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每跑一小步,都是人類科技的一大步”,這句對阿姆斯特朗登月名言的仿寫,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的里程碑意義。
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圓滿結束。在總長21.0975公里的賽道上,20支來自全球頂尖科研機構與科技企業的機器人賽隊展開激烈角逐。
賽場上,既有1米8的大高個兒 “天工 Ultra”,還有萌態十足的 “0306 小巨人”,更有健步如飛的 “小頑童”、外形逼真的美女機器人“幻幻” 等。它們形態各異,各展“絕活兒”。
這場人形機器人馬拉松,不僅是機器人運動性能的直觀較量,更是各參賽團隊在人工智能、機械工程、傳感器技術等多領域研發成果的集中展示。
最終,“北京隊”是最大贏家:來自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42秒的成績奪冠;來自北京未來科學城的松延動力派出的“小頑童”和“旋風小子”獲得亞軍、第四名。
此次“北京隊”斬獲佳績,折射出北京在人形機器人產業賽道的領跑態勢。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構建起“政策-資本-產業-應用”四位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更多“領跑者”正孕育而生。
包攬冠亞軍,“北京隊”成最大贏家
2021年,國外雙足機器人Cassie(沒有上半身的仿鴕鳥構型雙足機器人)用時約53分鐘跑完5公里,創下全球雙足機器人戶外奔跑的最遠紀錄。
相比之下,本次北京人形機器人馬拉松,不僅運動距離提升4倍以上,更將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性能、智能水平與工程應用標準推向全新高度。
總長21.0975公里的開放賽道中,不僅包含平坦路面,還設置了最大坡度≤9°的坡道,以及碎石路、積水區等復雜路況。
長距離與復雜路況并存,對人形機器人而言,是一次針對關節精度、熱管理、電源系統、控制算法、通信干擾等問題的極限測試。
同時,賽道設計還模擬了巡檢、物流等現實應用場景的需求。機器人在應對復雜路況、動態避障過程中積累的數據,為其商業化落地提供了寶貴的實踐依據。
可以說,這次半馬是人形機器人一場“從實驗室到千行百業”的技術成人禮。這場技術成人禮上,按照比賽排名情況,“北京隊”顯然技高一籌。
此次奪冠的天工Ultra,身高1米8,體重52kg,今年不僅將時速從6千米/時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時,還通過搭載“一腦多能”“一腦多機”的通用具身智能平臺“慧思開物”,實現智能升級。
天工隊發言人魏嘉星表示:“為在此次馬拉松中取得優異成績,我們攻克了本體的穩定性、輕量化設計、關節長時間運動易發熱等硬件難題,還通過優化運動控制算法,進一步增強了關節協調運動能力、步態協調能力和復雜地形通過能力等,參賽過程中‘天工Ultra’的配速為7—8千米/時。”
除了具備極強的運動能力,天工Ultra還具備自然交互、任務精準規劃、雙臂協同靈巧操作、多技能執行等能力,能廣泛應用于工業制造、物流分揀、特種作業等多領域執行任務,甚至走進家庭參與家庭服務、養老陪護等。
本次大賽中,冠軍天工Ultra和亞軍“小頑童”是“一大一小”的焦點“人物”。“小頑童”身高120cm,體重 30kg,是選手中的“小孩哥”,穿著29碼童鞋健步如飛。有網友點贊,“小朋友,太穩了”。
據了解,“小頑童”不僅能以當前測得的最快3.5m/s 速度奔跑完成單雙腳跳躍及舞蹈,還可實現連續空翻等高難度動作,在草地、雪地等復雜地形的行走穩定性達行業標桿水平,可實現動態抗干擾與自主避障。
賽場終點,還上演了一幕“兄弟情”:亞軍“小頑童”在終點線迎接同樣來自松延動力團隊的弟弟“旋風小子”沖線。在所有完賽隊伍中,“旋風小子”是第三個沖過終點線的,但由于罰時,最終排名第四。
從參賽選手名次上看,本次馬拉松,“北京隊”無疑是最大贏家。這樣的成績絕非偶然,而是北京在人形機器人產業多年深耕的必然結果。
人形機器人創新沃土,北京孕育“領跑者”
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北京構建了的“政策-資本-產業-應用”四位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孕育出了行業“領跑者”。
2023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 - 2025 年)》,其中明確提到,全力建設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應用示范高地和高端產業集聚區,有效支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
在此背景下,2023年11月,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破土而出,該中心落戶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內首家聚焦于具身智能機器人核心技術、產品研發、應用生態建設的創新中心。
創新中心由優必選、京城機電、小米機器人、亦莊機器人等機器人行業領軍企事業單位聯合組建,匯聚了全球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頂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研發人員占比70%以上。
本次馬拉松,來自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天工Ultra,憑借軟硬件的協同創新奪冠,詮釋了北京政策引領下的創新爆發力。
北京對機器人產業的政策支持,正在持續加碼升級。2025年3月,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印發《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2025-2027年)》,其中提到:
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項關鍵技術,產出不少于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件產品,支撐不少于100家創新主體開展技術創新,培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不少于50家,形成量產產品不少于50款,實現不少于100項規模化應用,量產總規模率先突破萬臺,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
政策的引導帶動了資本的投入。2024 年1月,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有限合伙)正式成立,目標規模達 100 億元,該基金重點投向機器人本體、產業鏈零部件、產業鏈創新應用等領域。
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未來科學城的松延動力,是首批獲得“北京市機器人基金”支持的企業。受益于基金助力,本次機器人馬拉松上,松延動力的“小頑童”、“旋風小子”取得良好成績,展現了技術實力。
在政策和資本的雙重助力下,北京機器人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著。
比如北京亦莊作為重要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已集聚小米機器人、優必選等生態企業 300余家,形成了 “核心零部件 + 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物流機器人”的“1+6”產業體系,機器人產業鏈規模超百億,占全市的50%。
在應用層面,北京通過實施“百種創新產品、百個應用場景”的“雙百工程”,已推動78種創新產品在93種場景內實現應用。比如機器人+制造場景中,北京機器人產品已實現在3C智能工廠中操作更換鋼網,在航空航天領域高效裝配多品種、小批量產品。
回過頭看,北京機器人馬拉松不僅是一場技術的競技盛會,更是創新生態的生動寫照。從政策引領到資本支持,從產業集聚到應用落地,北京以完整的創新生態體系,跑出技術的加速度,更跑出了產業發展的新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