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投瑞銀基金施成“豪賭”新能源
作者 | 謝美浴
編輯 | 付影
來源 | 獨角金融
新能源賽道“高光褪去”,曾經憑借重倉鋰電、光伏出名的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投瑞銀基金”)基金經理施成,如今正深陷業績泥潭。
根據基金2024年年報,施成管理的6只產品,合計虧損超23億元。其中,施成管理時間最長的國投瑞銀先進制造虧損4億元,近兩年累計虧損已超17億元,該產品2021年在1456只同類產品中排名前20,到2024年,在4092只同類產品中排名3916位,跌至倒數5%。
而從持倉情況看,施成管理的6只產品高度同質化,甚至出現“一籃子股票復制多只基金”的現象。
權益產品業績下滑的另一面,國投瑞銀基金卻憑借固收類產品實現規模逆襲,債券與貨幣基金占比超85%,2024年凈利潤同比增長8.7%。未來國投瑞銀基金會如何發力?
1
昔日明星產品“吊車尾”,
十大重倉股深度綁定新能源
國投瑞銀先進制造自2019年1月25日成立,是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最初由鄧彬彬管理,2019年3月增聘基金經理施成,2020年2月7日起一直由施成單獨管理,是施成管理時間最久的產品。
2024年,國投瑞銀先進制造繼續虧損4億元,但較2023年虧損13.42億元已有所收窄;同時,該基金2024年收取管理費為2333.36萬元,同比下降了49.3%。
國投瑞銀先進制造2024年年報截圖
深究國投瑞銀先進制造基金持續虧損的原因,年報顯示,2024年該產品股票投資收益為-17.22億元,較2023年的-6.18億元進一步擴大。
而國投瑞銀先進制造的投資組合行業集中度很高,深度綁定新能源,截至2024年末制造業占投資股票市值比96.04%,占凈值比90.43%。
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指出,“這種高集中度在市場對制造業有利時可以放大收益,但同時也增加了風險。如果制造業遇到行業性挑戰或經濟周期下行,該基金的表現可能會受到較大影響。”
從業績數據來看,在新能源行業高歌猛進的時期,這種“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做法,確實使得國投瑞銀先進制造確實創造了超額收益。
2019年一季報中,施成就開始重倉億緯鋰能(300014.SZ)、新宙邦(300037.SZ)、國軒高科(002074.SZ)等新能源股。2020年,國投瑞銀先進制造收益1.03億元,同比增長758.33%;期末凈值2.59億元,同比增長304.69%。施成由此成為國投瑞銀基金新銳基金經理,管理基金數量也逐步增多。
此外,2020年、2021年,國投瑞銀先進制造實現了101.52%、60.03%的凈值增長率,屬于同類產品中的翹楚,2021年在1465只同類產品中排名第14位。
不過,隨著產能過剩隱憂浮現、行業競爭加劇,疊加全球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新能源板塊自2023年起進入深度調整期;而面對明顯的行業拐點信號,施成并未及時調整持倉結構,反而在定期報告中多次強調“堅守優質成長”的投資理念。
2024年末,國投瑞銀先進制造前十大重倉股仍為清一色的新能源產業鏈企業,包括寧德時代(300750.SZ)、中礦資源(002738.SZ)、科達利(002850.SZ)等賽道龍頭。
如今,國投瑞銀先進制造面臨的是凈值大幅回撤。
2024年,國投瑞銀先進制造的資產凈值已進一步下滑至14.89億元,與2023年末24.23億元相比,跌幅38.55%;基金份額凈值增長率為-17.18%,遠低于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14.43%,在同類4092只產品中排名3916位,已是倒數5%。
2024年,國投瑞銀先進制造在同類4092只產品中排名3916位 圖源:Wind數據
2
施成在管產品高度同質化,
一年合計虧損23億元
國投瑞銀先進制造面臨的問題,也是基金經理施成在管產品的“通病”。
施成清華大學工學碩士出身,擁有14年證券從業經歷,先后任職于建銀投資證券、招商基金、睿泉毅信,2017年加入國投瑞銀基金研究部,2019年起逐步接管多只基金,一度被視為潛力股。
2022年2季度末,施成的管理規模一度達到247億元,但兩年多過去,施成的管理規模不增反減,規模縮水超60%,跌至百億以下。
過去兩年多,施成的管理規模不增反減,規模縮水超60%圖源:Wind數據
2024年二季度,施成又卸任了國投瑞銀景氣驅動管理職務,其自2023年3月開始管理該產品,任職回報9.49%,年化回報7.67%,回報排49/3553,是在管產品中表現最好的一只。
目前,施成管理的6只基金產品,合計管理規模87.86億元,包括國投瑞銀先進制造在內,2024年基金凈值都出現下跌,其中5只凈值跌幅超過了15%。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末,國投瑞銀先進制造與國投瑞銀新能源、國投瑞銀進寶、國投瑞銀產業趨勢的前十大重倉股完全重合;國投瑞銀產業轉型一年持有、國投瑞銀產業升級兩年持有的前十大重倉股中也有寧德時代、科達利等。
截至2024年末,國投瑞銀先進制造與國投瑞銀新能源、國投瑞銀進寶、國投瑞銀產業趨勢的前十大重倉股完全重合 圖源:Wind數據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指出,施成管理產品持倉高度同質化,反映出策略單一問題,“過度依賴新能源行業,缺乏對其他行業的布局和靈活調整,當行業走勢與預期不符時缺乏應對手段。這不僅限制了收益潛力,還加大了投資風險,影響公司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投資者信心。”
而從具體業績上看,2024年,國投瑞銀新能源A、C類產品分別虧損3.76億元、3.65億元;國投瑞銀進寶虧損3.44億元;國投瑞銀產業趨勢A、C類產品分別虧損2.76億元、1.91億元;國投瑞銀產業轉型一年持有A、C分別虧損1.27億元、0.19億元;國投瑞銀產業升級兩年持有A、C分別虧損0.13億元、169.56萬元。
加上國投瑞銀先進制造虧損的4億元,2024年施成管理產品合計虧損約23.67億元。
國投瑞銀方面曾表示,公司每位基金經理在投資風格、選股方法上形成自身的偏好。但在許多關鍵方面是一致的,如以客戶收益為核心價值觀,注重投研效率,以均衡長期收益為導向,降低對短期熱點的追逐。
面對低迷的業績,國投瑞銀基金上述產品仍由施成繼續管理,對此,中國企業資本聯盟理事長柏文喜認為,施成在新能源領域有一定的研究和投資經驗,公司可能認為其在該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對基金的長期發展仍具有價值。
“另一方面,國投瑞銀基金早前將新能源作為權益投資的戰略方向,投入了大量資源,當市場風向轉變時,這種戰略性投入反而成為轉型的枷鎖。更換基金經理也可能會影響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戰略布局和長期投資計劃的實施。”柏文喜表示。
3
固收類產品規模超8成,
混合型基金“拖后腿”
雖然國投瑞銀基金的明星經理“失速”了,但這并沒有影響國投瑞銀基金的規模增長。
國投瑞銀基金前身為成立于2002年6月的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發展3年后的2005年6月8日,由國投信托投資有限公司和瑞銀集團(UBSAG)100%收購原中融基金公司股權,雙方持股分別為51%和49%。
2007年,國投瑞銀規模從最初的7.9億元增長到過百億元;2017年4季度時,國投瑞銀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大關。
截至2024年末,國投瑞銀基金管理的各類資產規模約3920億,較2023年末資產管理規模增加15%;共管理105只公募基金,規模2788億元,同比增長3%。
圖源:罐頭圖庫
2024年末,國投瑞銀基金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的管理規模分別為42.5億元、294.75億元、1192.22億元、1230.29億元,固收類產品規模占比約超85%,其中債券型基金及貨幣基金的規模占比均超四成。
業績方面,2024年,國投瑞銀基金實現營收13.79億元,凈利潤3.76億元,同比增長8.7%。
從旗下產品表現來看,根據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國投瑞銀旗下所有基金的收入合計分別為57.89億元、-65.98億元、-18.12億元、86.89億元;同期,旗下所有基金的凈利潤合計分別為41.8億元、-85.2億元、-41.15億元、64.76億元。
天天基金網相關數據截圖
扭虧為盈背后,2024年,國投瑞銀的債券型基金凈利潤43.43億元,貢獻比例最高,達67%;混合型基金卻合計虧損了7.7億元。
此外,如何解決權益類基金規模偏小的問題,這是目前國投瑞銀基金面臨的挑戰。Wind數據顯示,國投瑞銀目前有14只5000萬元以下的“迷你基”面臨清盤風險,其中8只都為混合型基金。
在柏文喜看來,基金公司在規模增長的當下需要注重提高投資研究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加強與同行的合作和交流,同時也需要監管部門的指導和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需求,實現規模增長和盈利的雙重目標。
你認為在公募基金跑馬圈地的浪潮中,國投瑞銀能否持續實現規模增長?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