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最終推翻商紂建立西周王朝,這不僅重塑了整個世界,更是帶來了不一樣的青銅文明體系。
而青銅器,也見證了西周的變遷之路。
雖然青銅器的鑄造技藝是商朝留下的,但到了西周時期,工匠已掌握分鑄焊接等更為復雜的工藝,可以制造更為精美復雜的青銅器。
同時隨著周公建立列鼎制度,器物開始被賦予不同的地位象征,區分社會等級。
西周早期的青銅器繼續延續了商代的神秘主義風格。
例如洛陽出土的獸面紋方鼎,以夸張的饕餮紋覆蓋器表,面貌十分猙獰,這本質上是通過視覺威懾強化了統治權力的權威。
而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七鼎六簋組合就印證了《周禮》中 “諸侯七鼎” 的記載。
從九鼎到編鐘,每件器物都承載著深刻的政治內涵,青銅器也成為維護宗法制度的物質工具。
九鼎是傳國重器,象征著周天子對天下的統治權。
《左傳》中就有記載,楚莊王問鼎中原,王孫滿以“在德不在鼎” 對其回應。
實際上也是暗示青銅器和政治合法性的內在關聯,這在西周早期的大盂鼎銘文中也有體現。
除此之外,編鐘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陜西眉縣楊家村出土的單氏家族編鐘,通過不同尺寸的鐘體排列,形成的五聲音階體系,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鐘鳴鼎食” 。
等級制度至此已經形成可視化,能夠讓人更為直觀地感受到權力的分化。
到了西周后期,青銅器紋飾逐漸更加親民、世俗化。
陜西扶風出土的史墻盤,腹部以竊曲紋取代獸面紋,線條流暢如波浪。
這種紋飾的轉變,則是民本思想的體現,可以看出,西周已經從“神本位”逐漸轉向“人本位”了。
除了青銅器的樣式、紋理,器具上記載的銘文更能窺探見其中更多的細節變化。
西周早期銘文多為簡短的族徽或祭祀記錄,洛陽博物館中珍藏的召伯虎盨上也僅僅刻了幾行字,內容是對祖先的崇拜,這倒是和商代甲骨文的占卜功能一脈相承。
西周中期,青銅銘文開始承載敘事功能,從早期簡短的族徽符號開始蛻變為承載歷史記憶的青銅史書。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陜西扶風莊的史墻盤,其銘文前半部分記載了六代周王的文治武功,后半部分則詳述微史家族的遷徙史。
這種“家國同構”的敘事模式首次打破了商代銘文僅記祭祀的局限。
進入西周晚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青銅銘文的功能進一步向世俗化、法制化轉向。
最典型的便是契約類銘文的大量出現,這也標志著中國古代成文法觀念的初步形成。
同期的散氏盤是契約銘文的巔峰之作,其銘文詳細記錄了夨、散兩族的土地交割過程。
不僅標明了田界范圍,還列出這次事件里15位證人的名單,甚至規定了違約后的罰金,能夠從中看到當時的田地法規究竟是何樣貌。
從列鼎制度到編鐘音律,從獸面紋到契約銘文,這些器物見證了中國古代社會從神權政治向人文理性的轉型。
西周青銅器不僅是物質文化的巔峰,更是中華文明早期政治智慧的結晶。
任何文明的進步,都離不開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而西周青銅器的興衰史,打開的不僅是歷史,更是理解中華文明如何變化的密碼。
參考文獻:
《中國青銅器全集》
《左傳?宣公三年》
《美術、神話與祭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