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潮背后的經濟邏輯與深遠影響
漲價潮已然來臨,不過這次的情況有所不同。2025 年,一場前所未有的成本轉移正在上演,幾乎無人能置身事外。但這次的主角既不是股市,也不是樓市,而是自來水。全國經濟實力強勁的城市深圳,近期計劃讓自來水漲價 13.05%,并給出兩個方案。有意思的是,方案一和方案二的綜合價格漲幅完全相同,恰似成語“朝三暮四”與“暮四朝三”的區別,不同之處或許僅在于是否給了民眾選擇的機會。
在深圳之前,已有不少城市開啟了漲價模式。廣州水費上漲 34%,南京上漲 26%,北京每噸水價格也快逼近 5 元。不僅如此,燃氣、電也紛紛漲價。2023 年,全國至少 52 個市縣上調了居民用氣價格,基礎居民氣價比第一梯隊氣價平均每方上調 0.256 元。“順價”一詞也由此進入大眾視野,不得不說這個詞用得巧妙。類似的還有安徽等地進一步優化峰谷時段的分時電價,以及之前高鐵、廣州地鐵漲價,大學學費上調等情況。
然而,人們也注意到一種反差現象:一邊是水電氣等生活必需品漲價,另一邊手機、汽車、化妝品卻在瘋狂打折。國家補貼力度持續加大,今年政府工作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 3000 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涵蓋汽車、家電、手機等眾多品牌。這種反差傳遞出了什么信號呢?
為什么眾多物品會接連漲價?過去 20 年,中國人享受著極為低廉價格的優質公共服務。無論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水電氣,出行依賴的高鐵、地鐵,還是大學生的學費,價格都十分親民。以水價為例,很多城市存在成本倒掛,價格如同白菜價。據國際水協會調查,2021 年我國四大直轄市在用水 100 立方以內時,平均用水價格為 0.7 美元每立方,在全球 170 個主要城市中排名處于后 10%。
電價同樣處于國際較低水平,截至 2023 年底,我國居民電價平均為 0.531 元每千瓦時,僅為全球平均水電價格的 58.6%,工業電價也僅為全球平均價格的六成。至于高鐵、地鐵票價以及大學學費,與歐美國家相比,更是便宜太多,令無數外國人大為驚嘆。
但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低價的背后隱藏著秘密——土地財政。低廉價格的背后實則是巨額財政補貼,高漲的房價中包含著隱性的服務成本。然而近年來,房價地價大幅下跌,土地財政難以為繼。2023 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降至 5.8 萬億元,跌破 6 萬億;2024 年更是跌破 5 萬億,僅為 4.8 萬億元。地方財政壓力增大,成本轉移勢在必行。
過去 20 年,大量資金投入基建和公共服務,這是因為工業化快速推進,基建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著,有路就有人走,有電就有人用。但如今,隨著城鎮化完成和人口老齡化加劇,補貼拉動增長的邊際效益越來越低,補貼的意義也逐漸減小。
2023 年燃氣調價時,“順價機制”這一專業術語首次進入公眾視野,通俗來講,就是讓水、電、燃氣等公共服務價格逐步走向市場化。有專家評價,過去靠補貼維持低價,現在要靠自身發展實現可持續,補貼時代正在離我們遠去。
此外,物價上漲符合當下拉動內需的重要方向。當前經濟面臨困境,一方面不少企業在價格戰中艱難求生,不得不降薪裁員;另一方面居民對未來前景悲觀,捂緊錢包不敢消費,導致內需不足,形成惡性循環。
數據顯示,今年 2 月份 CPI 同比下降 0.7%,PPI 同比下降 2.2%,形勢不容樂觀。要打破這一僵局,讓物價溫和上漲是方法之一。簡單來說,當市場普遍感受到價格觸底反彈的信號,商家看好未來市場,認為有利可圖,就會擴大投資、增加招聘。老百姓有了工作,收入增加,也就更愿意消費,從而形成企業盈利、擴大生產、居民增收、敢于消費的良性循環。央行去年二季度就提出維護價格穩定、推動價格溫和回升,到四季度更是將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態度愈發堅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目標設定在 2%左右,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物價適度上漲的重視。高鐵、燃氣、水電等剛需行業率先行動,實際上是撬動物價溫和回升的杠桿。天風證券檢測結果表明,水電、燃氣價格分別上漲 4%、6%、8%,將帶動 PPI 同比增速上行約 0.5、0.7、1.0 個百分點。
今年安排 3000 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規模比 2024 年翻倍,補貼品種擴大到 12 種,覆蓋范圍還將進一步延伸至農村。同時,各大銀行也積極配合,如消費貸部分年化利率降至 20%出頭,個人消費貸款自主支付金額上限從 30 萬元提高到 50 萬元,全力促進消費,加快補齊內需尤其是消費短板,助力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穩定支撐。
以深圳水費調整方案為例,官方計算了漲價后對居民用戶的影響。若一家四口按第一批最大用水量計算,月均增加支出 5.9 元,日均約 2 毛錢。對于低收入人群,方案也有相應保障,漲幅相對不大。但更關鍵的是其背后的深遠意義,這意味著公共服務免費或低價時代即將結束。從深圳方案來看,未來公共服務將遵循“誰享受誰付費”原則,基本額度保障基本使用,基本額度外的超額部分使用成本將大幅上升。此次水價溫和調整,既是對過往發展模式的修正,也是面向未來的探索。
雖然人們本能上不喜歡物價上漲,但從歷史經驗來看,消費者物價指數較高的年份,往往就業形勢更好,經濟更繁榮。相反,鄰國日本在過去 30 年長期處于通縮狀態,伴隨著 GDP 停滯、失業率上升、企業壓縮投資,至今仍受影響。因此,溫和通脹有利于經濟發展,特別是在當前地方政府債務高企的背景下,保持合適的 CPI 通脹率,隨著時間推移,物價上漲可有效稀釋債務,緩解償還壓力。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促進物價溫和回升都將是長期的政策導向,降準降息也會持續進行。去年年底我國住戶人民幣存款余額已達 151 萬億元,今年前兩個月,人們仍在瘋狂存款,人民幣存款增加 6.13 萬億元,相當于全國人民每天往銀行存入約 100 億元。消費和投資意愿下降,長期將錢存入銀行吃利息并非好事,只有讓閑置資金重新流動起來,才能更好地激發經濟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