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李靜成為首個公開自己絕經全過程的公眾人物。
她坦言,在進入更年期后,自己既要面對潮熱、失眠、過敏等“身體異常”,又要應對乏力、沮喪、自我否定等“心理異常”。
即便早有準備,但更年期還是讓她亂了手腳。
那段時間,她開始一點點重新了解和探索自己的身體。
這才意識到:
更年期,其實是每個女人的必修課。
它不僅關乎著月經和生育,更關乎著女性健康。
那些在老年突發的心腦血管疾病、骨折、關節炎等,可能早在更年期就埋下“禍根”。
等到這段“旅程”結束,李靜將自己的經驗整合成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
希望借此能幫助更多被更年期困擾的女性。
看完這部紀錄片十點君才發現:
身為女人,或許我們還不夠了解更年期。
提起更年期,你們會想到什么呢?
絕經,人生正式進入衰老期,迫近死亡;
喪失女性魅力;
徹底失去做母親的可能性;
脾氣難搞古怪,隨時隨地爆炸,一點小事就會哭。
以上種種,都對。
卻也不全對。
事實上,更年期在醫學上叫“圍絕經期”。
特指從初次出現停經現象開始,直到完全停經12個月后的這整段時間。
圖源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
絕經并不像想象中,是在某個瞬間突然就沒了。
而是一個漸漸消失的過程。
具體過程,因人而異。
有的人可能在徹底絕經前,周期準時,但天數越來越少,顏色越來越暗,味道越來越重;
有的人則可能停經2個月,又來2個月,再停,再來......
但只有當你停經滿12個月時,才算徹底絕經。
在月經潮汐的背后,根本原因在于:
卵巢的緩慢衰退,導致體內激素下降。
更年期的卵巢,時而正常,時而不正常。
以致體內激素,時高時低,在波動中漸漸下降。
德國婦產科專家希拉·德利茲曾在《炙熱的你》中表達:
女性幾乎所有的器官、關節、肌肉上都有激素受體。
所以當體內缺乏激素時,就會引發我們的健康和情緒問題。
以下7個跡象,是女性在更年期比較常出現的癥狀:
1)潮熱、瘋狂出汗
2)經常失眠
3)乏力,倦怠,沒精力做任何事
4)性欲明顯降低
5)斷崖式衰老,皺紋增多,關節痛,容易長胖
6)情緒異常:抑郁癥、焦慮癥高發,心情大起大落
7)身體異常:不過敏的人突然過敏,心跳加速,食道反流,記憶力驟減,漏尿等。
圖源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
有數據顯示:
“更年期通常開始于45-55歲之間。
但具體每個人的開始時間、癥狀、以及持續時間長短都是不同的。
有94%的女性會經歷1種到多種更年期癥狀,而剩下的6%則會毫無癥狀地順利度過。”
說白了。
更年期,就是由激素下降引起的,各種不適癥狀的大雜燴。
不過,以上種種不適,很多人最初并不知道是因為更年期。
所以,只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結果,一個毛病剛好,另一個問題又冒出來。
如此往復。
“很痛,很折磨。”
“前一分鐘情緒還正常,后一分鐘突然就哭了。”
“我的身體以糟糕的方式背叛了我。”
又或者,醫院壓根查不出具體病因。
迫使女人只好忍著。
圖源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
但這可不是個好主意。
正如《炙熱的你》中所寫:
缺乏激素,會讓女性身體變得“脆皮”,成為慢性疾病生長的“溫床”。
就拿潮熱來說。
它其實是我們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代表身體里所有器官都缺乏激素。
就算某天潮熱消失了,也不代表身體沒問題了。
只代表“報警器”壞了。
只要沒調整體內的激素水平。
隨著年紀的增長,關節炎、三高、老年癡呆、抑郁癥等慢性疾病都更可能找上門來。
所以啊。
更年期,其實在我們的人生里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向前看,告別月經和生育的煩惱;
向后看,是我們老年健康的“守門員”。
趁早防范,便將疾病扼殺在搖籃里;
拖延無視,則隱患無窮。
除了生理上的考驗外。
更年期女性,往往也要承擔許多現實壓力。
首當其中,就是身邊人的誤解與不支持。
有人的丈夫假裝更年期不存在,以為只要少提,就能相安無事,反倒加重了妻子的孤獨感;
有人更年期正撞青春期,孩子天天在家跟自己對著干,讓本就敏感的情緒徹底糟透了;
有人在上班路上突然心跳加速、頭暈、手腳發麻,以為自己得了心梗,便叫了120,住院觀察一周,結果被朋友說“矯情,一點小事就放大”。
矯情、發瘋、不可理喻、胡思亂想......
這些污名化的標簽,密不透風地貼滿了更年期女性的周遭。
讓旁人只看得見她們“性情大變”。
卻看不清她們其實“身不由己”。
正如李靜所說:
“我所有更年期的癥狀,不是性格問題,只是被體內的激素‘控制’了。”
圖源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
此外,對一些來自縣城和農村的女性來說,更年期還代表著一場更棘手的危機:
生存壓力。
四五十歲時,她們往往已經把孩子送入高中或大學,有了更多時間精力。
同時,丈夫的賺錢能力可能隨著體力變差而下降。
家里的經濟壓力,更多落在了女人身上。
月嫂、保姆、保潔,成了她們的主要出路。
只要夠努力,積攢一定經驗和資源后,工資也會變得比較可觀。
不曾想,更年期突然來了。
當“靠體力賺錢”迎面撞上“需要休息的身體”,二者之間的矛盾,讓女性變得無所適從。
網友劉樹琴今年56歲。
自從22歲起,她沒有一天閑下來過。
早年先是在老家起早貪黑地種地,后來又養了10年羊,再后來又做了幾年的工地小工。
前幾年,她終于換了一份在工地做飯的“輕松活”。
本想要做到干不動為止。
誰知,47歲的她突然得了“怪病”:
身體綿軟沒有勁,每天只想躺在家里,一點活兒都不想干,一點累都受不了;
只是待著,汗就順著脖子往下流;
心情煩躁,總想上街找個地方大喊大叫。
就這樣,劉樹琴沒了工作。
在那之后的七八年里,一直閑在家里。
被卡在“身體難受”和“沒法賺錢”的雙重焦慮中。
“真想不明白,明明干了一輩子活兒,怎么突然就干不動了?”
其實,這些癥狀并不神秘。
但凡看過醫生,就會明白,都是更年期引起的,完全可以調整。
不過劉樹琴就和許多基層女性一樣,壓根沒想過看醫生。
一是不知道自己的“病”是更年期,是可以治的。
二是沒有時間精力,更不愿意花這“冤枉錢”。
那么,留給她們的就只剩一條路:
忍耐。
不過,大家也不必把更年期當做“洪水猛獸”,太過焦慮。
它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
只要遵循醫囑,認真應對,每個人都能順利度過。
并且,在更年期之后,女性會迎來“新生”。
這也是人生中最適合“取悅自己”的時期。
首先是生理層面。
我們擺脫了過往身體上的諸多限制與不便:
像半夜起床洗內褲和床單的麻煩;
每月一次的疼痛與不適;
意外懷孕的困擾;
被激素操控,情緒莫名波動;
對身材、容貌的過度焦慮。
等等。
與此同時,我們體內的激素會在更年期后調試到一個新平衡。
這會為女性帶來旺盛的創作欲和共情力。
此時,很適合培養一些新興趣。
例如,學一門新語言或新技能。
圖源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
再從現實層面來說。
此刻的女性大多開始從“母親”“妻子”“員工”的身份中解綁:
孩子已經長大成人,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工作也進入尾聲,臨近退休。
辛苦了大半輩子。
我們終于“功成身退”,可以回歸自己。
重新探索未來的幾十年,該如何度過。
網友靚靚就深有體會。
她曾是一個全職媽媽。
但當女兒離家上大學后,她突然陷入情緒低谷:
自己不再被女兒需要;
身體開始走下坡路;
多年不工作,擔心與社會脫節。
靚靚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不斷焦慮、失眠。
直到,她開始玩狼人殺。
這個集體游戲,不僅燒腦,還考驗玩家的溝通能力和情商水平。
很合靚靚的心意。
現在,她每晚都會固定看3小時的狼人殺直播,總結知識點。
并在每周的牌局上分享給“牌友”。
如此一來。
生活充實了,腦子動多了,晚上睡覺也更香了。
同時因為“被很多人需要”,靚靚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價值與成就感。
你們看。
更年期后,我們的經驗、腦力、精力依然處在高峰狀態。
又沒了月經的麻煩和責任的重擔。
是開啟人生第二春的天選機會。
也難怪很多人會說:
在更年期之后,女人會迎來真正的自由。
話已至此。
為了能進一步地幫助大家,十點君還準備了幾條方法論。
可以先點贊收藏,以備不時之需。
或者,轉發給需要的朋友。
1、求助婦科醫生,尤其是專攻更年期的專家
就醫,是應對更年期最重要的辦法。
我們身體的許多癥狀,都需要經過專業檢查和診斷,才能找到準確原因。
且醫生可以對癥下藥,讓我們少走彎路。
切忌自行診斷和用藥。
如果內心上有些抵觸,不妨想想這句話:
“去醫院并不是因為更年期是一種病,它更像是去配一副眼鏡或助聽器。
婦科不僅是診斷疾病的地方,更是調整女性生活狀態的地方。”
圖源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
2、和家人朋友坦誠溝通
很多更年期女性都會對更年期感到羞恥。
因此,不愿和家人朋友聊起自己正在經歷的問題。
但更年期,是女人一生中最脆弱,最需要被支持的時期。
同時,沉默和逃避,會讓身邊人誤解自己。
導致自己的家庭或社交危機。
所以,當你下一次莫名對孩子發脾氣,不愿進行夫妻生活,懶得和朋友聚會時。
請坦誠地告訴他們,自己正在經歷更年期。
并用簡短的語言表達:
自己的癥狀,癥狀所帶來的感受,以及你的需求。
3、和同齡人交流,減少孤獨感
伊藤比呂美曾說:
“更年期最需要的,是和同齡人交流。”
家人可以提供陪伴,卻很難感同身受。
但同齡人能給到妥帖的情緒安慰和實用建議。
也能減少我們的孤獨感。
4、自學更年期的相關知識
因為每個人的更年期經歷都不同。
除了靠外力。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身體。
探索人生下半場,和身體合作的更好方式。
這邊推薦大家幾本書:
希拉·德利茲《炙熱的你》;
珍西·唐恩《更年期,不是忍忍就好》;
克里斯蒂安·諾斯魯普《女性身體的秘密》。
這些都是關于更年期的科普書。
方便我們更好地了解身體。
在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句李靜的話:
“更年期從來不是人生的剩下。
而是盛夏。”
點個吧,希望每個人都能順利度過更年期。
你對更年期有哪些恐懼和困擾呢?又是如何解決的呢?歡迎來評論區,大家一起聊聊~
參考資料:
1、 希拉·德利茲:《炙熱的你》
2、珍西·唐恩:《更年期,不是忍忍就好》
3、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
4、新周刊:《女性最羞恥的秘密,她想要大聲討論》
5、三聯生活周刊:《閉經的中年女性,失去荷爾蒙也是一種快樂》
6、三聯生活周刊:《農村女性的更年期:在人生最能掙錢的時候,遭遇“生存危機”》
7、三聯生活周刊:《更年期女性交友:取悅自己,別提家里的糟心事》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