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年媽媽而言,什么事最扎心?”
在網上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瞬間,我自動就接上了話:
“那可太多了!兜里沒余錢,養娃幫手不給力,身心都在亞健康,上顧不了老,下照顧不好小,還要為了生活天天做牛馬……”
隨便一件單拎出來,都能扎穿中年媽媽的心!
繼續往下看時,才發現問題后面的答案竟然是:
中年媽媽最扎心的,是費心費力幾十年,照顧好了家庭,養育好了孩子,唯獨把自己活得無比廉價感,最后惹來所有人的嫌棄。
如果是以前看到“廉價感”這個詞,我可能會嗤之以鼻,覺得對媽媽們太過苛責。
但現在細細想來:
“廉價感”只是從他人視角看到的表象,背后暴露的,是媽媽們自我價值感的喪失。
那些在別人眼中顯得“廉價感”的媽媽,她們很少把目光投向自己,常常有一種不配得感;
她們為孩子、為家庭付出很多,卻很少悅納、在乎自己;
她們放棄了熱愛,耗盡自己托舉孩子,卻在多年后才驚覺,自己早已追不上孩子的步伐……
心理學中認為,孩子的自我認知,通過觀察母親形成。
如果媽媽能養好自己的這5個方面,就能丟掉“廉價感”,而這也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我坐在公交車上,身旁有一個女人。
她的發型、體型、神態,都和我母親一模一樣。
我的母親已離開我十年,但遇見和她相似的人,想起她,我依然下意識地感到厭惡。”
這是公號@網易人間的一位作者寫下的記錄。
作者的母親是一個家庭主婦,每天都會來接她放學。
但她卻很害怕在校門口看見母親,因為她的母親在其他媽媽中看起來總是格格不入:
肥胖笨拙的身材,一成不變的中分盤發發型,一件暗色的過時肥大蕾絲短袖。
再配上永遠汗津津的臉,焦急又傻氣的神情,和腋下濃烈的狐臭味。
小小的她并不懂得為什么一定要“兒不嫌母丑”,她只覺得媽媽糟糕的面相,讓她在同學面前很丟臉。
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另一個“孩子”在描述自己的母親時,說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我上學時,最盼望的就是媽媽來接我。
人群中,她不是最好看的一個,也不是打扮最精致的一個,但她總是把自己拾掇得干凈清爽,臉上也永遠是溫和淡然的神情。
站在那里,有一種特別的氣質,讓我總忍不住想要立刻跑過去擁抱她。”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怎樣對待自己,就會怎樣定義自己。
媽媽的面相,是教育最好的鏡子。
衣著簡單大方,笑容溫暖自信,舉手投足從容舒適。
傳遞出的不僅是熱愛生活的態度,也是以身作則地告訴孩子:
無論生活是否平淡,無論自己是否平凡,只要有熱愛生活的心,美就會在你的身上自然流動。
媽媽養好自己的面相,取悅了自己,蓄滿了能量,自己和孩子都會身心愉悅。
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一位媽媽擺攤賣小東西為生。
為了用自己的吃苦激勵兒子奮發向上,她不停地對兒子嘮叨:
咱家窮,不如別人,你不要和別人比。一定要好好學習,聽話懂事,給媽媽爭口氣。
媽媽的初心是為了兒子好,可鏡頭中,兒子的臉上卻全是尷尬和委屈。
可這種“廉價感”的表達方式,會讓孩子逐漸形成低自尊認知,加強他們的不配得感和自卑感。
還有一些反復的抱怨、指責、訴苦、嘮叨等表達方式,都會讓媽媽的的言行變得充滿“廉價感”:
“你要記得……我說過很多遍了。”
“你不能……你要聽我的。”
“媽媽這么不容易,都是為了你……”
“媽媽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居然一點都不心疼和感激媽媽……”
這些言行中的“廉價感”,傳遞出的是負面能量和匱乏感。
孩子會被養得自卑,媽媽們自己也會在日復一日地被持續消耗精神能量。
試著把嘮叨、指責、抱怨……改成鼓勵、肯定、表揚……
你會發現,說出口的話,一旦換了語氣、態度,你自己的心態,和孩子的回饋都會變得更積極、正面。
我的一位家長,每次聊起她都特別唏噓。
她早年間遠嫁到了我們這個西北三線城市。
兒子出生時,沒有人照顧,她只能辭掉原來的工作,專心在家陪伴孩子。
沒有了經濟收入,娘家又遠在千里之外,社交也幾乎全無,很長一段時間,她經常陷入情緒崩潰中。
后來兒子長大一些,不需要太費心費力照顧了。
她正準備重新打起精神找份工作,卻又意外發現自己的婚姻早已在暗處生滿了“膿瘡”。
在一重重的打擊下,她徹底崩潰,變得歇斯底里。
之后的幾年,也一直沉浸在情緒深淵中任由自己墜落。
那段時間,兒子成了她唯一的“精神稻草”:
做什么都要先征求她的意見,不能有一點反抗,不能有一點不滿,還成為了她負面情緒的宣泄對象。
直到某天她兒子因為抑郁差點自殺,她才醒悟過來。
從那之后,她開始重新養育自己,主動接受心理咨詢,努力走出去社交。
當她自己開始一點點變好后,再去面對兒子時,她的狀態、心態都徹底發生了變化:
以前只盯著兒子的缺點,現在開始關注兒子的優點;
以前只發泄自己的情緒,現在反而能接住兒子的情緒;
以前總把自己帶入受害者的角色,現在卻覺得自己的面前是一片坦途。
養好自己的情緒,是媽媽們最重要的修行。
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媽媽情緒松弛、自洽,就能有足夠的余力給予孩子愛、信任、尊重和擁抱。
電影《與瑪格麗特的午后》中,男主查爾曼的母親,內在空虛,一生的追求,就是找個好人嫁了。
她嫌棄查爾曼的憨傻,閑著沒事就打罵兒子取樂。
在母親的養育下,查爾曼養成了自卑、自暴自棄的性格,即使人到中年,想起母親每日的無端謾罵時,他都會覺得無比受傷。
在母親年老,發現自己這一生都找不到“依靠”后,更是變本加厲地咒罵和折磨查爾曼。
查爾曼理解母親心中的苦悶,但也隱隱憎恨過母親,他覺得自己的一生也會和母親一樣,活得沒有任何意義。
直到某一天,他在喂鴿子時遇到了一位年老的女性:
她喜歡閱讀,總是靜靜地坐在廣場拿著一本書看,陽光灑在她身上,也仿若有了生命。
在她的鼓勵和影響下,查爾曼也開始閱讀,還記住了書中的一句話:
“如果童年缺失了愛,那就有很多很多的愛在等待你發現。”
她就像查爾曼的“精神媽媽”一樣,讓查爾曼通過書籍,重新學會了如何去愛。
她給了查爾曼在親生母親那里沒有獲得的精神引領,讓查爾曼的人生有了新的意義。
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曾說:
母親的精神海拔,決定孩子的認知地平線。
媽媽的精神世界,會映照進孩子的生命。
一個精神世界足夠充盈的媽媽,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也順便滋養了孩子。
刷了很多咨詢師的直播間,發現很多媽媽們出現的家庭教育問題,其實都和自己的認知有很大關系。
如果媽媽的認知只停留在孩子只有卷學習這一條路可走,就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拼命雞孩子中;
如果在媽媽的認知中,發展課余興趣愛好是不務正業,看課外書是浪費時間,那么她很能可能會把孩子學習之外的所有事,都一刀切排除在外……
但反觀那些咨詢師,他們也曾訴說過很多自己遇到的育兒問題。
唯一不同的是,他們一直在保持自我成長,所以即使問題存在于當下,他們也能在未來將這個問題慢慢解決掉。
想起一句話:
媽媽的認知高度,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起步線。
作為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的90后女航天員王浩澤,她的媽媽早年因為家庭經濟原因無奈輟學。
但她媽媽認為女孩子也可以讀書,于是堅定決心,哪怕在田間地頭看書,也要讓自己“考出來”。
在強大的意志和努力的拼搏下,她媽媽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生物教師。
她告訴女兒:“沒有什么是女孩子不能做的。”
媽媽“不讓自己被困住”的高認知,成為了王浩澤的榜樣和力量,也讓她堅持自己的夢想,最終飛向了藍天。
從“認知天花板效應”來看,媽媽的思維層次,給予了孩子相對應的信息廣度、寬度和質量,這些對于孩子的潛能發展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而且媽媽提升自己,不僅是在豐富自己的世界,也是在和孩子保持步伐一致。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先照顧好自己。
當媽不易,唯有自渡。
媽媽的自信、從容,會鼓勵孩子更勇敢地追求自我價值。
把自己的外在養得“精致”;把言行、情緒養得“貴氣”;把精神、認知養得“富足”。
當媽媽能活出自己最閃亮的樣子時,就能站在前方,指引并目送孩子奔向更精彩的遠方……
與諸位媽媽們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從業者,家庭教育指導師,青少年學習指導師,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學習法》。
主播 | 絳染 ,電臺主播、愛配音,神秘的愛貓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