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車的低廉價格,一直讓歐洲車企很無奈。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在2023年發出警告:“多數歐洲人買不起電動車。”不是歐洲人不努力,實在是價格高昂,被實力勸退。
綜合多家調查機構的數據,2024年之前,歐洲電車平均售價在6.6萬歐元以上,因為產業鏈跟不上,成本怎么都壓不下來,除了賣情懷和車標,別無辦法。
相比之下,中國電車平均售價為3萬歐元左右,個別車型甚至低至1萬歐元以下,質量也更穩定。
這讓歐洲車企怎么玩?
為消除中歐之間的價格鴻溝,歐盟先是在2023年發動對中國的反補貼調查,接著加征“反補貼關稅”,加征幅度最高達38.1%,僅加征部分就遠超全球懲罰性關稅19%的平均水平。
在懲罰性稅率正式落地前,中國曾提出以最低售價替代加征關稅的方案,當時提出的標準為3萬歐元,歐盟不同意,認為還是過低,不利于歐洲汽車產業發展,談判被暫時擱置。
到了今年4月份,風向截然不同了。
據路透社消息,中歐已重啟談判,雙方同意研究制定中國電車最低售價,具體數字官方尚未公布,可雙方達成一致共識,是板上釘釘的事。
歐洲一向磨蹭,進度條居然推進得這么快,屬實難得。
老實說,多虧了特朗普,要是沒有他對歐洲的當頭棒喝,歐洲指不定啥時候開竅。
其實歐洲人早就發現,在徹底倒向美國后,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的。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歐盟大部分成員國跟隨美國節奏,支援烏克蘭,與俄羅斯對掐。
很快,來自俄羅斯的制裁如約而至:糧食斷供、能源短缺,加上比2015年更大規模的難民潮,攻勢一浪接一浪,讓歐洲各國自顧不暇、一片混亂。
好不容易熬過寒冬,歐盟就指望戰火平息后能跟著瓜分俄烏戰果,彌補這些年的國庫空虛,誰想到特朗普再次上臺后,竟想著把它們趕下桌,好獨吞蛋糕。
歐洲的三年鞍前馬后淪為國際笑話。
同樣白作無用功的,還有歐盟對中國的疏離戰略。
雖然近幾年,中歐貿易規模呈持續擴大趨勢,尤其在去年前7個月,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合作伙伴,但在美國蠱惑和馮德萊恩積極配合下,雙方始終摩擦不斷。
比如借涉疆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原本談好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就此作廢,或是2023年緊跟美方步伐的反補貼調查、2024年的供應鏈法案和懲罰性關稅,引來中方的對等制裁,讓中歐貿易鏈無法更進一步。
歐洲三年“抗中”,最后換來了懂王的不屑一顧,歐洲要補償找民主黨去,共和黨可不欠他們的,隨即更直接開啟無差別關稅戰。
地圖炮把歐盟打懵了,美國是一點活路都不打算留給他們,即使關稅制裁來去匆匆,但以特朗普的風格,再次抽風摔打歐洲不過是遲早的事。
關鍵是新晉大統領油鹽不進,什么盟友不盟友的,統統掄一棒再說。
既然效忠不再起作用,歐洲也沒必要繼續得罪中國,西方不亮東方亮,總不能兩頭添堵,活活憋死吧。
得想辦法自救。
所以從1月開始,歐盟頻頻向東大伸出橄欖枝。
先有馮德萊恩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14次提到“中國”,強調歐洲要與中國深化雙邊關系,后有各國外長陸續訪華,希望解決中歐雙邊貿易問題。
最新進展是中歐商議設立電車最低售價的事。
如字面意思,制定最低進口價就是不能賣得太便宜,什么1萬歐元一臺車別想了,起步價起碼到3.5萬歐元到4萬歐元之間,按照當前匯率折算,最少要29萬人民幣。
比起國內售價,相當于翻了一番。
把售價拉高,看似縮減國產車與歐洲車的價格優勢,并且中企加入歐洲“漲價保利潤”陣營,還敗壞了路人緣,可從長遠來說,對中國汽車產業不是件壞事。
以前中國電車開卷價格,是為了打開海外市場,營造“更好、更強、更便宜”的口碑,但時間一長,既放棄了原本可以賺取的溢價利潤,也給國際帶來“中國想吃獨食”的負面影響。
歐洲的反補貼調查并非全出自美國意愿,有部分因素是對中國車企低價策略的自發抵制。
盡管歐洲卷不動中國的產業鏈,但惹不起還躲不起嘛。
所以制定最低售價,至少給歐洲車企留了一塊自留地,這同樣是中國車企的生存空間,要知道可持續發展很重要。
另外把價格提高,意味著利潤跟著提高,對中國產業鏈來說絕對是正向反饋,至少給工人漲薪這事有盼頭了。
當然前提是產品經得起考驗,如果產品本身就不行,把價格拔高那叫有價無市,可隨著中國工業鏈條得到史詩級增強,中國制造早已脫離“低廉粗糙”的標簽詞條,獨處“高質價優”的最高層級。
這時調高價格,反而有利于國產電車躋身高端市場。
不禁讓人想到一個段子,當年桑塔納在國內首發上市,德方建議起售價8萬,但遭中方反對,堅持以18萬起售價上市,哪怕這樣依然供不應求,被一搶而空。
對此說法,大眾官方一早辟謠,但時至今日仍然在網上廣泛流傳,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合資車是品質代名詞,就算賣得再貴,也始終力壓國產車一頭。
“桑塔納”事件是假的,同樣是大眾,2023年國產Id3賣到德國,中方建議零售價12萬人民幣,德國不同意,堅持36萬一臺,這個是真的,與之類似的還有比亞迪、吉利、上汽等例子。
由此可見,國產車提價,在歐洲照樣能打,利潤上漲的同時,還免去了低價沖擊市場的惡名,一舉兩得。
順帶說一下,歐盟做出重大讓步,讓最低進口價替代額外關稅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該奔著恢復中歐投資協定去了,這是歐洲急切重啟中歐貿易救濟對話機制的原因。
怎么看?
曾經高層對歐洲寄予厚望,期望攜手建立合作共贏的世界多極化秩序,為此特意準備像貿易投資協定一類的大禮包,擺明送錢上門。
可馬克龍主導的歐盟就是這么頭鐵,一反默大媽制定的守序中立路線,果斷投向美國。
現在歐盟確實有“棄暗投明”的傾向,但誰能保證他們究竟真想和中國合作,還是說把東大當成工具人。
歐洲知道單憑自身力量,是上不了大人那桌的,政治和軍事上的一塌糊涂,并非一日之寒,要上桌只能依靠外來力量,例如中國,如今能與美國抗衡的就有它了。
只有中美開啟混戰,歐洲才有機會火中取粟。
不是危言聳聽,對華擴大投資與對華“去風險”,看著兩相矛盾,可在歐洲人看來在邏輯上是完全自洽的,充分突顯“既要又要”的心態。
因此,即便國際風向轉變十分明顯,但是否就此把寶押在歐洲上面,值得商榷。
博弈越來越有意思了。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