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婺州窯燒制歷史悠久,千年窯火歷經興衰,一代又一代的婺州窯匠人使得婺州窯燒造技藝一脈不絕。2014年,“婺州窯陶瓷燒造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09年,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婺州窯代表性傳承人邵文禮創立武義婺州窯陶瓷研究所,研發傳承婺州窯技藝,積極培養傳承人隊伍。
近年來,邵文禮帶領團隊秉承“古法為基、創新為魂、人文為本”的理念,將現代意識、傳統氣息與民間味道巧妙融合,通過釉色、技法、器型、紋飾的多維創新,賦予千年婺州窯新的生命力。
邵文禮依托溪里村古窯址建成婺州窯藝術館,集文化傳承、研發、展示于一體,推動“微改精提”和業態創新,為婺州窯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帶動溪里村農文旅產業發展。
4月19日拍攝的金華武義溪里村的婺州窯藝術館展示的各類婺州窯器具。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9日拍攝的金華武義溪里村的婺州窯藝術館展示的不同形態的婺州窯寶瓶。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9日,游客在金華武義溪里村的婺州窯藝術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9日在金華武義婺州窯生產車間拍攝的婺州窯素坯(右一)、已上釉的素坯(中)和燒制完成的婺州窯器物。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9日,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邵文禮在婺州窯生產車間修坯。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9日,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邵文禮(左)在婺州窯藝術館的工作室查看徒弟吳超開窯。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9日,一名年輕的學徒在婺州窯藝術館內進行彩繪。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9日,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邵文禮(右二)在婺州窯生產車間與徒弟探討婺州窯寶瓶的造型創意。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9日,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邵文禮(中)在婺州窯藝術館給徒弟示范婺州窯刻花工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9日,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邵文禮在婺州窯藝術館給徒弟示范婺州窯刻花工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9日,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邵文禮(中)在婺州窯藝術館的工作室查看出窯的婺州窯盤口瓶。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9日,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邵文禮在婺州窯生產車間給素坯上釉。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9日,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邵文禮(左)在婺州窯生產車間與徒弟吳超探討素坯的品控。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9日,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邵文禮(中)在婺州窯藝術館的工作室查看出窯的婺州窯盤口瓶。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千年婺州窯:地域文明與陶瓷藝術交融的見證
婺州窯,主要分布于浙江金華、衢州地區,是中國古代著名青瓷窯,創燒于東漢,盛于唐宋,終于元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2024年5月,“婺州窯”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其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獲官方認證。
婺州窯的制瓷技藝獨具特色。早期以當地粉砂巖紅色粘土為原料,西晉晚期改用含鐵量高的紅色粘土做坯,施以白色化妝土,使釉色在青灰或青黃中泛出褐色,釉面開裂處析出奶黃色或奶白色結晶體,形成獨特視覺效果。唐代創燒乳濁釉瓷,釉面呈天青色或月白色,晶瑩潤澤,具有熒光般的視覺效果,這一創新使婺州窯在唐代青瓷中獨樹一幟。
婺州窯的裝飾藝術也別具一格。早期以刻劃花紋為主,風格文雅大方。三國時期已能嫻熟運用捏塑、貼粘、雕刻、鏤空等技藝,在器物上展現人物、動物、亭樓等,形象逼真生動。宋代堆塑藝術達到鼎盛,以乳濁釉雙龍梅瓶為代表,生動再現當時社會生活形態。
婺州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地位重要。唐代陸羽《茶經》將其生產的青瓷碗列為第三,與越窯、甌窯齊名。宋代,婺州窯產品遠銷海外,上世紀70年代韓國新安海域打撈的元代沉船中就發現了大量婺州窯瓷器。
歷經千年興衰,婺州窯在當代實現復興。2014年,婺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陳新華為代表的傳承人,通過研究古瓷器、創新工藝,讓婺州窯重煥生機。如今,婺州窯作品不僅在國內屢獲大獎,更以創新產品走向世界,續寫著這一古老窯系的傳奇。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