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卷”成為城市青年的標簽,95后園林專業女生王千月卻選擇逆流而上——放棄城市優渥生活,回到老家瀘州龍馬潭區來寺村,打造出別具一格的“巖上小院”。這個融合韓式烤肉、圍爐煮茶與親子樂園的新式農家樂,開業8個月從默默無聞逆襲成“川南頂流”,單日最高接待200人,成為鄉村旅游的現象級爆款。
正是:嫩綠重重看得成,曲闌幽檻小紅英
帶著對傳統農家樂“千篇一律”的思考,筆者實地探訪發現:這個藏在山野的小院,正在重新定義“農家樂”的打開方式。
一、當園林美學撞上鄉村餐飲:她把農院變成“綠野仙蹤”
傳統農家樂往往粗糙簡易,靠“原生態”打差異化。但王千月敏銳捕捉到消費升級趨勢——年輕人早已厭倦“吃飯打牌踩泥巴”的老套路,連老一輩都開始追求“拍照打卡儀式感”。
她用園林專業的“五感設計”理念重構小院:
? 視覺:戶外花園按季節種植多種植物,打造“四季花瀑”景觀;夜間融合中式燈籠、暖光地燈與禪意布景,石板路蜿蜒、池塘微景觀,整個小院變身“童話秘境”。
? 聽覺:山風掠過樹葉的沙沙聲、蟲鳴鳥叫搭配舒緩的輕音樂,形成天然白噪音,讓都市人瞬間卸下疲憊。
? 嗅覺:韓式烤肉的油脂香混著桂花、薄荷的植物芬芳,煙火氣與自然氣息交織,成為小院獨特的“記憶符號”。
? 功能:桂圓樹、柿子樹下搭建木質涼亭,藤蔓纏繞的私密包廂可承辦求婚、生日宴、企業團建;無動力樂園里,滑梯、秋千、沙坑一應俱全,家長能在田園中享受親子時光。
? 體驗:每月策劃主題活動——春日舉辦“花宴手作”,游客可采摘鮮花制作香囊;秋日開設“豐收市集”,展示村民手作的土特產;冬季圍爐煮茶配烤橘子,儀式感滿滿。
二、從“單打獨斗”到“共富模式”:她激活鄉村振興新可能
有人質疑:“這只是餐飲網紅店,和農業有啥關系?”
王千月用實際行動打破誤解:
? 家門口就業:小院雇傭多位村民擔任服務員、廚師、園丁,“不用去城里打工,還能照顧老人孩子”。
? 農產品變“香餑餑”:廚房優先采購周邊農戶的土雞、土雞蛋、當季蔬菜,連餐桌上的插花、裝飾用的玉米、辣椒都是村民自家種的,原生態農產品訂單量比以前翻了3倍。
曾經無人問津的荒巖坡,如今成了“美麗經濟”試驗田——青山綠樹間,游客在花海里拍照、在果樹下用餐、看孩子在草坪奔跑,村民在廚房忙碌、在花園修剪枝葉,一幅“農文旅共生”的畫卷徐徐展開。
三、新農人啟示:當“面朝黃土”遇見“詩和遠方”
王千月的故事打破了人們對“農民”的固有印象:新時代農人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形象,而是懂設計、會運營、能創新的“新農人”。
她的成功證明:鄉村振興需要“破圈思維”——
? 專業賦能鄉土:用園林美學將荒坡變成“可打卡的生活方式”,讓鄉村從“路過”變成“目的地”;
? 流量反哺鄉村:開業初期,她在自媒體發布“瀘州版綠野仙蹤”打卡攻略,高顏值場景吸引上萬網友轉發,周末停車位一位難求;
? 共富凝聚人心:讓村民從“看客”變“參與者”,小院盈利了,村里的路修寬了,路燈亮起來了,越來越多人愿意留在老家。
“剛開始父母覺得我瘋了,放著城里的工作不做,回來折騰。”王千月坐在自己的小院里說,“但現在他們看到游客來了,鄰居收入高了,也開始覺得‘閨女這事做得對’。”
從“巖上小院”的爆火不難看出:鄉村從來不缺潛力,缺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和創新的勇氣。當越來越多像王千月這樣的年輕人帶著知識、資源返鄉,“詩和遠方”不再是城市的專屬,鄉村也能成為潮流的發源地。
這里沒有高樓大廈,卻有四季輪轉的浪漫;沒有內卷焦慮,卻有主客共享的煙火氣。王千月用一座小院證明:當鄉土與時尚共生,傳統與創新共鳴,綠水青山真的能變成“金山銀山”——這或許就是鄉村振興最動人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