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0次推送
左圖:1949年,年輕時的陳勃。
右圖:1945年,顧棣任軍代表在張家口接管日軍照相館時留影。
2021年9月24日上午“陳勃?顧棣攝影藝術成就暨收藏展” 在河北保定市阜平縣城南莊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隆重開幕。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位于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84年前的1937年7月,聶榮臻率部開赴抗日前線,之后由山西五臺轉戰到阜平,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阜平是晉察冀邊區政治、軍事、文化中心,被譽為中國紅色攝影搖籃的《晉察冀畫報》在阜平一帶舉辦了四期攝影培訓班,建立的隊伍,儲備的人才成為新中國攝影事業的中流砥柱。
陳勃(1925-2015)、顧棣(1928-2025)都出生于阜平,也都年少許國,青春離家,在革命歲月中堅守攝影,成就了人生、家國大業,成為阜平一縣雙星的攝影傳奇。
陳勃是新中國攝影事業的開拓者和中國攝影界的杰出組織領導者,1938年參加革命,1940年進入晉察冀邊區文化救國會工作,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開始從事攝影工作。曾任晉察冀邊區《工人報》《石家莊日報》記者和新華社石家莊分社記者等職;1949年參加了新中國開國大典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攝影采訪;參與創辦新中國第一本用多種文字向國內外發行的大型攝影畫報《中國工人畫刊》;1956年參與籌建中國攝影學會(現“中國攝影家協會”);曾擔任《中國攝影》雜志的副主編、主編;拍攝過《雨越大干勁越大》《金魚》《妙不可言》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1945年,陳勃(右二)的第一張自拍照片,與晉察冀工人報同事。
1982年,陳勃在長白山下。
顧棣被譽為中國紅色攝影司馬遷,1940年投身革命,1943年至1958年,先后在晉察冀畫報社、華北畫報社、解放軍畫報社從事暗室、通聯、檔案工作。194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參加八路軍,參加晉察冀軍區第一期攝影訓練班,師從沙飛、石少華等學習攝影。他將中國第一批戰地記者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底片實打實地”背“到了新中國;跨越數十年竭己之力保存、收集、梳理中國革命攝影史料;2009年出版兩卷《中國紅色攝影史錄》,用完整堅實的大批文獻檔案為中國攝影留下一部嚴謹、翔實的有關中國革命戰爭年代的攝影斷代史,成為前無古人的扛鼎之作。
1944年11月,顧棣參加八路軍后在阜平洞子溝與晉察冀畫報社領導、戰友合影(右二為沙飛、右六為石少華、左四為裴植)。
2001年,顧棣協助保定電視臺攝制紀錄片《瞬間》時,在沙飛名作“八路軍戰斗在古長城”拍攝點留影。
“陳勃·顧棣攝影藝術成就暨收藏展覽”由三個獨立展覽組成,既自成篇章、自有體系,又彼此呼應、內涵契合。
“陳勃攝影藝術成就展”通過人民領袖、時代印記、文藝大家、寄情山水四個章節,展示出新中國成立前后波瀾壯闊的歷程,梳理陳勃作為新中國培養的優秀攝影家、新中國攝影事業開拓者、組織者、領導者的藝術成就與歷史貢獻。
“顧棣攝影藝術成就展”通過家鄉立志效祖國、三晉大地譜新曲、筆耕的歷史三條線索反復凸顯阜平走出的小八路與紅色攝影一朝相許、終身為業,畢生的心血恩謝先師,忠誠祖國、回報家鄉的人生情懷、奮斗軌跡。
“顧棣紅色攝影收藏展”作為最重要的鎮展內容,通過顧棣畢生珍藏的海量文獻結構出:為了新中國,前進!《晉察冀畫報》——中國紅色攝影的搖籃,憶往昔阜平、崢嶸歲月稠,紅色攝影集結號四大版塊,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艱苦卓絕的斗爭,特別是晉察冀軍民、阜平軍民所創造的光輝業績與歷史貢獻,彰顯中國紅色攝影的根脈基石、精神價值、不朽力量。
1944年6月,在阜平出版第一版《毛澤東選集》;《晉察冀畫報》當年的發稿照片;1941年8月,阜平縣青救會路條;顧棣續寫80年的日記;1963年4月,周恩來、鄧穎超接見攝影界代表的原版照片;新中國在國際攝影展覽中獲得第一個金獎的作品……200多幅攝影作品,超800件歷史文獻與檔案實物,近8萬字文字介紹,輔以電視專題片、多媒體視頻,通過大氣簡潔的設計,基調氛圍的營造,讓整個展覽立體飽滿、生動引人、氣勢恢宏。
陳勃攝影作品
1949年10月1日,解放軍騎兵致敬通過天安門廣場。
1949年10月1日,各族群眾載歌載舞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新中國首次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大會在北京召開,著名女勞模們在中南海留影(從左至右:晉察冀子弟兵母親戎冠秀、全國勞模李鳳蓮、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軍、女扮男裝的解放軍戰斗英雄郭俊卿、新中國第一個女火車司機田桂英、中國的南丁格爾李藍丁。
1953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盛典上北京京棉一廠的女工們。
1956年,全國模范工廠——五三工廠正在召開班前會。
1956年,主任試飛員吳克明跨上新中國生產的第一架殲5噴氣式飛機試飛。
1958年,北京郊區農民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1958年,攝影家薛子江(左)、楊子頤在十三陵水庫工地拍攝。
黃山 1978年
青年作家鐵凝(1990年)
顧棣攝影作品
1944年,阜平凹里村,顧棣母親在被日寇燒毀的自家房屋前留影。她積極參與抗日活動,送5個兒女參加八路軍,成為模范抗日軍人家屬。這是顧棣學會攝影后拍攝的第一張照片。
1945年元旦,阜平家北村東山腳下,晉察冀邊區第二屆群英會上,邊區政府領導、英模代表在臨時搭建的簡易展覽館參觀晉察冀畫報社輕便印刷機和鉛皮版。
1946年,張家口“四四”兒童節歌詠比賽。
7194年,阜平城南莊小學生觀看“反對美帝 扶蔣打內戰”活報劇。
1953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幫助朝鮮修建大同江大橋。
1958年,山西省直機關干部赴農村參加煉鋼活動。
1959年,晉劇藝術大師丁果仙(右二)指導弟子練功。
1961年,山西省文化局在榆次舉辦全省小劇種匯演,省委領導和戲劇研究專家觀看臨縣道情。
1963年,山西省晉劇院二團冒雨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鴻門巖高峰,向五臺山寺廟區臺懷鎮行進。
1977年,山西農業大學昔陽縣鳳居公社開辦田間課堂。
顧棣紅色攝影收藏
1938年,八路軍戰斗在古長城上。沙飛 攝
1938年,聶榮臻將軍在山西五臺縣秋季反圍剿戰斗中,親臨前線指揮作戰。沙飛 攝
1939年,白求恩在河北省淶源縣孫家莊外的小廟為為八路軍傷員作手術。吳印咸 攝
1939年,晉察冀婦女抗日自衛隊。葉曼之 攝
1942年,晉察冀邊區大生產運動中,子弟兵母親河北平山縣下盤村村長戎冠秀敲響晨鐘催促村民下地生產。江波 攝
1944年,白洋淀水上游擊隊(雁翎隊)破浪進發襲擊敵寇。石少華 攝
1944年,朱良才將軍送別子弟兵母親戎冠秀。汪洋 攝
1945年,軍民在河北行唐拆除日軍碉堡。周郁文攝
1945年,山西同蒲鐵路線上,抗日軍民切斷日寇的補給線。李峰 攝
1946年,一名身上掛滿繳獲機槍的小戰士笑著向戰友們伸手求援:“拉我一把呀!” 袁苓 攝
本次展覽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河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河北省攝影家協會、中共阜平縣委、阜平縣人民政府承辦,中國攝影家協會攝影理論委員會、保定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阜平縣文廣旅游局、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協辦。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河北文聯副主席、河北攝協主席楊越巒擔任本次展覽藝術總監,中國女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張曉蓉任策展人,河北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趙宇為展覽視覺總監。
展覽將作為常設內容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紅色旅游100個經典景區——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長期展出。
來源:中國攝影雜志
實習編輯:李嫣然 雷軼童
編輯:張立強
審校:周津皓
審核:汪 素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