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法學會航空法研究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上海市法學會的領導下,認真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參與上海市法學會組織的黨建活動與學習活動,凝聚產學研各方優勢,持續推動智庫建設與學術研究,助力航空法學的發展與應用。
一、主要學術活動
(一)舉辦活動
1.2024年1月30日,由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上海市法學會航空法研究會、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上海國際仲裁中心)主辦,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承辦的“適用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司法解釋及典型案例研討會暨航空多元解紛專家咨詢會”在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成功舉辦。來自航空企業、高校、航空金融機構、航空保險機構、爭議解決機構、律師事務所的二十余位專家蒞臨現場,兩家研究會的其他會員通過視頻會議形式參加。
上半場的研討會圍繞《關于審理涉外民商事案件適用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及三個涉航空的典型案例進行。袁發強(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參會研討并發言。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航空爭議的解決不可避免會涉及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的適用,本次的司法解釋解決了《民法典》施行之后長期困擾司法實踐的涉外民商事糾紛法律適用問題,對審判實踐經驗進行了全面總結,也有諸多創新之處,為未來在航空爭議解決領域更好地理解、適用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提供了基本遵循。
下半場的航空多元解紛專家咨詢會,現場和線上參會人員圍繞航空案件專業化審判、航空調解、航空仲裁提出具體問題,來自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航空案件審判站、航空爭議調解中心、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的專家分別予以解答。據了解,自2024年1月1日起,全球首部適用于機構仲裁的《航空仲裁規則》施行,配套的《航空爭議仲裁員名單》同時啟用。《航空仲裁規則》在受理的航空爭議范圍、規則適用路徑、開放的航空仲裁員名單、專設航空專家庫、調解先行、臨時措施等方面都做了創新性的規定;《航空爭議仲裁員名單》的150余位中外航空仲裁員,覆蓋了航空全產業鏈可能產生爭議的各個領域,極大地便利航空業的當事人選擇更為專業化的爭議解決途徑。通過咨詢和解答,未來的航空爭議解決用戶對于代表中國和上海的多元航空爭議解決平臺有了更近一步認識。
2.2024年8月23日,由上海市法學會航空法研究會主辦,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空中絲綢之路投資貿易爭端解決中心和華東政法大學航空法研究所共同承辦的“航空運輸條件典型法律爭議”研討沙龍暨“航空爭議解決青年學者工作坊”籌備會在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成功舉辦。
會議由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主持,袁發強(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和于丹(研究會理事)參會。來自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自由貿易區法庭、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中國民航大學、深圳大學、上海政法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航空法與空間法國際研究所和上海國際仲裁中心的十余位嘉賓參加研討交流。
在“航空運輸條件典型法律爭議”研討沙龍環節,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國際私法研究所副教授、黨支部書記、副所長孔得建,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自由貿易區法庭法官、審判團隊負責人秦男,上海政法學院上海司法研究所佘山特聘崗教授、上海市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李建星和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法律合規部高級國際法律事務陳詩麒(研究會成員)圍繞航空運輸條件的法律效力、航空公司單方更換機型涉及的法律問題、航空旅客權益保護的發展現狀和妥善化解旅客權益糾紛的建議設想,開展了充分、細致的交流。
在“航空爭議解決青年學者工作坊”籌備會環節,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民航法規與標準化研究所研究員李亞凝,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講師、外事秘書聶晶晶,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學系)講師李磊和深圳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梅迪,基于各研究機構和高校的人才培養經驗,圍繞航空爭議解決方面的人才培養需求、民航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建議和產學研結合共建設想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經驗和建議,并與參會嘉賓開展了充分交流。
與會嘉賓認為,在推進“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和民航強國建設背景下,深入開展航空爭議解決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正當其時,民航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同樣需要重點關注民航業爭議解決領域的人才培養。應凝聚高校、法院、仲裁與調解機構、航空公司和航空法研究會等各方力量,通過強化合作共建、互通交流,助力航空法治人才儲備與培養工作。華東政法大學航空法研究所負責人、副教授于丹(研究會理事)對會議進行總結。
3.2024年10月15日,由上海國際仲裁中心、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上海市法學會和華東政法大學聯合主辦,上海市法學會航空法研究會、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空中絲綢之路投資貿易爭端解決中心、上海市法學會仲裁法研究會、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共同承辦,中國航空運輸協會、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中國民用航空局國際合作服務中心予以特別支持的“第九屆上海國際航空法律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辦。論壇以“共濟十載·引航未來”為主題,匯聚了國內外航空界、法律界的權威專家與業界領袖等150余人線下參加論壇,線上觀看直播人數達1.4萬人次。
開幕式由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上海國際仲裁中心)副主任馬屹(研究會副會長)主持。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會長郭俊秀(研究會會長)致辭。他回顧了航空仲裁院的建設歷程和主要成就,坐落于虹橋機場上海臨空經濟區的航空仲裁院,作為全球首個航空領域的專門仲裁院,推出了全球首部中文版飛機買賣和租賃合同及全球首部《航空仲裁規則》,為訴訟、調解、仲裁一站式平臺的構建奠定基礎。當前,航空仲裁院已經組建了一支全球規模最大、代表性最廣、專業性最強的航空仲裁員隊伍,形成了一支敬業、專業的仲裁秘書隊伍,并已成為培養青年航空法律人才的重要平臺。
本次論壇發布了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暨空中絲綢之路投資貿易爭端解決中心典型案例。典型案件類型涉及民航適航技術開發、無人機外觀設計、航材庫房設備采購、跨國航空器生產設備采購、概念機生產、國際航空地面服務、客艙服務、停機坪租賃和航空物流園區開發建設等,覆蓋航空產業鏈的多個關鍵環節。
來自民航各方、航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等的專家現場參會。論壇以發言和圓桌的方式開展交流,涵蓋了多個航空法律前沿話題,特別關注航空碳抵消與減排機制、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等全球熱點問題。參會專家們紛紛表示,未來航空業的發展必須依托高效、專業的法律保障,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空中絲綢之路投資貿易爭端解決中心將為全球航空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東航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法律總監賀大偉(研究會副秘書長)、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參加論壇。此次論壇為國內外航空法律界提供了一個重要交流平臺,貫徹落實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的改革要求,有利于推進航空法律制度規則的融合創新,深入發展航空仲裁和爭議解決機制,培育國際一流仲裁機構,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
4.2024年12月7日,正值《國際民用航空公約》(《芝加哥公約》)誕生80周年紀念日,由上海市法學會航空法研究會、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上海國際仲裁中心)主辦,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承辦,北京仁人德賽(上海)律師事務所、理購(上海)企業服務有限公司支持的SHIAC航空法律觀見|2024年第二期活動“航空法與航空安全管理——紀念《國際民用航空公約》(《芝加哥公約》)80周年法律研討會”在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成功舉辦。來自航空企業、高校、機場、智庫、爭議解決機構、律師事務所的二十余位專家蒞臨現場,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上海市法學會航空法研究會的其他會員通過視頻直播形式參加。
會議由上海國際仲裁中心航空爭議仲裁員、北京仁人德賽(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志宏(研究會理事)主持,上海國際仲裁中心航空爭議仲裁員、華東政法大學教授袁發強(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作開幕致辭,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航空法研究所負責人于丹(研究會理事)參會,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指導學生參與會議發言。“SHIAC航空法律觀見”是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在成立10周年之際推出的系列主題活動,發揮連接民航業與爭議解決端的優勢,圍繞航空法律前沿熱點問題,組織研討交流活動,實施研究實踐雙輪驅動,助力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商事仲裁中心。
上海市法學會航空法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袁發強在致辭中指出,在航空公法領域,《芝加哥公約》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根據《芝加哥公約》于1947年成立的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至今發揮著管理國際航空飛行、領導全球民航事業安全和有序發展的重要作用。傳統航空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航空私法領域,今后有必要加強《芝加哥公約》為代表的航空公法研究。今年ICAO的紀念主題是“安全天空,可持續未來”,希望通過本次研討會,引導研究和實務界對《芝加哥公約》及其附件19《安全管理》的學習,推動航空法與航空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從法律角度對航空安全管理體系建設貢獻力量。
(二)參與活動
1.2024年5月18日,由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仲裁研究院、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法學系、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航空業糾紛調解中心主辦,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國際私法研究所、中國國際私法學會案例研究專題委員會承辦的“第四屆中國航空業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沙龍”在中國政法大學海淀校區舉行。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超過百名專家學者、高校師生以及航空法領域實務人士參與。
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受邀參會并擔任“模擬仲裁環節”的(模擬)仲裁員。模擬仲裁案例為“A租賃公司與B航空公司飛機租賃合同糾紛案”,仲裁庭由獨立仲裁員高峰擔任首席(模擬)仲裁員,由巴西航空工業公司飛機融資總監趙凱扮演另一位(模擬)仲裁員。仲裁庭在庭審過程中精準總結本案的爭議焦點,引導雙方就情勢變更、交叉違約等主要爭議發表意見。申請人與被申請人針對主要爭議焦點展開了激烈辯論,對案件做了充分陳述。
2.2024年8月1—2日,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法學院科技、機器人學、人工智能與法律研究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E.W.巴克”法律與商業研究中心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航空法與空間法研究所(IASL)共同主辦的“航空法和空間法的新視野:條約、科技和未來挑戰”于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舉辦。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受邀參會并遞交會議論文(與華東政法大學本科生何詩桐合撰),并于會議首日第一研討環節“先進空中交通管理”作英文主題發言“中國對電動垂直起降無人航空器的管理:新近發展”。
3.2024年9月28日,由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主辦,中國政法大學國際私法研究所承辦,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協辦的“低空經濟法律問題研討會”在中國政法大學海淀校區舉行,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下近百名、線上近兩百名專家學者、高校師生以及航空法領域實務人士參與。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華東政法大學航空法研究所負責人于丹(研究會理事)受邀參會,并在會上作了“低空概念的法治化:意義與路徑”的發言。她闡述了“低空”是否是一個法律概念以及低空概念法治化的意義和路徑,最終得出應當構建低空交通法律制度的結論。
4.2024年10月11—12日,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2024年年會暨新征程·一帶一路空中絲綢之路法律研討會在新疆喀什成功舉辦。會議由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中國航空運輸協會法律工作委員會和中國民用機場協會法律專業委員會共同舉辦。國務院國資委、中國民航局、新疆自治區國資委、民航新疆管理局、中國法學會等單位領導出席,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南航集團總法律顧問、首席合規官陳威華主持開幕式。
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會長、東航集團總法律顧問、首席合規官郭俊秀(研究會會長)在開幕式上首先致歡迎辭并作2024年航空法學研究會工作報告,強調中國航空法學研究會要繼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強調“一帶一路”戰略下民航法治保障的重要性,并對未來航空法學研究提出了展望。本次會議聚焦“一帶一路”空中絲綢之路法律保障、人工智能在民航應用的法律問題和低空經濟·通用航空的法律保障三個主題,分四組進行了研討。
5.2024年10月18日,珠海國際仲裁院與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中國航空運輸協會航空法律委員會、廈門大學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仲裁研究院、珠海市會展集團有限公司、珠海市法學會聯袂舉辦2024年“第二屆珠海國際航空法律論壇”。該論壇已成為中國航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前沿的航空產業法律專業人士、最高端的航空法律專家學者云集橫琴、共襄盛事,為中國航展增添更多法治元素。論壇主題為“珠海國際視野:航空法治與商事仲裁的新機遇”,重點聚焦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在航空領域的建立和完善,著力提升珠海仲裁在國際航空法治領域的影響力,助力珠海航空及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總法律顧問/首席合規官郭俊秀(研究會會長),中國航空運輸協會法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總法律顧問張華,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院長杜濤,廈門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張宇斌,中國政法大學仲裁研究院秘書長薛童,珠海國際仲裁院黨組書記、院長余學旺參加活動并發表致辭。
論壇特邀武漢大學周鯁生講席教授黃解放、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袁發強(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孔得建等國內知名航空法學專家作主旨發言。在實踐分享環節,珠海國際仲裁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許智銘,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課程主任、助理教授謝耿亮,北京仁人德賽(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志宏(研究會理事),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聯席合伙人黃振達,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姚琳莉,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法律事務部總經理趙國剛,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教授張君周等專業航空和法律機構專家學者,圍繞航空法律理論和實務問題開展研討。最后,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鄭家純基金國際法教授兼副院長、珠海國際仲裁院理事趙云為論壇作總結發言。
二、主要學術成果
(一)參與立法
1.2024年4月30日,司法部立法四局就《民用航空法》修訂工作召開專家論證會,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受邀赴司法部參與論證并上報反饋。
(二)發表論文
1.陳詩麒(研究會成員):《論美國航空客運反壟斷執法政策轉變對中國的影響》,載《山東航空學院學報》2024年第2期。
2.陳詩麒(研究會成員):Merger Control in 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Industry: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hina,The Foundation for Law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5,No.1,2024.
3.陳詩麒(研究會成員):Examining Airlines Merger Control in the Post-pandemic Context:The Case of Korean-Asiana Airlines Merger,US-China Law Review,Vol.21,No.7,2024.
4.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Is a Passenger’s Death Onboard the Aircraft an ‘Accident’ Within the Meaning of Article 17 of the Montreal Convention 1999?:A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Case Qatar Airways Group Q.C.S.C. v. Zhao et al.,Airand SpaceLaw,Vol.49,No.4/5,2024.
5.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黨思琛:《國際民航組織理事會爭端解決實踐中的問題與思考——寫于〈芝加哥公約〉誕生80周年之際》,載李偉芳主編《國際爭端解決機制前沿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24年版。
6.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航空法知識模塊設計的發展動態——以全球兩大知名航空法教學科研機構實踐為例》,載《山東航空學院學報》2024年第2期。
7.謝濘澤、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國際民航組織框架下推廣可持續航空燃料的動態與啟示》,載王瀚主編《中國航空法評論》(第六卷),法律出版社2024年版。
三、人才培養
1.2024年3月1—3日,由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齊眾杯”第十五屆國際航空法模擬法庭競賽(IALMC)中國區選拔賽于內蒙古烏蘭察布成功舉辦,評委法官由外交部條約法律司一等秘書徐宇先生、中國民用航空局國際合作服務中心方瑞豐副主任和方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思佳律師擔任。
華東政法大學代表隊備賽充分、發揮穩定、再創佳績,在首日初賽中順利晉級全國四強,并最終榮獲中國區選拔賽季軍(總分排名第三),榮獲團體獎正方優秀書狀獎(排名第三)、團體獎反方優秀書狀獎(排名第二)、團體獎正方優秀口頭答辯獎(排名第二)、單項獎正方優秀辯手獎、反方優秀辯手獎、杰出指導獎等多項佳績,得到了組委會和評委法官的一致好評。
國際航空法模擬法庭競賽(IALMC)是國際航空法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模擬法庭賽事,也是目前唯一的世界級航空法模擬法庭競賽。競賽由聯合國專門機構國際民航組織(ICAO)建議設立,每年舉辦一屆。目前已成功舉辦十五屆國際賽事,在中國賽區和印度賽區設有國內選拔賽。中國區選拔賽由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與中國政法大學聯合主辦,中國區選拔賽聯絡點設于華東政法大學。第十六屆競賽擬于2025年4月在希臘雅典舉辦。國際航空法模擬法庭競賽不僅為華東政法大學學生提供了學習國際法知識、提升專業英語能力和開展團隊合作的機會,也為國際航空法教學研究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帶來新的理念與方法。
2.2024年4月,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指導碩士研究生撰寫發表上海國際航空法律論壇英文會議簡報“Summary Report on the Inaugural Meeting of the Air Silk Road Investment and Trade Dispute Resolution Centre with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New SHIAC Aviation Arbitration Rules(2024),Held in Shanghai,China,on 26 November 2023”,發表于知名英文國際學刊Air and Space Law。
3.2024年6月30日,于丹(研究會理事)指導碩士研究生撰寫航空法主題論文《蒙特利爾公約管轄權制度在中國的適用研究》,獲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北京航空法學會共同主辦的2024年“北京航空法學會第二屆會員大會暨第八屆航空法治論壇”研究生論壇論文二等獎。
4.2024年7月1日至11月18日,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指導碩士研究生開展華東政法大學2024年度校級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專項計劃項目“研究生學術研究及社會調研項目”兩項:(1)“航空爭議‘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建設研究——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為背景”獲得一等立項;(2)“民航涉外法治建設視角下的航空旅客保護立法完善研究”獲得二等立項。
5.2024年9月14日,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指導碩士研究生撰寫航空法主題論文《2010年〈北京公約〉對罪行管轄權的發展與啟示》,獲得中國民航局國際合作服務中心和中國民航大學共同主辦的“2024年民航涉外法治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6.2024年10月11—12日,于丹(研究會理事)指導碩士研究生撰寫航空法主題論文《航空旅客保護法的域外適用:實現路徑、管轄規則和價值追求》《國際航空貨運代理人法律地位的認定與辨析》和《國內司法實踐對私法條約解釋的影響——以蒙特利爾公約第18條第4款為例》等3篇,獲得“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2024年年會暨新征程·一帶一路空中絲綢之路法律研討會”青年航空法優秀論文表彰通報。3篇論文分別獲得“青年優秀論文”二等獎、三等獎和三等獎。
7.2024年10月11—12日,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指導碩士研究生撰寫航空法主題論文《航空公司“機型變更免責條款”在中國司法實踐中的效力爭議》,獲得“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2024年年會暨新征程·一帶一路空中絲綢之路法律研討會”青年航空法優秀論文表彰通報。該生受邀參加青年航空法論壇“航空法新人指導圓桌會”發言,該文同時獲得“青年優秀論文”二等獎。
8.2024年,鄭派(研究會副秘書長)指導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撰寫、完善航空法主題論文10余篇:(1)《論2010年〈北京公約〉的國內適用與我國刑事立法的銜接》、(2)《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編造法律案例的風險與啟示—評2023年美國“馬塔訴阿維安卡公司案”》、(3)《國際航空旅客運輸中“事故”界定的新近實踐與思考——以英國2023年“雅森訴瑞安航空案”為例》、(4)《歐盟〈261號條例〉適用中“先發式拒載”賠償的新發展——以歐盟法院2023年“FW案”先決裁判為例》、(5)《〈海牙航空仲裁院仲裁規則〉的特點與啟示》、(6)《中國民用無人與有人駕駛航空器融合運行的立法發展與規制挑戰》、(7)《“無人機行動計劃2.0版”:歐盟無人機規制策略的新動態》、(8)《論國際航空旅客運輸中因“拒絕入境”引發的拒載問題——以2023年“吳某等訴廈門航空公司案”為例》、(9)《航空公司運輸條件中“機型變更免責條款”的法律效力研究》、(10)《歐盟民航網絡安全立法的發展與啟示—以歐盟〈網絡與信息系統安全指令2.0版〉為例》、(11)“The Contested Validity of Airline Conditions of Carriage in the Context of Aircraft Type Change:An Observation Based on the Chinese Case 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Ltd. v. LIU”和(12)“Regulation on eVTOL Unmanned Aircraft in China:Recent Developments”等。其中大部分論文已發表或擬發表于中國民航局國際合作服務中心編《國際航空法年度觀察(2024)》、上海市法學會主編《新興權利》集刊(2024年第2卷)、《山東航空學院學報》和The Aviation & Space Journal等。
四、黨建工作
1.2024年1月16日下午,上海市法學會航空法研究會“傳承革命精神、領略國產大飛機風采”主題黨建活動成功舉行。在研究會會長郭俊秀的帶領下,來自中國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上海市法學會航空法研究會、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上海國際仲裁中心)、華東政法大學、中航商發、中國東航、東航物流、東航租賃、東航技術、一二三航空等單位的黨員和成員代表一行30余人,先后赴張聞天故居紀念館和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浦東基地)進行實地學習交流,傳承革命精神,領略國產大飛機風采。
2.2024年1月30日,航空法研究會郭俊秀會長、袁發強副會長兼秘書長召集航空法研究會秘書處,專題布置航空法研究會2024年度的黨建、學術等相關工作,研究會秘書處組成人員參加本次活動。
五、自身建設
研究會在郭俊秀會長的帶領下持續加強自身建設,有序開展研究活動。研究會將繼續完善日常工作機制、定期舉行工作會議、積極開展黨建活動與學習活動、有效推進產學研互動,在學術科研、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進一步拓展和優化研究會的社會影響力。
(來源:上海市法學會、東方法學)
《法學年鑒》專題統籌:秦前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