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番茄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香菜
近日,千億體外診斷(IVD)賽道上,一家公司正在謀求上市——安諾優達,近期遞表港交所。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公司背后站著新能源汽車巨頭比亞迪的聯合創始人夏佐全。
這位投資大佬多年前在投資比亞迪的事情上一戰成名,然而安諾優達卻不似比亞迪那般資質優秀。夏佐全作為早期的天使投資人,在聯合創始人離開公司后成為了公司真正的話事人,不知資方控制公司后,安諾優達是否初心尚在。不過這些年安諾優達持續累虧,尚無盈利能力,公司財務面臨困境,研發開支驟減,研發能力薄弱,產品被指貼牌等多種問題,使得這次沖刺充滿了不確定性。
一、累虧12億,盈利拐點未現
安諾優達成立于2012年,公司主營以分子診斷為基礎的IVD(體外診斷)醫療器械研發以及多組學生命科學,目前公司的主要客戶是產前診斷認證的醫院以及獨立醫學實驗室(ICL)。
截至最新的3月21日,安諾優達共有三款IVD產品已獲得三類醫療器械證書,兩款兼容的生物信息學分析軟件產品獲得二類醫療器械證書,目前在研的IVD產品產品還有12款。2017年,安諾優達生產的NIPT試劑盒獲得批準證書,進行上市銷售,該試劑盒可以通過檢測少量外周血樣本中與胎兒cfDNA相關的遺傳異常降低了與有創采樣程序相關的流產風險。
公司商業化和在研產品情況 摘自《招股說明書》
灼識咨詢的數據顯示,以2023年樣本檢測量來計算,安諾優達在中國NIPT市場位列第三,市場份額12.1%。算是行業內的頭部企業。只不過這個行業的龍頭效應很強,往往都是龍頭吃飽,其他的喝點湯或者湯都喝不到。華大基因(300676)在其中以50.5%的市占率占據著C位,通過自身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布局和龍頭效應賺取著利潤。而安諾優達不是龍頭,所以并沒有真正吃到行業紅利,這從安諾優達的經營數據就可以窺見一二。
《招股說明書》顯示,2022-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安諾優達整體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35億元、4.75億元和5.18億元,報告期內收入的年復合增長率為9.12%。同期公司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虧損1.17億元、2.23億元和1.36億元,目前尚未能實現盈利,且虧損幅度也沒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報告期內公司凈虧損4.76億元,從成立至今虧損更是達到了12億元。
經營業績情況 摘自《招股說明書》
和競爭對手相比,安諾優達的經營存在著明顯的短板。龍頭企業華大基因一直深耕在一體化全產業鏈布局上。從測序儀、試劑、數據平臺三方面進行布局,吃遍全產業鏈上的各處利潤,也使得自身的靈活性更高。
而安諾優達主要是集中在測序儀的開發和生產,且公司的合作客戶主要是醫院和獨立實驗室,缺乏整體生態的安諾優達想要從這二者身上賺取利潤很難。截至2024年底,公司賬上的現金及等價物僅有1.41億元,較2022年底的3.11億元減少了54.7%。市場投資者們不禁疑惑,安諾優達這家公司未來真的能有成長性嗎?
二、被指“貼牌生產”,公司真有成長性?
安諾優達有一款名叫NextSeq 550AR的測序儀產品,是近兩年獲批的,在《招股說明書》中公司提到,該測序儀為自主研發,但是有市場報道,該產品的非核心部分與普通產品的無差,而真正核心的組件卻是依賴Illumina(因美納公司 Illumina, Inc.)技術,并沒有做到自主化,因此市場將該產品認定為是“貼牌生產”。
如此,又引發了對公司研發能力的思考與審視。2022年安諾優達的研發開支為0.74億元,而在2024年公司的研發開支僅為0.27億元,較2022年下滑64%,占當年營收的比重也從最高時的16.9%下降到了最新的5.1%。與之對應的是銷售開支的逆勢上漲,在公司的發展戰略中,采取了重營銷輕研發的策略。
研發開支和銷售開支情況 摘自《招股說明書》
而這種策略的實施與公司的話事人不無關系。雖然安諾優達尚未上市,但是公司有兩位核心創始人早已不在管理層之列。在公司成立之初,陳重建博士擔任公司的CEO兼總裁,梁峻彬則擔任公司的首席運營官,二位都是技術派,推崇以領先的技術去打開和占領市場,持續為市場提供最新技術的產品,而這與崇尚資本路線的資方股東意見不同。有相關報道顯示,兩位創始人是在與資方的權利斗爭中敗下陣來所以相繼退出的,這其中的真實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從當前安諾優達所走的路線來看,公司確實已經沒有把研發擺在相應的高度了。那么安諾優達還能有持續的成長性嗎?
從當前開始,安諾優達預計有至少三年多的產品空窗期,其在研產品阿爾茨海默檢測試劑盒預計要到2028年才能上市,而這還只是預計,能否按時上市還不好說,那這幾年就只能一直吃老本。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華大基因以自主測序平臺DNBSEQ-T7為核心,布局生育健康(如NIPT)、腫瘤早篩(如肝癌早篩產品“萊思寧”)及感染檢測(如宏基因組測序)三大領域,其開發的時空組學技術(Stereo-seq)實現單細胞空間多組學分析。而貝瑞基因(000710)已經升級NIPT產品線至“貝比安Plus”(覆蓋100種染色體病),2024年上半年扭虧為盈,并通過優化供應鏈和聚焦核心業務提升利潤。
這兩家公司都已經走在了安諾優達前面,在有明顯差距的情況下,安諾優達還大幅縮減研發開支,未來的情況可想而知。而安諾優達當下面臨的風險還遠不止于此。
三、政策風險重重,高估值難有人買單
前面筆者說到,安諾優達的一款測序儀被認定成為是貼牌生產的產品。而在今年的2月4日,商務部發布的《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中,已經將Illumina這家公司列到了上面,一個月后的3月4日,商務部又發布了追加禁令,禁止Illumina這家公司僧產的測序儀出口至中國。因此安諾優達的NextSeq 550AR這款產品后續能否繼續售賣還不確定。雖然公司這邊認為不受影響,但是在當下的關稅貿易戰環境下,什么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商務部公告 摘自公開信息網絡
如果真的不能售賣,那對公司的營收又是一次不小的沖擊。基于這些影響成長性的風險因素,當前公司整體的估值確實是偏貴。
安諾優達成立至今共進行了6輪融資,引入了很多知名的機構投資者,公司最新的估值也被推升到了超過40億元。只不過當前港股對于未盈利的企業的容忍度不高,在市場流動性并不富余的情況下,給不到高估值。當前可比公司的市凈率都在1左右,如果按照公司2024年底5.3億元的凈資產來看,其合理的市值可能僅有5-6億元,和一級市場的估值相差甚遠,不知誰愿意為其高估值買單。
安諾優達的設備自主化和盈利模式問題很突出,如果解決不了,公司很難在競爭中實現突圍。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