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車是有靈魂的,一輛沒有發動機轟鳴的汽車,不能稱之為‘車’,頂多算個玩具。”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說法,甚至一度堅信:
不管時代怎么變,純油車,才是真正的選擇。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或許未必。
因為現在已經是2025年了,很多過去的觀念,是時候更新一下了。
說得直白一點:就算不談使用成本,也不聊駕駛體驗,眼下的現實早已在提醒我們——
真的不適合再買“純油車”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很直接的原因在于:
你以為你買的是“純油車”?其實它一點都不純。
而你覺得新能源不靠譜?對不起,它現在連“加油”都行了。
聽上去有點反常識,但事實就是這樣。
很多人以為自己買的是“傳統油車”,但拆開一看,往往會大跌眼鏡。
因為市面上的大多數燃油車,其實已經搭載了電子助力系統、自動啟停、能量回收。
甚至還有一套小電機,在起步和加速時偷偷幫忙。
這些你可能沒在意,但它們有個統一的名字——“輕混系統”。
換句話說,你以為自己買的是“老派猛獸”,但它其實早就是“油電結合”的產物了。
只不過,這種“結合”非常初級——沒有電車的安靜省油,也沒有插混的續航彈性,使用場景處處掣肘。
那反過來看新能源車呢?也不僅是“靠電吃飯”這么簡單。
插混也好,增程也罷,這些新能源車一樣能加油、能跑遠途、高速不焦慮。
而且市區基本不燒油,比你那臺純油車更能省、更能跑。
說到底,很多人選油車,是為了長途方便,不想充電。
可你知道嗎?
現在的插混/增程,也可以不加油,綜合續航甚至超過了1000km。
參考這個情況,你都能接受“輕混”了,為啥不能接受插混/增程呢?
這不是一個邏輯嗎?
此外,就算你再有情懷、再鐘愛油車的“機械浪漫”,也必須承認一個現實——
在國內,燃油車注定已經沒了出路。
而且,這不是“假設”,而是正在發生的“既定事實”。
舉個例子:
過去你去逛街,基本都是油車的4s 店;
現在呢?看不到多少純油車的4s 店了,就算有,也是門口羅雀。
再比如車企,誰還在真心實意地投入燃油車研發?
寶馬開始談“最后一代純燃油平臺”,奧迪停掉了多款油車研發。
連一向“保守”的日本品牌都松口了,你說這是偶然嗎?
更別說我們自己的品牌——吉利、奇瑞、長城,幾乎是集體轉身,新能源成了絕對主角。
你再看看銷量排行榜,每個月前十的車型,新能源車不是占8成、就是7成!
就這種情況,車企不投入了,消費者也在減少,我們還執迷什么呢?
當然,可能有人還在猶豫,覺得:“等等看吧,也許油車能扳回一局。”
可你想過沒有:新能源的牌都還沒出完,就已經把油車逼到了打折清倉。
那接下來呢?
隨著800V普及、補能更快、成本再降、固態電池的推出,留給油車的空間,還剩多少呢?
更深層的現實還在于——就算你愿意逆風而行,國家也不會再為你“保駕護航”了。
因為從國家層面來看,燃油車不僅不再有價值,反而正在成為“負資產”。
什么意思?
簡單說就是:它既不能創造長期利益,還在持續消耗國家資源。
比如說,我們每年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靠的是從歐洲、中東進口。
只要全球局勢稍有風吹草動,油價立馬飆升,匯率跟著震蕩。
最后買單的,是每一個用車的家庭,也是國家整體的能源安全。
反過來看電車呢?
用的是國產鋰電池,電靠的是自家的發電系統;
關鍵材料、技術路徑、產業鏈全在本土手里;
發電、儲能、補能體系日趨成熟,甚至還成了出口優勢。
你說國家會站哪一邊?還用多說嗎?
更別提“碳達峰、碳中和”這些實打實的國際承諾——都只能靠電車完成!
所以你會發現,政策的風向也變了:
以前油車還不需要搖號、輕松上牌,現在少數城市非常困難;
以前油車還有補貼什么的,現在基本很少,甚至沒有;
此外,不少城市開始分時限行、油車限牌…
照這個趨勢來看,它的“宿命”,其實早就注定了——你說是不是呢?
說了這么多,總結下來就是:
為什么現在不建議大家繼續買“純油車”了?
因為很多人口中的“純油車”,其實早已不純;
你以為新能源只是“電池代步”,其實它早就跑得更快、更遠、更便宜;
你想守住一份“機械信仰”,但市場、技術、政策,早已用現實把這份信仰拆解得體無完膚。
所以,問題不是你能不能接受電車,而是,繼續下去,你真的會舉步維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