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只需藍光筆、紫外光筆,對蔬菜輕輕一照,如果表面出現藍光,就意味著可能存在較多的農藥殘留。”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熒光物質的多少與果蔬的新鮮程度有關
藍光筆或紫外光筆通過發射特定波長的藍光來檢測蔬菜表面的熒光反應,這種方法并不能準確判斷蔬菜是否含有農藥殘留。
雖然某些農藥確實具有熒光特性,但大多數情況下,蔬菜在紫外線照射下顯現的藍色熒光,主要是由于儲存過程中產生的熒光物質,如香豆素衍生物,而非農藥殘留。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金茂俊:藍光筆原理應該是這樣,波有很多波長,比如像紫外光,它是在200~380納米左右,像藍光大概在460~500納米左右,所以藍光筆在460~500納米的波長波,去激發一個物質,它就會產生熒光。
專家介紹,熒光物質的多少與果蔬的新鮮程度有關,越新鮮的果蔬熒光越少,時間放得越長熒光越明顯。而且不僅是農產品,紙張、衣服、墻壁、植物等在紫外燈照射下,都可能出現熒光斑。因此,藍光筆檢測農殘的方法并不可靠。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金茂俊:植物體跟人體一樣都有保護機制。一些抗氧化的物質,像香豆素、黃酮類,果蔬如果有損傷,自己機體會分泌這些物質。隨著儲藏時間變長,這些化合物可能變多,它的熒光強度肯定會增強。越新鮮,可能熒光強度會少一點。
無論是否含有農殘 果蔬均能產生熒光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的實驗室里,科研人員做了兩組實驗。分別對噴灑了農藥的四季豆和芹菜、去除農藥的四季豆和芹菜進行藍光筆照射,一起來看看檢測的結果。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金茂俊:用紫外光、藍光去測四季豆,阿魏酸、香豆素、黃酮、維生素、葉綠素,都會產生熒光,農藥也有部分會產生熒光。所以如果用藍光照產生熒光,很多都是植物體內自身的一些維生素、一些蛋白產生的熒光,所以我認為這個是沒有科學道理的。
專家介紹,目前,中國農業科學院相關團隊研發的智能快速檢測試劑盒,是一種可靠的果蔬農殘快速檢測方法。通過對樣品進行簡單處理,再結合手機掃描,可在5至15分鐘內完成6至18種高風險農藥殘留等的檢測。
目前,快檢技術已被寫入新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已于2023年1月1日正式施行,成為市場監督抽查和行政處罰的重要取證手段之一。
農藥是農業生產必備資料
不必談農藥色變
瓜果蔬菜為什么會有農殘,不使用農藥行不行?
農藥廣泛用于農林牧業生產、環境和家庭衛生除害防疫、工業品防霉與防蛀等。按用途主要可分為殺蟲劑、殺螨劑、殺鼠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可以說農藥在人類農業生產中無處不在。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金茂俊:農藥其實跟人體的用藥一樣,保障植物健康,消滅植物病蟲害。如果沒有農藥,可能糧食、果蔬就會減產30%~50%。如果出現病蟲害的話,必須要用農藥去治療。
專家強調,我國在農藥種類和使用上有嚴格的標準和限制,《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21),規定了564種農藥在376種(類)食品中10092項最大殘留限量。該標準較上一版大幅提升了禁用農藥、限用農藥限量值,全面覆蓋我國批準使用的農藥品種和主要植物源性農產品。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金茂俊:任何農產品上市,農藥殘留值必須低于國家規定的最大殘留限量。如果超過這個值,如果是國家規定的禁限用農藥,有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如果是常規的農藥、沒有禁限用的農藥,也是要受一些行政處理的。
“安全間隔期” 保障農藥使用安全
專家介紹,國家標準特別要求所有農藥在出廠時必須標注“安全間隔期”,即果蔬采摘的安全間隔期。比如,正常使用農藥的情況下,如果該農藥標簽顯示5天,則意味著必須使用農藥5天后,才能采摘上市,如果低于5天,就很可能有農殘超標的風險。
專家建議,如果實在擔心農殘:
將果蔬用清水浸泡半小時,水溶性農藥將會去除50%以上。
經過高溫焯水,多數水溶性、脂溶性農藥能消除70%以上。
經過爆炒,很多農藥殘留可能完全去除。
(總臺央視記者 李崢 閆洪 楊侃 杜曦晨 彭海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