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曾說,要么孤獨,要么庸俗。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是兩難全的,你想合群不孤獨,卻偏偏容易變得庸俗。
因為你很可能因此硬著頭皮參加毫無意義的酒局,或是死乞白賴鉆入各種其實根本就不把自己當作一回事的圈子里。
于是,你不服氣,又或者扛不住所謂的誘惑,然后使勁阿諛奉承,賣力琢磨別人的想法。
最終,在各種利益算計和權衡里,你迷失了自己,壓抑著自己,看似合群,其實只是變成了傀儡。
可若是一個人想要逃離庸俗,選擇不合群,通常又會覺得很難承受其中的寂寞和乏味的人生。
不過,只要你熬過去了,扛過來了,或者堅持過來了之后就會頓悟,曾經越來越強烈的孤獨感減輕了,焦慮感也減少了。
最終,精神上的豐盈愈發強烈,內心的平靜愈發柔和,而狀態的松弛感也的確給到自己更多的舒適。
于是,自己也真的一邊變得越來越不合群,另一邊卻變得越來越厲害了。
人一旦合群,消耗能量就多了
人為什么喜歡合群?
畢竟,人類是群居動物,很少有人能違背人的天性而抗拒合群。
當然,除非一個人看穿了自己在低級的活法里白白浪費了諸多能量,感受到了極大的不舒服和痛苦之后,才會主動回歸獨處。
顯然,當一個人不再對任何人,以及也不會輕易對任何事抱有期待之后,才能慢慢回歸到自己的生活里,找尋適合自己的人生活法。
就像余秀華在《無端歡喜》中寫道:
我從來不指望吸引別人,我覺得這樣很淺薄,我得吸引我自己,讓我對自己有了熱愛,才能完成以后一個個孤單而漫長的日子。
人,若是太習慣合群,或者自己太害怕獨處,那就容易在一些并不適合自己的圈里過活。
然后,看別人的臉色,強行混入他人的因果人生當中。
到最后,能量消耗得越來越多,甚至變得越來越煎熬,迷茫。
其實,生活從來就不是單項選擇題,我們可以先學會獨處,在獨處的歲月里慢慢打磨好自己。
然后,當你的心智足夠成熟,能力足夠強大,人格足夠獨立之后,自然也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圈子。
最終,屬于自己可以開發和運用的能量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也就可以好好體驗這一生了。
不合群,才能專注發展自己
其實,我們每個人,尤其是當我們要資源沒資源,要貴人沒貴人,甚至覺得要出路沒出路的時候。
那么,這個時候你就要注意了,千萬不要著急,更不能因為想要快速走出低谷,就急不可待地尋找各種各樣的圈子,或者沒有自尊地乞求身邊人幫自己度過難關。
任何時候,尤其是在人生低谷期里,要記住能幫你走出來,將你拉出深淵里的那個人,永遠只有你自己。
我們倘若明明知道自己待在困境里了,卻望眼欲穿地渴望著哪個好心人幫助自己走出來,那么上天非但不會讓你如愿,反而變本加厲地懲罰你。
其實,人最好的增值期,就是靠自己在生活困境里,一步步地走出來,哪怕一個人咬牙前行,也要在沒人噓寒問暖,無人問津的前提下,靠自己慢慢熬出來。
社會學家阿里扎說:
一個人扎進人堆里,就好比水融入大海,你的個性與特質就會被迅速稀釋。
不合群,不屑合群,不急著合群,而是把自己認識清楚,把自己了解清楚,搞清楚自己的潛能和天賦。
同時,不斷復制、復盤,這樣我們才能通過自己的成功經驗,哪怕這種經驗是微小的。
但是,只要我們能不斷地去專注,專一去發展和強化的話。
那么,早晚有一天,我們也能在不合群的歲月里,默默變得鋒芒畢露,戰勝一切。
要想變得厲害,就不該合群
周國平曾談到關于人在獨處時的三種狀態,其中大概意思是:
“一是惶惶不安,孤獨難忍,于是迫不得已一心想融入到人群里。
二是慢慢習慣了寂寞,沉住氣,靜下心,安下心來,用讀書等一些安安靜靜地小事來驅逐寂寞。
三是讓所謂的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在這片大有可為的土壤里,讓其誘發出關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說到底,一個人要想變得優秀,厲害的話,那就更應該讓自己做到耐住寂寞,忍住孤獨,活出特立獨行的克制、慎獨的品質。
如此,在背后的蟄伏時光里,一邊靜下心來,沉住氣,默默沉淀自己。
一邊也讓自己懂得跟周遭的一切保持必要的距離,學會不合群,全心全意發展自己,成長自己,成就自己。
最終,真正靠自己,把這一生活得越來越厲害,過得越來越強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