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涇鎮慧農村屬于純農業村,產業單一、資源有限。上海繞城高速、新衛高速公路穿村而過,全村區域面積7.3平方公里,共有35個村民小組、1個漁業組,總人口達4000人左右。村內有上海翰益農業高科技育苗基地、金山小皇冠西瓜產業化聯合體、玉米產業化聯合體核心種植基地等特色產業項目。
近年來,慧農村探索建立長三角地區首個村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并以驛站為載體,引進高水平農業產業技術,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努力為村集體增收闖出新路子;以驛站為手段,促進慧農村及周邊民眾深度參與、共建共享發展成果;以驛站為渠道,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鏈接城鄉資源,孵化生態產業。
慧農村鄉村振興人才驛站
主要做法
尋資源建場所,筑巢迎鳳
作為金山區農業農村委員會選派的駐村指導員(第一書記),王曉科走遍了慧農村各個角落,在與村民代表促膝長談過程中,不少村民表示,鄉村的振興,產業興旺最重要,但發展產業,村里最缺人才。一次,王曉科獲知萬年村村委老辦公房多年來一直空置,可以作為人才辦公用房時,他一方面與村“兩委”班子商議合適的改造方案;另一方面積極對接區農業農村委尋求資源支持,希望將空置房屋打造成吸引人才干事創業的實體空間。
在打造實體空間的基礎上,慧農村依托“招才引智、服務產業、人才互動”三大平臺,建立起引才、育才、聚才機制,著力打破鄉村振興人才要素制約。最終,與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攜手共同建設長三角地區首個村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慧農村鄉村振興人才驛站”,計劃將其打造成集專家工作室、田間學校、科研試驗田為一體的綜合平臺,持續推進校政村企、產學研用深入融合。
黨建引領,高校資源投向鄉村
慧農村定期邀請農業專家、部門負責人、農業企業“頭雁”等集中授課,培訓內容包括品種優選、種植技巧、田間管理、蟲害防治、市場動向等,組織部分種養大戶到現場聽課,其他有意愿參訓的農戶通過觀看教學錄播視頻的方式參與培訓,實現線上線下聯動教學。依托“慧農村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打造慧農村上師大水稻育種基地,基地一頭連著高等學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高校師生們在基地內治學研究,讓高校的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在農村的廣闊天地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
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育苗
取得成效
引進水稻育種科研團隊,培育上海市首款長粒型軟香米。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建粵教授和趙國超博士團隊作為人才驛站專家工作室引進人才,累計在慧農村上師大水稻育種基地培育了5000多種實驗性水稻,其中就包括上海市本土首個成功選育的長粒型香型軟米——“上師大19號”。這款大米以其優質的口感和抗病性強等特點,迅速成為了稻米市場的搶手貨,受到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制種企業和農戶的青睞,僅2024年種子供應量就達到了50多萬斤。
推廣蔬菜種苗和涉農技術,積極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上海翰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金山區最大蔬菜育苗基地,培育的本土青茄曾因種子不純、種性退化等問題遭菜農“嫌棄”。為此,王曉科積極聯系上海市農科院園藝所專家人才入駐驛站,幫助企業開展農業技術攻關和產品培育。在上海市農科院的幫扶下,翰益公司在本土青茄的基礎上,開發出有著“冰激凌”口感的“綠秀麗”品種,該品種迅速成為長三角地區合作社和農戶爭相購買的“香餑餑”。
建立青少年勞動實踐研學基地。王曉科與翰益種苗有限公司、金山區青少年勞動實踐中心多方溝通,依托人才驛站建立了青少年勞動實踐研學基地。組織朱涇新農學校的師生到基地進行勞動研學,親手體驗種植的樂趣。通過學農,讓學生們體驗勞動的樂趣,吸引更多青少年走近“三農”、體驗“三農”、愛上“三農”。
人才驛站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農業。“慧農村鄉村振興人才驛站”落成不久,某985高校信息學碩士嚴華雯在王曉科的動員下,接過了“農一代”父親的班。在她看來,人才驛站集聚的科研團隊,能夠幫助當地農業企業提高科技水平,進而提升農產品的品牌價值。本科生王子睿也加入了父親的團隊,成為翰益種苗有限公司的一名“新農人”,如今,村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農業發展有了新的思考和想法。
抱團發展,成立長三角優質稻米產業化發展聯盟。去年9月,長三角優質稻米產業化發展聯盟在慧農村成立,金山區朱涇鎮、浙江嘉善縣、安徽霍邱縣等地多家水稻合作社首批加入。根據合作構想,未來三地將依托優質稻米新品種“上師大19號”,積極在農業科技創新、稻米新品種培育與推廣,以及稻米精深加工產業發展等方面推動合作,加強市場對接,助力優質稻米等農副產品進入更廣闊市場。
駐村手記
找到屬于自己的振興密碼
王曉科
2023年8月,當我帶著區農業農村委領導的叮囑走進慧農村時,這個被繞城高速貫穿的典型純農業村正面臨著發展困境:4000多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占比超三分之一,村集體年收入不足40萬元,蔬菜育苗雖小有特色卻難成規模。站在長滿雜草的萬年村村委老辦公房前,我深知,要讓這片7.3平方公里的土地煥發新生,必須破解人才匱乏這個核心難題。
破局:從閑置老村委到人才磁場
連續三個月的走訪讓我觸摸到鄉村振興的脈搏——村民老張捧著退化的本地青茄嘆息;種植合作社負責人老嚴守著優質稻米卻打不開市場。這些場景讓我意識到,慧農村不缺土地資源,缺的是讓資源增值的“智慧芯片”。
萬年村村委老辦公房成了破局關鍵,為了用好這處400平方米的閑置資產,我與村“兩委”反復論證,最終將其確定為“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建設場地。我積極爭取到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30萬元,將破舊村部改造成集專家工作室、田間學校、科研試驗田于一體的綜合平臺。當上海師范大學和朱涇鎮雙方為“慧農村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揭牌時,我知道,慧農村的人才振興真正按下了啟動鍵。
蝶變:從單一生產到全鏈發展
驛站建成只是第一步,如何讓人才真正扎根才是考驗。我們創新打造三大機制:一是校地聯姻機制。與上師大簽訂“候鳥型專家+常駐科研團隊”黨建合作協議,李建粵教授團隊帶著5000份水稻種質資源入駐,趙國超副教授每周三天蹲點指導農戶種植。二是產研轉化機制。設立成果轉化專項基金,一方面將“上師大19號”水稻品種收益的2%反哺水稻育種科研;另一方面促成翰益農業與復旦環科所共建智能育苗實驗室。三是新農人培育機制。開辦“慧農講堂”,既請農業專家講水稻育種、蔬菜育苗知識,也讓種植大戶分享瓜果種植經驗,培養出王春濤等“農業頭雁”,又培養了嚴華雯等“農二代”。
在驛站的成果展廳里,陳列著“上師大19號”大米和“綠秀麗”青茄等多個慧農村標志性產品。這些從慧農村人才驛站實驗室走向長三角市場的產品,去年帶動合作社增收80萬元。站在稻浪翻滾的試驗田邊,村民老周的話讓我動容:“以前種地靠天吃飯,現在專家在地頭開‘處方’,種地成了技術活。”
人才要素的注入還激活了產業升級的乘數效應。我們積極建成金山首個水稻科技小院,年供種量突破50萬斤,“新慧大米”品牌溢價達30%;積極打造青少年勞動實踐基地,年接待研學團隊1000人次,帶動合作社增收20萬元……
啟示:鄉村振興需要重塑“人才觀”
一年多的駐村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
平臺思維比資源更重要:老舊村部的價值躍升證明,人才需要的是能施展抱負的舞臺。
利益聯結比補貼更有效: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共享機制,讓專家把論文真正寫在大地上,他們有了更多獲得感。
代際傳承比引進更根本:青少年勞動教育讓10后們開始討論“智慧農業”,“農二代”接過父輩的產業,這是最寶貴的火種。
鄉村振興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但當我們把人才驛站打造成“沒有圍墻的農科院”,當田埂上行走著穿膠鞋的研究生,當村民聊天時冒出“種質資源”“區塊鏈溯源”這些新詞時,我確信,慧農村已經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振興密碼。
結對感言
構建校政村企協同創新機制
沈 文(金山區農業農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慧農村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是黨建引領城鄉融合發展的創新范例。以黨建結對為紐帶,將高校智力、市場要素與鄉村資源深度嫁接。
通過黨建結對幫扶,以“人才驛站”為載體,打破城鄉資源壁壘,構建校政村企協同創新機制:一是以組織共建凝聚發展合力,依托第一書記統籌資源、盤活閑置資產,將老舊村委辦公房轉化為“田間實驗室”和“人才孵化器”;二是以產才融合激活新質生產力,推動上師大科研團隊與本土農戶“雙向奔赴”,培育“上師大19號”軟香米、“綠秀麗”青茄等科技農產品,實現品牌溢價30%;三是以利益聯結培育可持續生態,通過成果轉化收益反哺科研、青少年勞動教育播撒“三農”火種,讓“農二代”成為鄉村振興生力軍。
未來需進一步放大驛站樞紐功能,推動城鄉人才、技術、資本雙向流動,為都市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金山驛站模式”。
依托人才驛站寫好振興文章
盛連忠(慧農村黨總支書記):“慧農村鄉村振興人才驛站”的建立,正是“集聚人才推動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理念的生動演繹。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做好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的整體提升等工作,做到基礎設施建設到位、生態底色治理到位、村容村貌提升到位、治理服務延伸到位、鄉村文化釋放到位,把慧農村建設成為“宜產、宜居、宜游”的特色美麗鄉村,讓更多年輕人認識“三農”,愛上“三農”。
來源:“組織人事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干鈺瓊
責編:馮生丹、干鈺瓊
審核:陳建軍、林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