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的歷史長卷中,很多將帥都會寫詩,其中最出色的當屬毛主席與陳毅元帥。毛主席自不必說,誰不會背一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陳毅元帥卻憑借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獲得了 “元帥詩人” 的美譽。
不過,有不少網友說,陳毅元帥的詩才是與他的危險成反比。
越危險,就越能寫出絕命詩。
比如那三首備受贊譽的《梅嶺三章》。
1934 年 10 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踏上了漫漫長征路。
彼時,陳毅元帥在江西興國老營盤的激戰中,不幸身負重傷。
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右胯骨,致使骨頭粉碎性骨折,劇痛讓他難以行動。
當中央決定讓他與項英留守,繼續領導未轉移同志的反圍剿戰斗時,陳毅元帥沒有絲毫猶豫,毅然接受了這一艱巨任務。
唯一的請求,是將蘇區醫院那臺珍貴且唯一的 X 光機調來,只為取出腿中的碎骨,他堅定地說:“整日困于病床,又怎能有效指揮作戰?”
周恩來總理得知后,當即下令緊急調運 X 光機與發電機,全力保障陳毅元帥的手術順利進行。
主力紅軍撤離后,留守蘇區的形勢猶如狂風驟雨中的孤舟,危如累卵。
留守紅軍僅有 1.6 萬人,與國民黨軍的主力部隊相比,力量懸殊。至次年 5 月,中央蘇區最終淪陷。
國民黨軍占領蘇區后,手段殘忍至極,喊出 “石要過刀,草要過火,人要換種” 的口號,以 20 多個師、20 余萬人的兵力展開拉網式排查,妄圖將革命力量徹底剿滅。
1936 年冬,陳毅元帥被國民黨軍隊重重包圍。多次突圍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他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只能在草叢與山洞間不斷轉移,躲避敵人的追捕。無數次,國民黨的搜索隊已近在咫尺,危險如影隨形。
最危險的時候,他與國民黨的軍隊僅相差數百米。
被圍山的 20 多個日夜,陳毅元帥時刻身處死亡陰影之下。
在這極度絕望的時刻,他的內心卻如火山噴發般,詩思泉涌。他深知生死一線,卻毫不畏懼,懷著對革命的無限忠誠與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在衣底布片上匆匆寫下三首絕命詩。這便是后來聞名遐邇、震撼人心的《梅嶺三章》。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是何等悲壯,何等意氣風發!
即使我死了,也要重整旗鼓,從閻王殿殺出來!
上下五千年,有不少壯志凌云的詩人,有這份氣魄的,陳毅元帥獨一份!
陳毅也因此獲得了“詩人元帥”的稱號。
本以為陳毅此后會傳出更多佳作,沒想到這成了他的詩詞高峰。
在魯南戰役大捷后,陳毅大為高興,當場題詩一首。
“快速縱隊走如飛,印緬歸來自鼓吹。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都成廢鐵堆。”
這詩平易近人,一讀就懂,此時陳毅元帥已經初步具備打油詩的影子。
當時的“旌旗十萬斬閻羅”,打贏了硬仗就變成“坦克都成廢鐵堆”,”
當然47年與1936年的情況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文章憎命達,陳毅元帥水平下降也能理解。
也有網友調侃,“陳老總的《梅嶺三章》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其他作品則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還有1954年的《手莫伸》,原來那句流傳很廣的“莫伸手”居然出自陳毅元帥手筆。從現在開始,陳毅完全可以勝任我們班宣傳委員的工作了。
還有1964年的原子彈。
這和著名詩人張昌宗有的一拼。
關鍵是,陳毅元帥感覺良好,還專門出了詩集,總計355首詩詞。
還有《中立》。
據說,陳毅元帥去找主席修改詩詞,主席大筆一揮,你寫的很好,只是我不太擅長,你找其他人吧。
是不是感覺和面對差生還不能批評的老師是一樣的。
怪不得有人評價陳毅,越危險詩詞水平越高。
不過我還挺喜歡他后面的詩的,畢竟我能讀懂,而且背誦全文也很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