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將質量與重量混為一談,比如購買水果時,會說 “這蘋果多重”,實際表達的是蘋果的質量 。
但在物理學領域,質量與重量有著本質區別。
質量是物體慣性的量度,是物體固有屬性,不隨物體所處位置和運動狀態改變,單位是千克(kg);重量則是物體在重力場中所受重力的大小,會因重力加速度變化而改變,單位是牛頓(N)。
例如,在地球和月球上,同一物體質量不變,但其重量在月球上約為地球上的六分之一,因為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遠小于地球 。
從物理學發展歷程看,質量概念不斷深化。
牛頓第二定律(F = ma)中,質量體現為物體抵抗加速度的能力,即慣性質量。它決定了在相同外力作用下,物體加速度大小,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小,就像一輛重型卡車比小汽車更難加速啟動 。
而在引力現象中,又引出引力質量概念,用于衡量物體產生和受到引力的大小,如蘋果落地,是因為地球與蘋果之間引力作用,與它們各自引力質量相關 。
令人驚奇的是,經過無數精確實驗驗證,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存在等效性原理,這也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重要基礎 。
隨著科學進步,愛因斯坦提出質能方程(E = mc2),揭示了質量與能量內在聯系,質量可看作能量的一種儲存形式 。
比如原子核反應中,質量虧損會釋放出巨大能量,原子彈爆炸就是依據這一原理。這一理論賦予質量全新能量屬性,但質量本質究竟如何產生,仍然是科學未解之謎 。我們雖能通過公式計算質量與能量相互轉化,卻不清楚為何物質具有這樣神奇屬性。
由于萬物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組成,所以科學家決定到微觀世界一探究竟。
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是描述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論框架,在解釋眾多微觀現象上取得巨大成功,卻面臨著棘手質量難題 。
按照標準模型最初假設,一些基本粒子應是無質量的,這與實驗觀測結果產生矛盾 。以 W 和 Z 玻色子為例,理論上它們作為傳遞弱相互作用的規范玻色子,若質量為零,弱相互作用應是長程力,像電磁力一樣作用范圍無限遠 。
但實際情況是,弱相互作用是短程力,作用范圍極短,這表明 W 和 Z 玻色子必須具有質量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光子和膠子,它們在標準模型中確實沒有質量,光子傳遞電磁力,以光速傳播,作用范圍無限;膠子傳遞強相互作用,將夸克束縛在一起形成質子、中子等強子 。
為何同樣是基本粒子,在質量問題上表現如此不同,成為標準模型質量難題之一 。
另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是夸克質量與質子質量關系 。質子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組成,然而,夸克質量總和僅占質子質量約 1%,那其余 99% 質量從何而來?
這 99% 質量主要源于夸克間強相互作用的能量 。
根據質能方程,能量與質量等價,夸克通過膠子傳遞強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能量巨大,賦予質子大部分質量 。但這又引出新問題,夸克自身質量如何產生?
這就不得不提到希格斯機制了。這一機制的核心是希格斯場,它如同一片廣袤無垠的宇宙海洋,遍布于整個時空之中 。
根據量子場論,宇宙萬物皆由各種量子場構成,希格斯場便是其中特殊一員 。就像電磁場是光子的 “舞臺”,電子場是電子的 “誕生地”,希格斯場也有著獨特作用 —— 賦予粒子質量 。
當粒子在希格斯場中 “穿梭” 時,會與希格斯場發生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類似于人在水中行走時受到的阻力 。
想象一個人在平靜的湖水中行走,水會對人產生阻礙,使人前進速度減慢 。粒子與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也是如此,相互作用越強,粒子受到的 “阻力” 就越大,其運動就越困難,而這種運動的難易程度在物理學中體現為質量大小 。
例如,電子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相對較弱,所以電子質量較小;而頂夸克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很強,頂夸克質量則較大,是已知最重的基本粒子之一 。
這種通過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獲得質量的方式,解釋了為何不同基本粒子具有不同質量 。在沒有希格斯場的 “真空世界” 里,粒子原本都應像光子一樣以光速自由飛行,沒有質量概念 。
但希格斯場的存在打破了這種 “自由狀態”,讓粒子有了質量,進而構建起我們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 。
希格斯機制的另一關鍵概念是自發對稱性破缺,它是理解質量起源的重要鑰匙 。
從數學和物理理論角度看,許多物理系統在其基本方程中呈現出某種對稱性,但在實際物理狀態下,這種對稱性卻并不顯現,這就是自發對稱性破缺現象 。
以拋硬幣實驗為例,在拋硬幣前,硬幣在空中運動的物理規律對于正面和反面是對稱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理論上相等 。
然而,當硬幣落地靜止后,它只會呈現出正面或反面其中一種狀態,原本的對稱性被打破,這就是一種簡單的對稱性破缺 。
在微觀世界中,這種對稱性破缺更為復雜且深刻 。在宇宙早期高溫高能量狀態下,各種相互作用和粒子都處于高度對稱狀態 。隨著宇宙膨脹冷卻,當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希格斯場發生了自發對稱性破缺 。
原本對稱的希格斯場選擇了一個特定的真空期望值,就像從 “平坦的湖面” 變成了有特定 “凹陷” 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電弱相互作用的對稱性被打破,W 和 Z 玻色子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獲得了質量,而光子由于不與希格斯場耦合,仍然保持無質量狀態 。
這種對稱性破缺如同在混沌中建立了秩序,使得粒子有了質量差異,為物質形成和宇宙演化奠定基礎 。不同粒子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強度不同,導致它們獲得不同質量,從而產生了豐富多樣的物質形態 。
從基本粒子到原子、分子,再到宏觀物體,物質世界的復雜性都源于這一微觀層面的對稱性破缺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