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兒子踏入小學的校門,我家就仿佛陷入了一場無休止的“戰爭”。
每天最揪心的事兒,就是盯著兒子寫作業。
因為只要我一個不留神,他肯定會想方設法開始玩手機。
有一回,他趁我做飯的間隙,偷偷拿起手機玩游戲,我一進房間,正好看到那亮閃閃的屏幕,怒火“噌”地一下就冒起來了,一把奪過手機,沖他吼道:
“就知道玩,學習怎么不見你這么上心!”
為了讓他專心學習,我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軟硬兼施。
可道理也講了,脾氣也發了,兒子依舊是我行我素。
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使我心力交瘁。
直到最近,我無意間刷到了一個保送北大的高三女生的采訪。
其中一個細節,像一記重錘敲醒了我。
女孩說,自己家里一直沒電視,直到接到錄取通知書,家里才購置了第一臺。
而且,她寫作業的時候,父母就坐在旁邊安靜地讀書。
聽到這些話,我的臉“唰”地一下紅了。
我望向家里角落那些積了灰的名著書籍,再看看永遠亮著短視頻頁面的 iPad,心里滿是懊悔。
一直以來,我總是一邊要求兒子好好學習,一邊自己卻沉迷低級快樂。
事實上,真正該嫌棄的哪里是不自律的兒子,分明是我這個不稱職的母親啊。
教育最忌諱的
是一對擺爛的父母拼了命地卷孩子
開頭提到的保送北大的高三女生名叫田暢,來自鄭州外國語學校。
保送的消息一出,很多人都很好奇,她的父母是怎么將她培養得這么優秀的?
對此,田暢表示,從很小的時候起,自己只要一寫作業,父母就會坐在一旁看書,每天自己什么時候寫完,一家人就什么時間睡覺。
這一刻,我才意識到:
我兒子之所以成不了“別人家孩子”,根本原因是我也做不到像“別人家父母”那樣“一視同仁”。
記得有一回周末,我看兒子捧著平板刷了一下午短視頻,忍不住訓斥他:“你今天都看了多久了,怎么還不去寫作業?”
沒想到,兒子卻不服氣地反擊道:“我爸都躺那玩了一下午斗地主了,怎么你光說我不說他?”
兒子的話,讓我愣在了原地。
原來,教育兒子的路上,作為父母的我們,一直很“雙標”。
這讓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則新聞。
余杭有個11歲男孩,被爸爸氣到離家出走。
因為他每天回到家,爸爸不是在刷抖音,就是在玩游戲。
什么事情都不干,就往沙發上一躺。
男孩提出想讓爸爸陪自己玩,爸爸卻說:“沒時間,一邊去。”
可是自己想碰一下手機,爸爸卻不準,還說要揍他。
就像主持人白巖松說的:
“天天在家打麻將的父母,是很難教會孩子讀書的。我認為在中國的教育里面,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長。”
生活中,不少父母自己身上就有很多壞習慣。
卻不懂反思,眼里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賄賂、批評、說教,各種方法用盡,可孩子的表現依然不如人意。
歸根結底,是因為家庭才是孩子成長的土壤,是每個孩子發芽、成長、開花的地方。
什么樣的土壤,自然開出什么樣的花。
想要養出“別人家的孩子”,就得先學會不再雙標,做好“別人家的父母”。
最沒用的教育
就是不停地發脾氣、講道理
采訪中,田暢還提到了一個細節,那就是她從小就有手機,但父母會對她使用手機的時間和方式進行管控。
在母親的引導下,田暢發現,手機對學習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這一點,也讓我感慨萬千。
說到手機,平日里很多父母自己就很愛玩手機,但卻看不得孩子碰。
一旦發現孩子玩,就會像我一樣,動輒講道理、發脾氣。
可結果,不僅屢禁不止,反而使親子關系愈發惡劣。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貴州一個13歲的男孩,平時特別喜歡玩游戲。
有一天父親回到家,看到兒子又在玩手機,一時沒忍住便動手打了他。
沒想到,正值叛逆期的兒子,不僅沒能及時反省自己的錯誤,反而起身和父親對打了起來。
父母萬般無奈,只能報警。
看到警察來了,父親一肚子苦水:
兒子不愛學習,還沉迷手機,叛逆又搗蛋,讓人操碎了心,自己是恨鐵不成鋼,才對他動了手。
誰知自己千辛萬苦養出來的,竟是一個“逆子”。
但兒子,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說法。
他說父母平時很喜歡打麻將,并不關心自己。
看到自己玩手機時,要么是喋喋不休的嘮叨,要么是拳打腳踢的暴力,自己忍無可忍,才還手的。
特別認同一句話,教育的本質,不是管束,而是影響。
很多時候,我們總試圖用絮叨和拳頭,迫使孩子變乖、變自律,卻忽略了,講道理和發脾氣是最無用的教育。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代替父母“身教”的影響。
孩子,不會長成為我們期待的樣子,卻會長成我們的樣子。
所以,下一次,再想要批評、打罵孩子時,不妨先想一想,我們有沒有做好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好的家庭氛圍
才是培養學霸的溫床
田暢說,自己被保送北大后,家里才買第一臺電視,對此,有人覺得“太苛刻”、“沒有電視家里很冷清”。
但田暢父母關于電視的這一選擇,卻讓我想到了另一位教育家的故事。
他就是著名班主任王金戰。
曾帶過一個55人的班級,37人考上清華、北大,10人進入劍橋、牛津、耶魯等世界名校。
他女兒上高三時,大多數家庭的娛樂方式還是看電視。
但王金戰卻跟女兒約定好,女兒高三這一年,全家人都不看電視,并在電視上貼了一個封條,說要等女兒考上大學后才能“開封”。
到了大年初一,女兒跟王金戰商量,說自己想去父親的辦公室學習,讓媽媽在家看春晚。
于是,兩人背上幾包方便面就出門了,到了辦公室,女兒復習,他寫書,一直忙到晚上11點,才頂著漫天煙火回了家。
多年后,考上北大的女兒對父親說:
那個春節是自己前17年人生中過的最難忘、最充實的一個春節。
后來,王金戰總結道,一個家庭里若父母能堅持做兩件事,孩子的成績必然也會有很大的提升:
一是全家不看電視,二是全家放下手機。
同樣是把孩子送進了北大,田暢的父母也好,王金戰也好,他們其實都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營造一個安靜、溫馨的家庭氛圍。
正如教育學家斯賓塞說的:
“家庭環境對于培養一個孩子的心智和才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主播董宇輝也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表明:
“大學老師的孩子成才率比較高。為什么?
就是因為他們下班回到家里看電視比較少,因為都有科研任務,還有論文沒寫完,所以回到家里還在學。
孩子一看,媽媽在學習,爸爸也在學習,自己也不能落下。
很多時候你說他們真的是給孩子具體學習建議的,沒有,他們就是把陪伴學習做得好。”
不難看出,一個家庭的環境和氛圍,其實就藏著孩子未來的走向。
家里越是溫馨如春,安靜祥和,越能給予孩子豐富的養分和向上的動力,促使他們不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高層次的父母
都懂得先做好自己
漫畫師王原有幾幅父子漫畫,讓人印象深刻。
第一幅是在學校里,老師利用家長會的時間跟學生的父親反映,說孩子在學校的小動作特別多。
諷刺的是,此時此刻,父親也正做著小動作。
第二幅漫畫,發生在家里,父親坐在沙發上抱怨自家孩子不像隔壁的小孩。
明明兩個孩子是差不多的時間開始練琴,可隔壁小孩能一直堅持,自家孩子卻早早放棄,一事無成。
這位父母只看到了別人家的孩子多么優秀,卻沒看到別人家的父母也在努力。
孩子的根在父母。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就是家庭的問題。
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要先去做,再帶動孩子一起努力。
曾有人問楊絳先生:“您認為什么樣的教育才算是‘好的教育’?”
楊絳先生以自己為例,說自己其實是受了父母的影響,才由淘氣轉向好學的。
從她有記憶起,父親說話一直是出口成章,《申報》評論一篇接一篇,讓楊絳感到既佩服又好奇,便向父親請教秘訣。
父親說:“哪有什么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
而楊絳先生的母親也是一樣。
平日里,她除了操勞一家大小的衣食住行,最大的愛好就是翻閱古典文學、現代小說,讀得津津有味。
在耳濡目染之下,楊絳便學著父母的樣子,找家里的藏書來讀。
就這樣,成了遠近聞名的學者。
作家劉娜曾說過一段話:
“所謂管教,是先自管,而后管人;
家教,是先自教,而后教子;
正能,是先正己,而后輻射后代。”
說到底,父母和孩子就是一場相互成全。
想要孩子變得優秀、自律,講道理、發脾氣都是沒用的。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拿出要求孩子的標準要求自己,盡可能地修煉自己,努力為他營造一個美好積極的家庭氛圍。
如此,孩子自然會追尋著光的方向,獲得源源不斷的滋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