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詠樓,位于今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八詠路中段,有“浙江第一樓”之譽。李清照曾登樓賦詩,胡大海、戚繼光、朱大典、李侍賢等名將曾在此檢閱部隊指揮抗敵,周恩來總理也曾在此組織群眾集會,宣傳抗日。八詠樓留給后世的,不僅是詩情畫意,更是千秋忠烈英雄氣。
八詠樓原名玄暢樓,由南齊東陽郡太守、文史學家沈約于公元494年建,距今(2025年)已有1531年,是古代金華最高點。唐代因沈約所作《八詠詩》,改稱“八詠樓”。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毀于火。明代重建。清朝為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諱,遂記作元暢樓,嘉慶年間再次重修。1984年大修。
八詠樓的初建緣于一場皇權更替。南齊永明十一年(493年),正月二十五日,齊武帝蕭賾長子文惠太子蕭長懋去世。同年,七月三十日,齊武帝去世,詔命由皇太孫蕭昭業繼承帝位。中書令王融欲矯詔擁立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繼位,被齊武帝堂弟西昌侯蕭鸞挫敗,蕭昭業得以登基,成為南齊第三位皇帝。次年竟陵王憂郁而終,蕭昭業著手處理其追隨者。
在南齊武帝永明年間,圍繞著竟陵王蕭子良周圍形成了一個文人集團,稱“竟陵八友”,包括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八人。在那場皇位更替中,蕭衍臨陣倒戈,后成為南梁開國皇帝梁武帝,王融身死,沈約則外放任東陽郡太守,遠離了權力中心。
公元494年,南齊隆昌元年。在沈約的督造下,玄暢樓完工。沈約喜不自勝,登樓遠眺,寫下佳作數篇以為紀念,由此開創金華“詩樓文化”。
登玄暢樓
危峰帶北阜,高頂出南岑。
中有陵風榭,回望川之陰。
岸險每增減,湍平互淺深。
水流本三派,臺高乃四臨。
上有離群客,客有慕歸心。
落暉映長浦,煥景燭中潯。
云生嶺乍黑,日下溪半陰。
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其意為:險峻的山峰連著北面的土山,高聳的山頂從南面的群山中突兀而出。山上有高聳的風榭,回望河流的北岸。河岸險峻,時高時低,河水緩流,或深或淺。水流分為三股,樓臺高聳,四面都能俯瞰。樓上有離群的游子,游子有著思歸的心情。落日的余暉映照在長長的水邊,明亮的景色照亮了江水的深處。烏云升起,山嶺突然變黑,太陽落下,溪流一半處于陰影之中。這里確實很美,但不是我的家鄉,為什么不辭官歸隱呢?
此詩可看作是沈約落寞心境的寫照,之后又在此詩基礎上,沈約作《八詠詩》。
八詠詩
登臺望秋月,會圃臨春風。
歲幕愍衰草,霜來悲落桐。
夕行風衣鶴,晨征聽曉鴻。
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東。
沈約寫完此詩,意猶未了,于是又將詩中的每句為題,擴寫為八首詩歌。這八首詩,詩無定句,句無定字,合計1803字,是當時文壇上的長篇杰作,所以從唐代起遂以詩名改玄暢樓為八詠樓,以志紀念。
天監元年四月初八日(502年4月30日),蕭衍代齊建梁,即梁武帝。沈約因積極勸進,榮寵一時,封建昌縣開國侯,謚號“隱”,稱沈隱侯。
自沈約后,歷代文人墨客題詠不斷,最為出眾者當屬易安居士李清照所作的《題八詠樓》。
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1134年(南宋紹興四年),金軍發兵再度南侵,李清照避亂金華,居住在酒坊巷,后登八詠樓題詠,名動千古。
據1894年(光緒二十年)《光緒金華縣志·卷五建置·古跡》(1915年民國四年刊本):
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知州李彥潁,以舊樓褊迫,就東偏,重創宏敞。郡人唐仲友,續擬八詠序其事,并勒約詩于碑。
元毀于火,而重建者再。
洪武五年(1372年),重造寶婺觀,即樓故址改建玉皇閣,道士移其牓(榜,指牌匾)于城樓。后閣毀,而樓復舊址。
八詠樓在南宋得到擴建,卻在元代又毀于火,但因其地勢險要,位于石砌城墻臺基上,易守難攻,成為了古代金華的兵防要地。
1358年(至正十八年),朱元璋親率10萬大軍大破元軍,一舉攻克金華,后派驍將胡大海鎮守。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七日,胡大海部將蔣英邀請胡大海前往八詠樓故地,視察士卒演習,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馬時,有苗將鐘矮子跪于馬前稱“蔣英欲殺我!”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蔣英以鐵錘打死,次子胡關住同時被殺,耿再成亦死。朱元璋聞訊派其侄李文忠領兵平叛,亂兵逃奔張士誠。
1366年,朱元璋攻取杭州,殺死蔣英等人,血祭胡大海,并作文以祭。明朝建立后,特贈光祿大夫,追封越國公,謚武莊。
洪武五年(1327年),建寶婺觀,八詠樓改建玉皇閣,八詠樓匾移往八詠門城樓上。萬歷年間八詠樓恢復舊制。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抗倭名將戚繼光前往浙江金華、義烏等地招募農民、礦工3000多人,自成一軍,日后大名鼎鼎的戚家軍由此而始,八詠樓成了校閱部隊之處。
八詠樓歷史上最為壯烈的一幕,當屬明末朱大典抗清,舉家殉國八詠樓。
朱大典(1581年—1646年),字延之,號未孩,今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長山鄉長山村人,抗清名臣。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中進士,授章邱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任兵科給事中。天啟五年(1625年),出為福建按察副使,抵御“紅毛番”侵擾有功,晉升為福建布政司右參政。崇禎五年(1632年),升右僉都御史、山東巡撫,平定孔有德發動的登萊兵變。崇禎八年(1635年),總督漕運兼巡撫廬、鳳、淮、揚四府。崇禎十四年(1641年),總督江北及河南湖廣軍務,仍坐鎮鳳陽。后為東林黨彈劾革職。南明福王政權建立后,朱大典被召為兵部左侍郎,逾月進尚書,總督上江軍務。后福王政權覆滅,朱大典遂領兵歸金華,據城固守。
魯王監國,任命朱大典為文華殿大學士,建行臺督師,轄金華、蘭溪、湯溪、浦江四縣。唐王立于福建,朱大典任東閣大學士,督師如舊。
南明隆武二年六月二十六日(1646年),滿清貝勒博洛領軍攻金華。在朱大典的指揮下,戰至七月上旬,金華巍然不動。此時投降滿清的南明兵部尚書阮大鋮,發現城西門有新筑土墻不夠牢固,遂獻策專攻此處,城墻崩塌,清軍入城。朱大典長子朱萬化戰死,朱大典引家人、部下,至八詠樓火藥庫,點火自焚而死,全家二十余口盡皆殉難。清軍屠城發泄,金華死難數萬之眾。
嘉慶年間八詠樓重修,知縣楊兆璜撰楹聯曰:
才智縱橫,概末路英雄,赤疏自書千古恨。
風煙牢落,攬前溪蒼翠,夕陽如晝六朝山。
1861年5月28日,太平天國侍王李侍賢攻克金華,以官署為侍王府,金華成為了浙江抗清的指揮中心,八詠樓再度成為了抗清要地。
1911年11月,金華新軍、會黨聯合起義,11月6日成立軍政府,滿清二百多年的統治就此被推翻。
進入近代抗日戰爭時期,隨著杭州的淪陷,金華有成為了浙江抗日的中心。
1939年3月,周恩來視察金華時留影
1937年12月24日,浙江省會杭州淪陷,浙江省級黨政機關遷往金華。
1939年3月17日晚18時,時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抵達浙江金華,下榻于當時的中國旅行社金華分社。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視察浙江抗戰工作,并推動抗日統一戰線發展。
1939年4月2日,《東南日報》關于周恩來在金華的報道
在八詠樓下的八詠灘頭,周恩來組織召開了近千人的群眾大會,宣傳團結抗日的方針政策。在20多天時間里,周恩來走了12個縣,作了20多場報告與演講,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金華。
1984年八詠樓大修。2015年8月1日,市文物部門啟動閉館重修工程。2019年起免費向公眾開放。
八詠樓南臨婺江,建于8.7米的石砌城墻臺基上,總用地面積2485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696平方米,由南至北為亭樓、正樓、廳堂和樓屋,依地勢逐級抬高。歷史上八詠樓曾屢毀屢建,現存建筑為清代。目前,在八詠樓內設有以“兩浙第一樓”為主題的陳列展覽,展覽分為八詠名樓”“千古風流”和“詩賦滿樓”三個單元。
沿著百余級石階蜿蜒而上,登樓遠望,東陽江與武義江雙溪匯流,多少英雄豪杰猶如這滔滔江水已經遠去,但其千秋豪邁,常流天地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