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自天生,工開于人”。陸川導演的首部跨界融合舞劇《天工開物》將于今年夏天重返北京,6月21日、22日在中央歌劇院上演。本輪演出將迎來青年舞蹈家安一寧、臧彥杰加盟主演團隊,陸川就此評價說:“新成員的加入不僅延續了舞劇的藝術高度,更以新的視角賦予角色更深層次的生命力。”
歷史上,宋應星屢試不第,遂開始反思歷代讀書人被科舉八股文的藩籬困住,“空談性命,不務實學”給國家帶來的危害。他身體力行游歷大江南北,實地考察生產現場、手工作坊,將不同的技術門類從原料采集到成品生產的全部過程匯為插圖版《天工開物》一書,集中展現了明代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舞劇《天工開物》總導演、編劇陸川
在陸川看來,《天工開物》開篇“此書與功名進取無關”這一行字,便透露出一種屬于士大夫、知識分子階層所特有的傲骨與情懷。“宋應星是那個時代的‘逆行者’,他脫下長衫,開始用雙手去擁抱這個時代,用雙足去丈量大地,在黑夜中點亮科學的微光。他不僅僅是一名科學家,更是一位哲人,他的精神和思想至今依然對我們有啟發意義。”
這部以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及其巨著《天工開物》為題材的舞劇,不僅通過舞蹈藝術重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更將宋應星那份執著與深沉的民族精神淋漓盡致地呈現給了觀眾。全劇以“趕考”、“著書”、“山河”等篇章為線索,展現了宋應星科考六次落榜后,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工藝的經歷,通過舞蹈、影像和現代科技的結合,讓這本記錄古代科技與工藝的百科全書“活”了起來。
舞劇《天工開物》劇照
舞劇《天工開物》在創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史料,通過對明代畫卷、建筑、器物、服飾、家具等資料的研究,總結出“大、巧、簡”的美學特征,以舞臺之美、服章之美、音樂之美、影像之美、裝置之美、工匠之美、科技之美、大地之美來定義“明制美學”的舞臺呈現。
舞劇《天工開物》劇照
舞美設計上,對“巨物”概念的應用在舞臺裝置和視覺呈現上多有著墨。特別的是,原書中123幅白描繡像插圖是典型的明代版畫特點,更成為貫穿全劇的美學元素;服裝設計參照明代中晚期的服飾特點,大量的農夫工匠服飾靈感源于“中國第一陶”江西萬年出土陶器的花紋,兼具原始的生命力與行業特點;音樂創作將打鐵、抽拉風箱、稻浪、澆筑、耕作、勞動號子、織絲等勞作的原始聲音作為素材,簡樸又極為傳神。
此外,電影手法也被融入戲劇,寫實與寫意,虛與實的結合體現在舞臺演出的多處細節中。舞臺前后雙層紗幕,象征著宋應星逆行世間的空間,將舞臺的實景與影像的虛幻和代入感融為一體。
舞劇《天工開物》劇照
“和宋應星‘朝夕相處’半年多來,我是一點一點往他的身上去靠。他一登場就是一個活力滿滿的朝氣少年,對世間萬事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心,這驅使他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奧秘,直至寫成《天工開物》。同時,他身上也有一股子與生俱來的軸勁兒,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探究一個所以然,看似鉆牛角尖的固執最終也成就了他。”劇中青年宋應星的飾演者呂科鏑表示。
舞劇《天工開物》劇照
“每一次的起手,動作的松、緊,速度的快、慢,整個身體形態的表現都是舞劇的肢體媒介,我們就是要靠身體去說話。同時這部劇也有戲劇的成分,要靠故事去支撐身體的表現,如此才會讓觀眾有更深切的感觸和理解。”在劇中老年宋應星的飾演者馬蛟龍看來,“每一場演出都是對中國文化的致敬,我們希望通過肢體語言讓觀眾感受到中華文化和傳統技藝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