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這個冬天比往常任何一個冬天都要寒冷,特別是在黃河以北的疆域,在金人的鐵蹄與利刃的摧殘下,寒風更加凜冽。
這一年,宋朝發生了很多事,先是在位皇帝宋徽宗懦弱無能,懼怕金人的侵略,將皇位硬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宋欽宗;接著不到一年時間,首都汴京(開封)被金人圍了兩次,無數金銀財寶被劫掠一空;最后,北宋投降金人,整個趙氏皇族除了康王趙構出逃外,盡皆被俘。
于是,這一年成為了宋人最恥辱的一年,史稱“靖康之恥”。
那一年,北宋當局在抵擋金人的過程中,有那么多的不盡人意,比如從始至終,宋軍都沒有一個絕對的統一指揮;比如從始至終,皇帝都沒有一腔拋頭顱灑熱血,抗戰到死的氣魄;比如從始至終,宋軍都沒有一次像樣的抗擊戰役。
然而,“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在很多的局部小區域,其實還是有很多英勇的將領和士兵在努力。他們為了民族大義,為了保護身后的家園和親人,他們寧死不屈,寧死不降。哪怕孤城一座,彈盡糧絕,他們依然沒有選擇放棄,哪怕皇帝已降,北宋已沒,他們依然沒有選擇退縮。
在那一刻,宋人骨子里的最后一絲血性被保存了下來,雖如燭火搖曳,卻是生生不息。
后來有很多人不解,明明北宋已經滅亡了,那些人還守著一座孤城干什么?他們到底在為誰而守?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如果你能讀懂這句話,那么你就能理解那些忠志之士為何而守。因為他們守的不是城墻,而是心中的大節。即便山河破碎,我亦視死如歸。
到這里,你可能會疑惑,我不是要寫北宋名伎李師師嗎?而上面這些好像都是男人們的事,和她一個女人有什么關系?
我想說,打仗雖然都是男人們的事,但是在民族大義和國家大節面前,有時候女人,她真不比男人差。
一、坎坷的命運必定會有璀璨的人生。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條特別精準的定律:“任何一位知名人物的背后,必定會有一段坎坷的命運和悲慘的童年”。
所以,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風華絕代的女主角李師師,同樣也符合這條定律。
李師師,家住開封汴梁城,原本不姓李,姓王。父親叫王寅,以染布為生。當年李師師剛一出生,母親就死了,連口奶都沒喝上。而她父親王寅,為了能讓孩子活下來,只能弄些豆漿來喂,可是苦了父女二人。畢竟一個大老爺們,也不怎么能養好孩子。但萬幸的是,李師師命硬,挺了過來。
當時人們有一個習俗,就是孩子出生之后,到長得差不多的時候要把他送到廟里當和尚,目的是讓孩子好養活。于是王寅也不例外,把李師師送到了附近的寶光寺。
而當時人們,對佛家人都有尊稱,但凡見到了,都會喊一聲大師父,所以對李師師也不例外。而又由于李師師是個姑娘,所以疊了一個字,在當時叫王師師。
那她為什么后來又改名為李師師呢?原因是李師師的遭遇,確實太悲慘了。在李師師四歲的時候,她爹王寅又死了。據說是王寅犯了官司,被關進了監獄,然后就死在了里面。
出生喪母,四歲喪父,無依無靠,無親無屬,李師師這樣的遭遇,實在是令人唏噓。
然而,上帝是公平的,因為他每當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他總會在另一個地方再為你開道窗。
在王寅死之后,有一個人把李師師接走了,這個人叫李媽媽。一看名字就知道,這是“煙花柳巷”里的老鴇。而由于這位李媽媽收養了李師師,所以李師師從此不姓王,姓李。
關于這位李媽媽的評價,談不上好與壞,畢竟能在那種地方工作的,肯定不是什么好人;但從后來李媽媽對李師師的種種行為來看,至少在李師師的角度,她卻也不算壞人。
李媽媽所屬的機構,最早被稱為“教坊”,它是專門為皇家貴族表演節目的一個部門,平常工作就是唱歌、跳舞、彈琴和吟詩作對。到后來,這種機構又分化為官營和民營兩種。
官營的,在當時屬于合法政府機構,第一是繼續為皇家貴族表演節目,第二是收納一部分犯罪的朝廷官員的家屬,為機構注入新鮮血液。但是請記住,官營的工作人員,最起碼在明面上,工作范圍只做表演服務,而沒有其他附加服務。
而民營的,就不用說了,黑惡勢力,強買強賣,官商勾結,非法牟利,工作人員不聽話的,就強行打罵,名聲是特別的不好。
所以,李師師的身世雖然非常不幸,但是在她被李媽媽收養之后,她還是挺幸運的,因為李媽媽所屬的機構,屬于官營。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之間李師師就長大了。這一下可了不得,別看李師師遭遇不好,出身也不高貴,但是個人的底子實在是棒。白白凈凈,漂漂亮亮,再加上自身素質和天賦又高,于是在李媽媽的培養下,李師師很快就成為了京城里的名伎。
看清楚,名伎是單人旁的伎,文章標題我也是寫的這個伎,不是我寫錯了,而是這個名伎的意思是,只賣藝,不賣身。至于我們常見的或者我們心中認為的那個女字旁的妓,是后來民營的單位才衍生出來的。在最早的時候,就是單人旁的伎,因為他們屬于伎工,他們表演的才能,叫伎藝。
總之,長大之后的李師師就出名了。不但人長得好看,冰肌玉骨,沉魚落雁,而且琴也彈的好,唱歌也好聽。更令人羨慕的是,由于他的名氣太大,最后皇帝都慕名而來。
李師師
二、宋徽宗趙佶,一個不適合當皇帝的皇帝。
關于宋徽宗這個人,歷史上對于他的評價很多。我認為,元朝末年的政治家脫脫的評價最為經典:
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用大白話說就是,宋徽宗干什么都行,干什么都精通,但唯獨干不了皇帝。
宋徽宗本人,愛好廣泛,品味高雅。琴棋書畫,無不精通,聲色犬馬,全部涉獵,并且還身兼建筑和園林專家。
在繪畫方面,宋徽宗是中國繪畫史上不多見的藝術天才,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畫,無所不精。傳世作品約有二十余件,尤以花鳥畫更為精妙絕倫。
特別是《瑞鶴圖》,它是宋徽宗以半寫生的方式創作,筆致精細溫婉,形象俊俏生動,蘊含著文人特有的含蓄,又彰顯出帝王之家的富貴華麗。此等格局和氣勢,非常人所能及。
瑞鶴圖
在書法方面,宋徽宗的悟性和學養更是極高,他取眾大家書法之長,又獨出己意,最終創造出了一種驚艷天下的瘦金體。
在園林方面,宋徽宗更是耗資巨大。公元1117年,宋徽宗舉全國之力,在開封汴梁內城的東北角,建造了一座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園林,名叫艮岳,前后總共花費了五年時間。
艮岳一經建成,立刻成為了中國皇家園林的最高峰,即便后來的頤和園、圓明園等,雖然在規模上取勝,但艮岳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質,和精雕細琢的用心,仍然是無法超越的。
所以,單從宋徽宗以上的這些成就來看,他可謂是冠絕天下。但不幸的是,他是一國之君,他玩弄這些東西,沒有一樣是不花錢的。而且從金人南下時,宋徽宗的種種表現來看,他確實不適合當皇帝。
但不管我們怎樣評價,宋徽宗依然是那個驚艷的宋徽宗,而也正是因為他好玩的性格,才注定了他與我們女主角的相遇。
瘦金體
宋徽宗和李師師最初的相遇,是由其身邊的一個太監引起的,這個太監叫張迪。當時張迪為了在宋徽宗跟前討賞,于是趁宋徽宗無聊的時候,對宋徽宗說,皇上您日夜操勞,忙于政務,這樣對身體不好,得在適當的時候,瀟灑瀟灑,放松放松才行。
于是宋徽宗就問,你說我該怎么瀟灑呢?皇宮里能玩的我都厭煩了,都沒意思。
張迪悄聲對宋徽宗說,我知道城外鎮安坊里有位美女,名叫李師師,人長得好看,會彈琴,會唱歌,哪都好,在汴京城非常有名,您可以去看看。
宋徽宗一聽,精神頭就上來了,說既然李師師這么好,那我可得去看看,咱們今天晚上就去。
當然,這種事情,肯定是偷偷摸摸的去,畢竟到時候萬一傳出來,皇帝晚上去逛窯子了,那可是好說不好聽。
那天晚上,宋徽宗在太監張迪的帶領下,非常順利的就摸到了地方。原因是張迪在成為一名合格太監的太監之前,他也是汴京城里有名的嫖客,所以對于這種地方,簡直就是輕車熟路。
有句俗話說的好,“幫嫖看賭”,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個人如果想要去嫖娼,去賭博,他必需有一個人引薦。畢竟這種地方都不是好地方,也不屬于合法的經營,所以無論在位置上還是防范措施,都不是新人能過去的。人家得保證你確實是來消費的,而不是搗亂的。
總之那天晚上,宋徽宗很順利的就摸到了地方,且在張迪的引薦下,很快就和鎮安坊的李媽媽接上了頭。
不過,宋徽宗過去是過去了,但是想和李師師見面,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李師師是頭牌,所以要見面,李師師得點頭。你是皇帝沒錯,但這種事哪敢上去就楞說,我是皇上,如果這樣,就沒意思了。干這種事,就得偷偷摸摸才有意思。
所以那天晚上,宋徽宗見李師師,可是費了好大的勁。先是獨自吃了半天水果,然后又被李媽媽逼著洗了個澡,走了好一套程序,最終才見到。
當然,這些困難都是值得的,因為在見到李師師的那一刻,宋徽宗眼睛一亮,嗯,這人長得確實好看。當時李師師出來的時候,也是剛洗完澡,頭發半干不濕,穿了一身素衣,頭發就別了一個簪子,也沒怎么化妝。
李白有句詩可以形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的美女就是這樣,渾然天成的好看,才是真正的好看,倘若真的去打扮一番,反而失了內在的神韻。
宋徽宗看了一會李師師,李師師也看了一會宋徽宗,都沒怎么說話。其實像這種時候,不說話反而是一種高尚,為什么?因為李師師要是一上來就套熱乎,那她就不值這個價了。而宋徽宗要是一見到李師師就撲過去,那也玩完,京城頭牌若與這種下流之人相處,那對她的身份就是一種侮辱。
但是也不能光看著,畢竟宋徽宗錢都花了。過了一會,宋徽宗說,你彈個琴吧,于是李師師彈了一首曲子。宋徽宗聽罷之后,點了點頭,因為宋徽宗也是玩琴的大家,能聽出來,李師師彈的不錯。于是宋徽宗又讓李師師彈了幾首,到天亮,離開了。
嗯,故事情節就是這樣的,兩人在一起就是彈了會琴,其他的什么也沒干,這才是高雅,這才是氣氛。
這一次相見,兩人都是比較滿意的,畢竟一個彈的好,一個能聽懂,總歸有點知己的味道。但是,世間的緣分有時候真的不好說,即便你是帝王,在緣分不到的時候,你也只能當一個配角。
宋徽宗
三、在愛情故事里,即便貴為帝王,也不得不接受自己是一個配角現實。
宋徽宗第一次和李師師相見,關系還是挺融洽的,兩個人都比較滿意。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偷偷摸摸干事,最終還是被爆料出來了。
不過,爆出來也有爆出來的好處,雖然名聲不太好,但下次再去就不用偷偷摸摸了,反正大家都知道了。
遺憾的是,第二次見面,宋徽宗就不太高興了,因為李媽媽知道宋徽宗是皇帝,所以再來就不能像上次那樣隨意安排,必須什么都得按照皇宮的標準來。
但問題是宋徽宗就是因為在皇宮里呆膩了,看膩了,想在外面找點品味的東西才出來的。結果出來之后,還和皇宮一個樣,這就沒意思了,于是沒說幾句話,人就走了。而且這一走,就是十年。
十年很長,足以改變很多東西,比如喜歡上一個人。
是的,每個人的心里,總會留下一個空間,然后讓自己喜歡的人去占據。而如果第一個人離開了,那么還可以換成第二個人。因為人會變,但心中的空間不會變,它總是需要一個人去占據,只有這樣,自己的人生才算圓滿。
于是,十年的時間,李師師喜歡上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周邦彥。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著名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歷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
而且他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在婉約詞人中,周邦彥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是公認“負一代詞名”的詞人,在宋代影響甚大
其實李師師和周邦彥相識的時候,周邦彥已經五十多歲了,大了李師師三十多歲,可愛情這種東西,有時候年齡真的不是問題,只要兩人對上眼了,其實什么都好說。
反正在這十年里,李師師過的很愉快,她可以經常和喜歡的人在一塊,作詞,彈琴,唱歌。而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也莫過于此,既是戀人,又是知己,彼此能相互懂得,又能相互理解。
周邦彥
岳飛寫過:“欲將諸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辛棄疾也寫過:“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可見,人生中能遇到一個相互懂得的人,真的是不容易。
然而,偉大的哲學家馬克思說過:“物質的本質屬性在于運動,事物發展前進的過程必定曲折?!?/p>
所以,李師師的美好生活,同樣也不會一直持下去。
公元1120年,宋徽宗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可能是在皇宮里又呆煩了,于是帶了很多的金銀珠寶,很多的名貴物品,然后來看李師師了。表面上,李師師很開心,皇帝也很開心,然后大家都很開心。
然而現實是,周邦彥在背地里罵街,李師師在心里也不痛快,畢竟倆人過得好好的,你皇帝來插一腳啥意思,十年了你都不過來,現在突然想起來了,又開始上心了,誰在乎你的那些錢財。
更令人難受的是,宋徽宗為了方便見李師師,在太監張迪的建議下,從皇宮直接修了一條密道直通鎮安坊,也就是說,宋徽宗可以隨時隨地的,不用打招呼的直接過來。
這就要命了,要是沒密道,宋徽宗過來就會提前招呼,周邦彥可以先避一避,可現在有了密道,宋徽宗再來就是神出鬼沒了,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來。這萬一周邦彥和李師師正好的時候,宋徽宗突然撞見,到時候大家都得傻眼。
可以說,周邦彥老先生已經咬牙切齒了,但就算咬碎了,也沒辦法,自己是能搶過皇上還是咋地。
不過,歷史始終在輪回。當初宋徽宗偷偷摸摸干的事,然后被爆料出來,今天該輪到周邦彥了。
有句話說得好,“聰明不過帝王,伶俐不過江湖”。你想想,宋徽宗在玩的方面那么優秀,腦子肯定好使。而周邦彥在宋徽宗的眼皮底下偷女人,自然是瞞不住。所以,或早或晚,都得暴露。
關于周邦彥的暴露的情節,其實也很精彩,可以說是宋徽宗智斗李師師和周邦彥兩人。由于篇幅所限,這里就不展開了。
反正周邦彥暴露之后,宋徽宗很生氣,直接給蔡京說,這個人我不喜歡,你給我弄他。于是悲慘的周邦彥,就被流放了。
流放當天,李師師前去為周邦彥送行,也不管宋徽宗心里高不高興,反正都知道了,也沒什么可避諱的。李師師哭了一天,淚眼朦朧。
而恰巧,那天宋徽宗也來看李師師,結果干等了一天。到了晚上,看到回來的李師師已經哭的不成樣,頓時明白,李師師的心里已經有人了,而那個人不是自己。
一般每逢這種關鍵時刻,都會體現出一個男人的胸襟。那天宋徽宗沉默好久,嘆息的說道,我放過周邦彥,然后就走了。
在這里,我不得不高看宋徽宗一眼,明明只要他愿意,就什么都可以得到,但是他卻放棄了,因為眼前的這個女人,他也喜歡。
宋徽宗畫
四、繁華落幕之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經過這次事件之后,三個人的感情基本就落幕了。
因為不到一年時間,也就是公元1121年,周邦彥病死在了河南商丘,這其中沒有宋徽宗在搗鬼,因為那一年,周邦彥66歲,年齡確實大了。
當李師師聽到周邦彥病死的消息后,她并沒有哭,只是靜靜的一個人發呆,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哀莫大于心死。再后來,李師師出家了,在城北的慈云觀,當了道姑。
而宋徽宗,在未來的幾年也沒有了閑散的時間,因為北方的金人崛起了,且在短短幾年時間,就掃滅了北宋的大敵,遼國。
到了公元1126年,金人直接南下,勢不可擋。宋徽宗嚇得連忙退位,把爛攤子硬塞給了自己的兒子宋欽宗,這一年,宋徽宗才43歲,就當起了太上皇。
再之后,金人在1126年年底再次南下,分兩路大軍合圍了開封城,北宋朝廷采取賠款、割地政策,但最終也沒能保住自己的半壁江上。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北宋在面對金人侵略的應對中,實在是沒什么大的優秀表現。畢竟最繁華的王朝,一年之內被別人圍了兩次首都,而且還有黃河天險,還依舊失了半壁江山。要不是后來逃出了一個康王趙構,整個宋朝估計都沒了。
對于這種結果,任何理由都不能為北宋的過錯去袒護,去辯解。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有這樣一個觀點:“歷史的發展,不單單只靠個別的英雄人物和帝王,還應該包括許許多多的人民群眾,靠他們一起來推動。”
好了,現在我們把視角再拉到李師師這個具體的人物身上。
公元1126年11月,金人打到了開封城,由于天寒地凍,士兵急需要物資,可奈何國庫空虛,實在拿不出錢。沒辦法,只能向民間動員,組織捐款。
當時李師師,二話沒說,拿出了自己小金庫里所有的積蓄,全部捐給了國家,并說道:“我拿這些錢沒用,現在國家有難,我應該伸出援手,義不容辭?!?/p>
而再等到金人徹底圍了開封城之后,金國主帥開始四處尋找李師師。原因是李師師的名氣太大了,金國的皇帝金太宗都聽說了李師師的美貌,特意囑咐要把李師師給他帶回去。
開封就那么大,很快李師師就被找到了,但是李師師被帶走之后并沒有慌張。而是給金國的主帥說,我要先打扮打扮,我還穿著道袍呢。
李師師洗完澡,換好衣服打扮好之后,柔情似水的她對金國主帥說:“您們的金國皇帝不是想見我嗎?我告訴你,你們來晚了,我現在就要死了!”
說完,李師師拔起自己頭發上的金釵,照著自己的喉嚨就刺了下去,結果用力太大,金釵折成了兩半,不過李師師沒含糊,立刻又撿起斷掉的金釵,直接咽了下去,當場斃命。
至此,名動京城十幾年的風華名伎李師師就此落幕,并在歷史的長河里,留下了重重的一墨。
結語:
客觀上講,李師師只是歷史洪流中的一位小人物,她沒有什么能量,也挽救不了走向衰亡的北宋,可是正如馬克思所說,推動歷史發展與前進的,不單單是靠個別的英雄人物,還應該包括無數個小人物在各自的無意識的行為下,相互作用出來的結果。
而正因為李師師的視死如歸,以及無數個像她一樣的小人物的視死如歸,他們用自己的生命點亮了一道光,然后再用這道光,喚醒了無數個和他們一樣,內心還有氣節,還有堅守,還有血腥的男兒。
于是,剩下的半壁江山里,終于涌現出了無數個具有民族氣節的人。比如岳飛,比如辛棄疾,比如文天祥。
孟子有句話我很喜歡,今天就用這句話做結尾。
人要有一種精神,一種無論遇到多么惡劣的情況,都要往前沖的精神。這種精神叫勇氣,雖千萬人,吾亦往矣的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