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北京亦莊上演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奇觀:人類和人形機器人共同參與半程馬拉松比賽。
9000多名人類跑者和近20家機器人企業的鋼鐵選手們在同一賽道上競逐21.0975公里。
主辦方甚至特別設置了物理阻隔,大概是怕鋼鐵兄弟一個趔趄,把血肉之軀的同行撞成肉餅。
我們的媒體用"極限測試"、"技術突破"、"產業創新"這樣的高大上詞匯來包裝這場鬧劇,好像機器人也能在終點線沖刺時熱淚盈眶,也會因為完賽而獲得心靈的洗禮。
讓我們先不談這場比賽本身有多荒謬,而是思考一個更本質的問題:為什么我們執著于讓機器人長得像人,走路像人,跑步像人?
機甲幻想:從動漫到現實的畸形移植
這一切要從日本說起。
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動漫《機動戰士高達》橫空出世,掀起了"巨型人形機器人"的幻想狂潮。
隨后的《新世紀福音戰士》《變形金剛》等作品更是將這種機甲文化推向了全球。
在這些作品中,機器人不僅外形酷似人類,還擁有人類的情感和意識。
這種想象力固然精彩,但它是建立在科幻基礎上的,從來不是工程學的理性選擇。
然而,人類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動物,總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幻想拖入現實。
于是我們看到,從波士頓動力到特斯拉,從中國的優必選到小米科技,一家家公司紛紛投入巨資研發"人形機器人"。
他們不厭其煩地向我們展示機器人如何像人一樣走路、跳舞,甚至現在還要跑馬拉松。
這種執念令人費解。如果你的目標是創造一個高效的運動機器,為什么要局限于人類的生理結構?
從工程學角度看,人形機器人簡直是效率的反義詞。
人類的雙足行走是進化的妥協產物,是我們祖先為了在草原上遠距離追逐獵物而不得不采取的策略。
這種設計充滿了缺陷:平衡困難、能量效率低下、關節易磨損。
人類之所以能維持直立行走,是依靠了復雜的神經反饋系統和數百萬年進化形成的肌肉協調能力。
相比之下,輪式、履帶式、甚至多足式結構在穩定性、速度、能耗方面都有絕對優勢。
一個六輪機器人可以輕松在崎嶇地形行進;一個四足機器人可以承載更重的負載;一個帶有履帶的救援機器人可以在廢墟中穿行。它們不需要"熱插拔換電",因為合理的設計可以讓它們攜帶更大容量的電池;它們也不需要穿"運動鞋",因為它們的接觸面可以更科學地分散壓力。
視覺系統更是如此。人類的雙眼視覺是進化的產物,有其局限性。
而機器視覺完全可以設計成360度全方位感知,可以同時處理可見光、紅外線、超聲波等多種信號。
為什么要固執地把兩個攝像頭放在"頭部",模擬人類的眼睛?
真正高效的機器人應該是功能至上的設計,而不是對人類形態的刻意模仿。
正如我們不會要求飛機長出羽毛來模仿鳥類,我們也不應該執著于讓機器人模仿人類的形態。
那么,為什么各大科技公司依然堅持開發人形機器人?答案很簡單:賣點和噱頭。
人形機器人比功能性機器人更"性感",更容易吸引眼球,更容易獲得融資。
投資人和公眾無法理解一個多足多關節、外形怪異但功能強大的機器人的價值,但他們能立刻被一個能跳舞的類人機器人所吸引。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人形機器人承載了人類對自我復制和延續的幻想。
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像我們一樣"的存在,這既是自戀的表現,也是對死亡的恐懼和抵抗。
人形機器人成了現代版的"泥人點睛"神話,我們妄圖創造生命,卻只能做出拙劣的模仿。
北京亦莊的這場馬拉松,表面上是技術展示,實質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營銷活動。
各家機器人企業不遺余力地展示自己的"產品"如何能像人一樣奔跑,媒體則熱衷于報道機器人如何穿上"運動鞋",如何像賽車一樣"換輪胎"(換電池)。
這些擬人化的描述不僅沒有科學意義,反而強化了公眾對機器人的錯誤認知。
人形機器人熱潮背后,還隱藏著更令人不安的動機:對人類勞動力的替代幻想。
當企業家們興致勃勃地談論人形機器人將來能夠"投身災害救援、長距離巡檢,特種危險作業、智能制造",甚至"走進家庭參與養老陪護"時,他們實際上在描繪一個可以徹底替代低成本人力的未來。
工廠工人、快遞小哥、保安、護工、清潔工——這些被資本視為"低價值"的職業,正是人形機器人首批瞄準的目標。
資本夢想著一個不需要支付社保、不會罷工抗議、永遠聽話的勞動力大軍。
與其說是技術創新,不如說是一場急于消滅自己工人的革命。
諷刺的是,為了研發這些替代品,資本還需要大量工程師、程序員的智力投入。
這些高級知識勞動者正在創造可能終將取代他們自己的工具,卻渾然不覺。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方向恰恰反映了人類對自身價值的貶低和異化。
當我們試圖以機械復制人類動作時,我們實際上是在將人類還原為純粹的功能性存在。
跑步不再是一種體驗和享受,而被簡化為從A點到B點的位移;照顧老人不再是一種情感連接,而被簡化為一系列機械性動作;甚至連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都被簡化為可以由算法模擬的信息交換。
這種思維方式將人類異化,人類創造人形機器人,就像溺水者拼命塑造一個稻草人,期待它能成為自己的救命稻草,殊不知這根稻草最終會把我們壓入水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