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寫梅花月,茶煎谷雨春。”谷雨前后,茶樹經春日陽光雨水滋養,芽葉肥壯鮮嫩,香氣濃郁。此時,與三五好友共品谷雨茶,延續一場跨越千年的雅集,堪稱樂事。
谷雨品茶,由來已久。唐宋以來,文人墨客將飲茶發展為一種充滿審美意趣的生活方式。至明代,飲茶習俗由傳統的煎茶、點茶轉為煮水泡茶,谷雨茶因滋味鮮濃更耐泡,成為愛茶人的優選。文人對茶的追求更多了些許意趣,轉向茶事的意境和氛圍,并以谷雨茶事入畫,其中尤以文徵明為代表。當我們欣賞文徵明《茶具十詠圖》時,會發現雋永的茶道美學,早已深植于中華文化基因之中。
1534年,谷雨前三日,64歲的文徵明因病未能參加茶會,但得好友佳茗之饋,便在家中汲泉烹茶,自得其樂。為此他特作《茶具十詠圖》,并賦詩十首,追和唐代皮日休、陸龜蒙的詠茶詩,將自己的品茶之事與賢士趣味相接,別有一番歷史況味。畫面中心,竹籬圍出一方院落;素雅書齋中,一位文士悠然獨坐,身畔有茶壺茶盞;一名童子在側室煮水。整幅作品意境空靈閑靜,寄托著畫家超然物外的人生旨趣。畫中題詩與畫面意境交融互滲,傳遞出文人心境——品茶不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是為了追求心靈的澄澈與超越。
文徵明相關畫作,還有《茶事圖》和《品茶圖》(局部見圖)。二者畫面與《茶具十詠圖》相似,只是由一人獨坐品茗改為兩人對坐茶敘。書齋外更有友人踏過小橋,前來訪問,烘托出從得茶到品茶的欣然之樂。
除了文徵明,明代的沈周、唐寅、仇英等亦創作有“茶事圖”,寄托他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茶之“味”,成為彌漫畫面的審美意境——茶助人清醒,用明澈的心靈朗照萬物。細讀這些畫卷,會發現明代文人用茶氣墨韻構建著一種超然物外的生命美學,這種不負美好的態度跨越時空,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
如今,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瀟灑愜意的茶事煥發新生機。從紅遍社交媒體的圍爐煮茶,到年輕人喜愛的新式茶飲,茶始終是植根于中國人骨子里的浪漫,不僅在古老畫卷中生發,也在當代數字世界中延展。
谷雨是春天的謝幕禮。泡杯谷雨茶,品味中國畫,愈發能體會中華美學的魅力。那是滄海橫流,依舊天真爛漫的笑容;那是花開花落,始終樂觀篤定的寧靜。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文章來源 | 2025年4月20日《人民日報》第8版
原標題 | 《茶氣墨韻中的生命美學》
作者 | 劉耕
主播 | 李雪
編輯 | 李雪
責編 | 朱浩銓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