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剛開年,中國電動車市場就迎來一波新車潮:比亞迪的仰望U9刷新了國產超跑的銷量紀錄,問界M9智駕版一車難求,極氪007和小米SU7在30萬元檔殺得難解難分……
表面上看,國產電動車已把特斯拉甩在身后,甚至搶占了德國、日本的燃油車地盤。但鮮少有人注意到,這些風光無限的電動車里,藏著一條隨時可能被掐斷的“生命線”——車規級芯片。
一、繁榮背后:每輛車1300顆芯片,90%是“洋貨”
工信部專家羅道軍曾直言:“國產車規級芯片自給率不足10%,剩下的全靠進口。”
一輛高端電動車需要1300多顆芯片,從智能座艙的8295芯片(高通)、到自動駕駛的Orin-X(英偉達),甚至連剎車系統的控制芯片都貼著外國標簽。
比如極氪007的智駕系統依賴高通,小米SU7的算力核心來自英偉達,國產芯片的缺席讓行業陷入“造得出車殼,造不出車腦”的尷尬。
更危險的是,這些“洋芯片”隨時可能斷供。
2024年,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公開宣稱:“我們可以賣芯片給中國,但永遠不會賣最頂尖的AI芯片。”
而歐盟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36%的關稅,試圖用“反補貼”大棒打壓國產車出海。一旦海外切斷芯片供應,中國電動車工廠可能一夜停擺——就像2020年全球缺芯時,某國產車企因缺一顆10元芯片導致30萬元整車無法交付。
二、芯片卡脖子,卡在哪兒?
車規級芯片不是普通電子產品。
它要扛住-40℃到150℃的極端溫度,保證20年不出故障,研發周期長達5-8年。
以關鍵的碳化硅芯片為例,特斯拉早在2018年就將其用于Model 3,充電速度提升30%,而國產碳化硅直到2024年才勉強量產,良品率還比國外低20%。
芯片設計被美國新思科技壟斷,制造設備依賴荷蘭阿斯麥的光刻機,就連28納米成熟工藝,國內也僅有中芯國際等少數企業能勉強達標。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坦言:“車規級芯片想完全國產化,至少要十年。”
三、華為獨扛大旗,但遠遠不夠
在一片進口依賴中,華為成了唯一亮點。
其自研的麒麟9610A芯片,NPU算力比高通8155高出一倍,已搭載在問界M9上;昇騰AI芯片更是讓鴻蒙智駕系統在復雜路況下穩如老司機。
比亞迪雖在IGBT功率芯片上突破50%國產化率,但智能駕駛芯片仍需外購。
即便如此,華為也面臨困境:7納米以下高端芯片仍需臺積電代工,美國隨時可能升級制裁。
余承東在2024年底透露:“華為智駕車型保有量將突破50萬輛,但芯片國產化替代才剛起步。”
四、用“笨辦法”打破死循環
先吃飽,再吃好
國內車企正用“農村包圍城市”策略:蔚來ET9搭載自研的“神璣NX9031”芯片,算力堪比4顆Orin-X;地平線用性價比路線搶占低端市場,2024年出貨量破百萬顆。正如半導體專家陳文玲所說:“28納米芯片能解決70%需求,先用數量堆出生機。”
政策“輸血”關鍵環節
國家大基金三期已向車規級芯片傾斜千億資金,中科院聯合車企攻關碳化硅晶圓技術,上海甚至出臺政策:采購國產芯片的車企,每輛車補貼5000元。
五、沒有退路的戰場
回看中國電動車這十年,我們從電池、電機到整車設計都實現了逆襲,唯獨芯片成了最后的堡壘。
但歷史早已證明:被卡脖子時,往往藏著超車機會——正如華為在被制裁后研發出鴻蒙系統,比亞迪在IGBT領域殺出血路。
或許正如一位工程師的調侃:“當年我們用算盤造出原子彈,如今用28納米芯片造智能車,有什么不可能?”
這條路注定艱難,但別無選擇。
畢竟,把命脈交給別人,從來不是中國人的生存哲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