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2023年10月份的時候,有個網友曾來私信說,大新縣準備開個“養利古城保護”有關的座談會,他看到之前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寫過的一篇文章,《廣西解放后被撤并的縣二一——狀元爹宰相爸建的養利城·崇左大新》,覺得可以就史料談談。
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覺得自己只是看書說史而已,沒去過當地,對養利古城研究不深,認識比較膚淺,就沒有進一步交流。
那這座“養利古城”,是一座什么樣的古城?
養利古城,在今天崇左市大新縣的桃城鎮。說他是古城,主要是現在在當地存留有部分實實在在的古代城池遺跡,遺存,如部分北城墻,以及東,南,西三個城門。
在現在重視建設地方歷史人文的環境下,這些遺跡,遺存當然就是最好的地方重要的文化遺產,文化宣傳名片了。
史籍中是如何記載這座古城歷史的呢?
大新縣桃城鎮養利古城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明代,但他的人文歷史卻可以講到唐代。
在唐代的時候,大唐王朝在這一帶設了一個叫歷陽的行政區域,至于這個行政區域是一個什么樣的建制,是州?是縣?還是郡?現在不好考證,反正這一帶最初有文字記載的時候,就叫做歷陽。
到了宋皇祐年間,因為發生了農智高起義,大宋朝廷令狄青出兵平叛,地方安穩后,朝廷把有軍功的將士分封在當地,管理地方,簡單說就是戍邊,復雜點說就是“土官制度”在這一帶開始實行。
其中一位趙姓將軍被分到歷陽這一帶,在今天那嶺鄉舊州屯設置成為“上雷州”(和今天的下雷鎮以前的建置,下雷州是相對的),由此,趙氏成為了上雷土州的土官,有世襲的權利。
但到了元代,大概在1313年,交趾軍趁元朝無瑕顧計地方,出兵犯邊,掠殺燒搶,上雷土州被陷殺二千余口,地方受損嚴重,不得已,趙氏土官只得遷地再建,于是到達了今天的桃城鎮重建州城,并改名為“養利土州”。
為何以“養利”為名,現在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當地好山好水,即有詩云:“養山疊翠堪美景,利水流清正良圖。”二是當時這地方就在取養屯和弄利屯的范圍,各取一字為名。
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養利州開始了第一代城建。
當然了,這時候養利州還是趙氏土官所管治地方,他建設的這個“州城”當然不能和現在所認知的“城池”劃等號,最多是高墻大院,有“城池”的意思,但最多是個寨,是個堡,是個富家大院,主要是趙氏土官生活居住,辦公的地方。
到了明宣德三年(1428年),當時的養利土州土官趙文安閑的沒事找事,生出野心,竟然出兵侵掠周邊地區,由此觸動了朝廷的底線,要知道,明朝自朱元璋時期,就想取消土官制度,只是由于地區民情地情復雜,為使邊境地區安穩,也沒有理由廢止實行已久的土官制度,才維持原狀。
養利土州的趙文安這種起兵擾亂地方的行為,則給了朝廷借口,由此,剝奪了養利土州趙氏土官的世襲之權,實行了“改土歸流”,由朝廷派官出任地方,即令太平府的同知,通判代管地方。
據查這也是明代桂西區域第一例“改土歸流”的地方,說再白點,也是大明朝廷的一招“殺雞儆猴”之御官術,給所有實行土官制度的地方,提了個警告。
大明官府的流官管理之下,直到成化十五年(1479年),朝廷才結束由太平府同知,通判管理養利土州的歷史,把養利土州正式建置為明代實行州府制中的“正州”,即養利州,并正式任命知州管治地方,第一任養利知州為江西人李英。
弘治年間,江西吉水人羅爵先后兩次到養利任知州,一任在弘治八年(1495年),一任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他為養利州作了很大的城建工作,并按正州建制,建設了一座土城。
什么叫正州建制呢?說白了,在古代,由朝廷直接管理的州縣,一般派流官任職,這種州縣一般有城,城里有各種文廟,武廟,城隍廟,各種社壇,衙門官署等等。
這也是養利古城真正的第一代“城池”的建設。
到了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福建福清人葉朝榮出任養利知州,他把養利城改建為石城,即把城墻用料全由“土”改“石”,由此基本奠定了今天看到的古城遺跡的樣子。
又到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廣東潮汕饒平人許時謙上任養利知州,他再次改建了養利州城,把“北門收減了十之三”,最終一座周長三百七十九丈,高一丈三,垛口六百四十,敵樓五座,有東西南北四門,加小西門,水閘門共六城門的城池立于利江邊上,成為太平府區域內僅次于左州城,府城崇善城的第三大城,這也是明清時期,桂西區域少有高規格的城池。
因城池樣子像桃,故又有“桃城”之說。
那為何要修在這樣的規格呢?主要是養利州周邊都還是處于“土官制度”狀態,民情地情復雜,養利州這種流官管理的地方正處于中間,出于一種對外固邊安邦、對內防范“土酋”及防范戰火蔓延為主要目的的防范思想,官府就支持在“土制”區域中心建這樣的一座城池了。
也不知是歷史巧合,還是真就是風水所言,養利州城建成幾百年間,對比周邊建制的各處土州,周邊各地遭遇過兵禍多次,外侵,起義等等各種兵事,唯養利州城沒多大事,沒有受過很大的兵亂之苦。
即使到了民國時期的熱兵器時代,沒有重炮裝備的情況下,1928年,數千亂軍都攻不下一座由城內百姓簡單武器防守的墻高門堅的養利州城。
當然了,人禍能防,天災難避,在幾百年間,養利州城也數歷水泡水浸,但在官民的努力下,城塌又數次重建,這座養利城還是堅持了下來。但遺憾的是,最后卻經不起和平年代的建設,最后被拆得七零八落,幾近絕跡。
1952年,因為大新縣的新置,地方城建發展,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石材建橋,修路,如當時有個大新往崇左的公路項目中,要在養利城南建一座橋,為了就近取料,有人看中了養利城的四百丈石頭城墻,于是提議拆城取石。
此建議曾發文給全桃城街群眾公示,都知道,1952年,北京城都拆了,這小小養利城拆也是可以效仿的事了,于是,有著450年歷史的養利州古城從此萬劫不復,不再完整。
更甚的是,有了開端,以后各種城建項目中,拆城墻取材也就順理成章了,拆一塊城磚是拆,拆一段城墻也是拆,你拆我拆大家拆。。。。。
如今,再想起這座城池,再提保護,也只能是對現存的幾個城樓,一段城墻作文章了。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