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