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三秦、三齊、三楚、三吳、三湘分別指哪里?
在眾多數字中, 中國 古人是特別鐘情于“三”的。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事不過三”、“三打白骨精”等等,“三”的影子幾乎無所不在。
“三”是一種特殊的存在,這是為何呢?
在《周易》中,數字“三”為卦爻三畫,分別代表天、地、人等三個維度,如此便概括了天地的始終和世間的一切;
在《道德經》中,有“三生萬物”的說法,萬物即萬事萬物。
正是有了全部的意思,人們言畢稱“三”。與禮數結合,便有了“拜三拜”的禮節;與生活結合,便有了“酒過三巡”的說法;當然,如果與特定意義的地名結合,則會衍生出許多有意思的地理名詞。
1、三晉
三晉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戰國時期的趙、魏、韓三國。
趙氏 、 韓氏 、 魏氏原為晉國六卿, 公元前453年,三家聯手在晉陽城打敗晉國執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晉國,前403年,周天子承認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三家分晉被認為是戰國的開端。
從此史書稱韓、趙、魏三國為三晉。
二是指山西省。
春秋時期,晉國主要在今天的山西省,此后趙魏韓三家分晉,而三晉逐漸演變為山西省的別稱。
2、三秦
公元前206年,項羽后自稱西楚霸王,都彭城(今徐州),分封天下為十八王國。劉邦被封為漢王,轄今陜南及巴、蜀之地。
為了牽制劉邦,項羽將秦國故地一分為三:封章邯為雍王,轄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封司馬欣為塞王,轄咸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轄陜北。
因此后世稱陜西為“三秦”,只不過三秦變成了陜南、陜北、關中。
3、三齊
三齊的由來同樣由于項羽的分封,項羽將齊國故地一分為三:以田都為齊王,都城設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以田巿為膠東王,都城在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以田安為濟北王,都城在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三齊后來就成為山東的別稱。
4、三楚
三楚最初是對戰國時期楚國疆域的稱呼,七國中楚國版圖最大,被分為南楚、東楚、西楚。
南楚:楚國最初的領土,大約在今天的兩湖、河南南部、安徽西南、江西等地區。春秋時期,由于楚國位于中原之南,所以中原各國稱其為“南楚”。
東楚: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滅吳。到了戰國時期,楚國又滅了越國,占領了吳越地區。對于楚國來說,吳越之地在故地之東,故稱“東楚”。
西楚:戰國后期,楚國衰落,首都郢都被秦朝攻占后,楚人放棄楚國故地,東遷北上,滅魯國,占領徐州周邊和今安徽淮河以北,此地由于位于東楚的西面,故稱“西楚”。這也是項羽自稱西楚霸王的由來。
5、三吳
三吳之說起源較晚,指的是晉室南渡后,東晉和南朝的統治中心,即當時的吳郡、吳興、會稽三郡。由于這三郡都是從同一個會稽郡中分出來的,因此三郡地區被合稱為“三吳”。
此后三吳之說頻見于史書,但三吳所指卻不斷變化。
比如唐代以吳郡、吳興、丹陽郡為三吳。
宋代以蘇州(東吳)、常州(中吳)、湖州(西吳)三州為三吳。
而柳永在《望海潮·東南形勝》中便形容杭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因此,三吳一般指今天的蘇南浙北地區,也就是狹義的江南地區。
楚雖三戶是指哪三戶
三晉大地指哪三晉
趙氏孤兒與三家分晉
山西三晉指哪三個城市
山西為什么叫三晉大地
三家分晉
如果總公司對分公司滿足以下條件,則其關系更接近**承包經營**而非傳統的母子公司管理模式:
### **一、承包性質的典型特征**
1. **資金獨立**
- 分公司需自籌運營資金(如貸款、股東注資),總公司不提供啟動資金或流動資金支持。
- *類比案例*:建筑公司承包項目部,承包人自行墊資施工,公司僅收取管理費。
2. **自負盈虧**
- 分公司承擔全部成本(包括人員工資、房租等),總公司不干預日常財務,也不分擔虧損。
- *關鍵區別*:傳統分公司虧損通常由總公司兜底,而承包制中虧損由承包方(分公司負責人)承擔。
3. **固定上繳任務**
- 無論分公司是否盈利,均需按約定向總公司繳納固定金額或比例的收入(類似“承包費”)。
- *例如*:某品牌區域代理每年需繳納50萬元品牌使用費,剩余利潤歸代理商所有。
4. **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
- 總公司保留品牌、資質等所有權,但將實際運營權(人事、采購、銷售)下放給分公司負責人。
### **二、需注意的法律與稅務風險**
1. **法律關系模糊**
- 若分公司未獨立注冊,卻以承包形式運營,可能被認定為“虛假分支機構”,總公司仍需承擔連帶責任(如債務、勞務糾紛)。
- *建議*:明確簽訂承包協議,或要求分公司注冊為獨立法人(子公司)。
2. **稅務合規問題**
- 總公司收取的“任務款”需明確性質(管理費?利潤分成?),否則可能被稅務機關質疑轉移利潤。
- *例如*:若被視同股息分配,可能涉及補稅。
3. **員工勞動關系**
- 若分公司員工合同與總公司簽訂,但工資由承包方支付,可能引發勞動仲裁風險。
### **三、如何明確承包關系?**
1. **簽訂書面承包協議**
- 約定承包期限、上繳金額、權責劃分(如總公司提供哪些資源、承包方自主權范圍)。
- 需明確分公司債務、稅務、勞工責任由承包方承擔。
2. **財務獨立核算**
- 分公司需單獨建賬,與總公司資金往來清晰記錄(如承包費、品牌使用費)。
3. **資質與授權**
- 若涉及特許經營(如餐飲、醫藥),需確保承包方具備合規資質,避免非法轉包。
### **四、對比:承包制 vs 傳統分公司**
| **維度**
| **承包制**
| **傳統分公司** |
|------------------|--------------------------|--------------------------|
| 資金投入
| 總公司不投入
| 總公司提供啟動資金 |
| 盈虧承擔
| 承包方自負盈虧
| 總公司統一核算 |
| 管理控制權
| 承包方自主運營
| 總公司直接管理 |
| 上繳方式
| 固定金額/比例
| 利潤合并報表 |
### **結論**
若總公司**不投入資金、不承擔工資**且**固定收取費用**,同時分公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則符合承包制的核心特征。但需通過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避免法律糾紛。
**特別注意**:若分公司以總公司名義對外簽約或借款,總公司可能仍需承擔法律責任,建議咨詢專業律師設計合作架構。
6、三湘
湖南省通常被稱為“三湘大地”。關于“三湘”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指:“湘”是因為著名的湘江,“三湘”自然與湘江有關系。湘江發源于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境內的陽朔山(古稱陽海山),在不遠處還有一條著名的河流,就是漓江。在陽朔山下有一塊石碑,上寫四個大字——湘漓分派。湘江上游由此還有一個別稱,就是漓湘。
漓湘北上進入湖南省永州市境內,在永州市零陵區與由南向北流的瀟水會合,所以湘江中游也稱為瀟湘。
瀟湘由西南向東北流去,在衡陽市區又與蒸水匯流,自衡陽以北的湘江河段有時也稱為蒸湘。
湘江由南至北縱穿湖南省東部,上游漓湘,中游瀟湘,下游蒸湘,湖南故稱三湘。
第二種指:湘鄉為“下湘”,湘潭為“中湘”,湘陰為“上湘”,合稱“三湘”。見《太平寰宇記·江南西道十四·全州》。
但古人詩文中的三湘 ,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區。 唐李白 《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詩:“昔放三湘去,今還萬死餘。” 清吳偉業 《送圣符弟之任蘄水丞》詩之四:“廿載流移復, 三湘轉運長。”
第三種指: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區的總稱,泛指湖南全省。
不止以上,有關三的地名還有很多,如“三蜀”、“三巴”、“三越”,等等。你們都知道它們指具體哪些地區嗎?
搜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