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英才!
4月18日,42歲的北大副教授陳昊突然離世。
第二天還有一場講座,都沒來得及開就走了。
照片對比讓網友震驚,這位青年才俊的背后,又藏著怎樣的教訓?
開掛人生戛然而止
2025年4月28日,北京大學一則訃告刷屏網絡。
該校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副教授陳昊不幸去世,年僅42歲。
這位神似鄧超的“學術明星”的履歷堪稱“學霸模板”。
他中學從成都七中畢業,這個學校在成都數一數二的了,可見陳昊小時候就學習很好了。
2011年,28歲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主攻中古醫學史研究,發表多篇核心期刊論文。
他主要研究中國醫學史和知識史,填補了國內跨學科的空白。
他主講的《中國古代醫療史》課程,還被學生評價為“既有宏闊視野,又有溫情敘事”。
2021年,38歲的他重回北大,成為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副教授。
在學術圈,這樣的晉升速度已經算得上“順利”,但只有他知道,這條路走得有多累。
在同事眼中,他是“凌晨三點還在回復郵件的拼命三郎”。
在學生心里,他是“連標點符號都幫你修改的完美主義者”。
然而,光鮮簡歷的背后,是肉眼可見的透支,對比陳昊2015年和2024年的照片,變化觸目驚心。
曾經茂密的黑發變得稀疏花白,清澈的眼神布滿血絲,挺拔的身形開始佝僂。
那個曾經“眼里有光”的少年逐漸被高度近視鏡和稀疏頭發取代。
無休止的課題申報,無底線的熬夜加班,無暇顧及的體檢復查。
像他這種透支式奮斗,何嘗不是當代知識分子的集體悲劇?
學術圈的內卷,不僅卷走了他的發際線,更卷走了他的健康。
當“優秀”成了他的枷鎖,而健康成了最先被犧牲的代價。
聽到這樣的消息,網友們憤慨道:“像這樣的人死了太可惜了,為什么上天不讓那些壞到骨子里的人替好人死呢。”
近年來,青年教師們陷入瘋狂的工作狀態中,真的讓人身心俱疲……
死因背后的真相
我們看到,在北大發的文章中,沒有任何哀悼的話,也沒有寫去世原因。
可能學校是對學者的尊重,再多的話都不如他做的貢獻多。
但網友們紛紛推測直至學術界的高壓生態。
翻開他的課表,每學期三門課,還要帶研究生、寫論文、申請課題、參與行政會議……
更讓人心痛的是:在4月19日,也就是在陳昊去世的后一天在北大還有一場講座。
“白天開會,深夜學論文已是常態。”
青年教師的生存現狀就是“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在長期伏案導致的頸椎病、過度肥胖、睡眠障礙在高校教師中普遍存在,卻常常被忽視。
很多高知分子擅長研究別人的健康,卻忽略了自己的身體。
以為匿名同事透露:“他去年體檢多項指標異常,但總說‘等忙完這陣子’……”
結果忙完這陣,下一陣更忙,直到某天突然倒下,最終成了永遠的遺憾。
在認識陳昊老師的網友中,直言他更是一位人品好、學術能力強的好老師。
其實陳昊的事件并非孤例,近年來,高校教師猝死事件頻發。
而陳昊們倒下的背后,更是一個個斷裂的家庭、未完成的研究、失去導師的學生。
這些悲劇都反映了一種問題:我們是不是把“拼命當成了一種美德,卻忘了生命才是根本?
我們總是在贊美“熬夜加班”的奮斗者,卻很少問一句“這樣真的值得嗎?”
當“拿命換前途”成為共識,悲劇只會一度重演。
陳昊去世后,學生在悼文中寫道:“他教會我們如何理解古人的病痛,卻沒人教會他如何善待自己。”
這句話戳中了時代的軟肋,當我們用“優秀”的標準來不斷鞭策自己時,卻忘了究竟是誰定義了這種“優秀”?
陳好的去世,讓人痛心,也讓人警醒。
這個時代,最奢侈的不是房子、車子,而是健康的身體和平靜的生活。
希望有一天,我們的社會能真正尊重“慢下來”的權利,讓奮斗不再以生命為代價。
愿陳老師安息,也愿所有正在拼搏的人,勞逸結合,注意身體,平安地過完這一生。
參考信息源:
[1].官方媒體:極目新聞 2025-04-17《北京大學副教授陳昊去世,年僅42歲》
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