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馬冠軍“天工Ultra”
4月19日舉行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持續刷屏,相關微博熱搜超23個,話題閱讀量超23億。
據主辦方19日晚公布的最新數據,在21.0975公里長的賽道上,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制的天工Ultra最先沖線完賽,奪得冠軍,總用時2小時40分42秒;第二名(亞軍)來自小頑童隊的松延動力N2機器人,最終用時3時37分50秒;第三名(季軍)來自上海卓益得機器人有限公司(DroidUp)的“行者二號”機器人,最終用時4時25分56秒。
該賽事是全球首場“人機共跑”活動,吸引了20支機器人賽隊和12000名人類選手同臺競技。但是從結果看,目前的機器人技術顯然與人類相去甚遠,最快的人類馬拉松運動員僅在1小時2分完成比賽。
但“人機馬拉松”熱潮正持續發酵。據中國馬拉松官網顯示,4月20日,全國共舉行43場馬拉松比賽,是中國迄今舉行馬拉松比賽數量最多的一天,分布在浙江、湖南、山東、北京、廣西等18個省市區的40個城市,賽事規模將超過41萬人次。其中,傅利葉、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等機構的人形機器人亮相了上海浦東半程馬拉松賽場。
摔倒之后機器人的大腦和本體分離動圖
事實上,這類比賽備受矚目的原因在于,通過“人機半馬”,全方位檢驗了中國人形機器人真實地行走、奔跑、全身協同、具身智能等能力,并且讓機器人的關節精度、能耗效率、散熱能力、控制算法、通信干擾、電池管理等問題全面暴露,凸顯了此類機器人的進步和局限性,同時也展示了機器人距離人類的行走跑步還有多遠。
當然,比賽期間機器人及其開發者都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機器人在路上摔倒、凍結或丟失,對開發者來說將是一個極大的尷尬。因此,每一臺上場的人形機器人的背后,還要靠幾十人共同推動它前進。
顯然,大家擔心機器人搶飯碗還為時尚早,反而還創造了一些新崗位。
英特爾中國邊緣計算事業部EIS高級總監李巖4月18日對鈦媒體AGI表示,“具身智能”作為新興市場,有望為國內產業帶來新的增長點。從第三方調研機構數據來看,當前70%的新增機器人的落地是在亞洲,50%是在中國,背后的原因是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而中國已經走在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前列,未來需要不斷堅持做生態、做大小腦融合,從而加速推動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落地。
機器人馬拉松冠軍誕生,誰是背后的股東?
4月19日,來自北京亦莊的“天工Ultra”憑借2小時40分42秒的成績,成功問鼎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冠軍。
據悉,“天工Ultra”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簡稱“創新中心”)研發,該團隊背后有兩家港股上市公司:2023年上市的優必選和2018年上市的小米集團。
企查查顯示,創新中心成立于2023年11月,由北京小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小米機器人”)、北京優必選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優必選”)、北京京城機電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京城機電”)、北京亦莊機器人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亦莊機器人”)共同持股。其中,小米機器人、優必選和京城機電持股均占比28.57%,亦莊機器人持股14.29%。
其中,優必選是創新中心的發起單位和總經理單位。2023年底,優必選與京城機電、小米機器人、亦莊機器人等10家企事業單位共同出資聯合組建了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優必選CTO(首席技術官)、執行董事熊友軍博士擔任創新中心的法定代表人和總經理。
“這是歷史性的一刻,機器人完成了半馬的賽程。”熊友軍在比賽結束后表示,今天(4月19日)的馬拉松比賽是天工團隊檢驗技術成熟度的很重要的一個方式,希望未來機器人能真正走入生活,幫助人類在一些不適合工作的危險場所進行作業。
所謂人形機器人,就是指形態上類似于人的自主性機器、能夠“展現出人類的形態和行為”的機器人終端。相對于普通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更強調與人的交互,其環境感知和決策能力都是隨著 AI 的發展而快速發展的。所以,AI 技術的演進和發展是推進人形機器人智能化發展的關鍵因素。
目前,人形機器人大體包括九個部分,涵蓋零部件、本體設計與制造、二次開發與系統集成、終端應用等產業鏈體系:1、伺服驅動器,也就是機器人的“關節”;2、運動控制研發;3、位控和力控;4、全身柔性控制;5、機器人的工作能力,如手眼協調、抓取、力位混合控制、精度的控制和配合;6、導航算法;7、生物特征識別;8、多模態的交互;9、機器人操作系統。
目前國內已有超過數十萬家企業進入機器人和具身智能賽道。
據統計,2024年全年,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新增注冊18.88萬家,較2023年略有增長,創近十年注冊量新高。截至目前,中國現存超80.84萬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其中,中國人形機器人本體企業已超過100家,產業鏈核心零部件企業已有數千家。
早在2024年中關村論壇上,創新中心發布自主研發的通用人形機器人母平臺“天工”,身高163cm,體重43kg,支持每秒550萬億次操作算力,支持以每小時6公里的速度穩定奔跑;2024年3月,“天工2.0”亮相,已實現國內首個針對復雜地形的自適應行走,實現首個工業級機器人永續作業能力,配合多工況能耗控制技術,將具備遠超前代的續航能力,綜合能效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25年3月,優必選和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聯合推出面向市場銷售的科研教育具身機器人“天工行者”,定價29.9萬元起,引發市場關注。
熊友軍曾向鈦媒體AGI坦言,“天工”最大的優勢在于,其不僅有強大的本體,而且具備可擴展、更多技術的通用母平臺,而這種“平臺”可以開放給全行業,基于此二次開發迭代,減少重復投資等。
在他看來,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對標的就是蘋果公司(Apple)。無論在科研資金、社會資源,還是研發團隊,“我希望我們成為全球人形機器人技術領域的‘排頭兵’,如同蘋果推動世界進入智能手機時代一樣。”熊友軍表示,目前創新中心已經與行業頭部公司建立數十個聯合實驗室。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CTO唐劍表示,“天工2.0”機器人即將發售,將實現小批量量產和應用。未來隨著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落地,其價格將與一臺入門級的小轎車差不多。
據鈦媒體AGI了解,創新中心研發有兩大部分:兩大任務——“天工”通用機器人母平臺,以及“開物”多能具身智能體母平臺;三個統籌——行業資源組織者、產業發展培育者、落地應用推動者,從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具身智能創新策源地和應用示范高地。另據一份早期公開規劃顯示,到2025-2027年,該機構將以產業生態建設為主,打造開源OS和開發者社區,完成人形機器人開源OS建設及開源社區搭建。
在熊友軍看來,人形機器人技術發展是需要一步一步、階段性發展,包括關節、結構、安全、數據等方面,人形機器人需要形成一個體系和標準,要有頂層設計。
“我們下一步會做人形機器人底層的技術開源社區,并發展成一個自主可控的國產人形機器人操作系統,就像安卓、iOS系統一樣開發各種工具、應用,不只是重復個人電腦、智能手機這種發展歷程,它有望成為一個巨大的、萬億級的產業化平臺,比如可以進入工廠裝配汽車、微波爐,或者走入家庭之后陪伴老人、教孩子們娛樂等。”熊友軍稱,未來,人類將迎來一個“人機共融”的世界,人形機器人將能改變這個世界。
4月18日,熊友軍對外強調,“中國機器人產業在整個全球來說已屬于第一梯隊,而且我們的迭代速度,應用的場景,數據量,還有我們的人才,大家努力的程度,在全球都是屬于頂尖的,我對中國計算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10年后全球人形機器人規模超4000億
2025年央視春晚上,人形機器人“福兮”的精彩表演不僅使其成為熱點話題,更引發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廣泛關注。
4月18日,鈦媒體AGI從2025英特爾具身智能解決方案推介會上獲悉,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預估銷售量達2400臺(指具有雙臂、頭部和雙腿形態的機器人),而2025年的市場銷量將達到7300臺,市場規模有望接近24億元;預計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進入快速起量期,有望達到200萬臺左右,屆時市場規模有望接近1400億元。
從全球看,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有望達到1.24萬臺,市場規模 63.39 億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將超過500萬臺,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
另據高盛預估,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22.36億元),或將進入家庭場景。
而當前,人形機器人在中國市場表現活躍,全球45%的人形機器人產品來自中國,主要得益于中國完整的供應鏈以及強勁市場需求等。
然而,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依然處于早期階段,面臨諸多挑戰,包括雙臂機器人模仿人插筆套這些動作實際準確率非常低,機器人廠商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機器人數據出現匱乏,AI與硬件如何更好融合以及機器人市場落地較弱等方面。因此,如何更快解決數據稀缺、機器人大小腦融合等問題,變得至關重要。
4月18日,英特爾發布具身智能方案,以大小腦融合為亮點,能夠使感知、交互、任務規劃和運動控制在統一的系統中實現高效整合。而作為其中的算力中樞,英特爾酷睿Ultra處理器通過CPU、集成的英特爾銳炫GPU與NPU協同運行,以高性能異構算力和高精度實時性能,支持具身智能的多樣化負載穩定運行,同時也大幅提升具身智能系統的整體效率和響應能力。
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熊蓉對鈦媒體AGI表示,大小腦從硬件上的分開,使得團隊很難去做多種傳感器的融合,現在的小腦也不只是執行、控制,而是希望它能做包括視覺伺服、視力伺服等作業。
據悉,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也基于英特爾酷睿處理器,打造出“領航者2號NAVIAI”人形機器人,實現了可泛化高精準視覺伺服、多行為聯合學習的長序列行為規劃、視力融合的操作行為學習等技術突破,能夠使其在工業場景中執行復雜任務,也可以在服務場景中完成人機交互和輔助等任務,助力機器人智能化的深度演進,并推動其向更高層次的智慧形態發展。
對于人形機器人續航能力話題,熊蓉表示,數據需求和機器人續航之間并沒有直接關聯,數據量大主要用于訓練,而實際執行時需要將模型部署到計算設備上。一個好的模型,最好能夠進行壓縮、蒸餾和剪枝,從而降低對算力的要求。計算設備需要小型化、輕量化、易散熱,以降低對電池的要求。因此,增強續航時間主要依靠三個方面:電池技術、設備功耗降低,以及算法對算力需求的降低。
“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但不是唯一。具身智能不等于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通常被認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但實際上,人形機器人也是具身智能的最大需求和挑戰。”熊蓉表示。
當前,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產業迎來“井噴前夜”,如何基于當前全球形勢,發力中國自主可控的機器人產業,并且實現規模化落地事關重大。
“對普通人來說,半程馬拉松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運動,每個人都會筋疲力盡,但機器人可以通過更換電池繼續跑下去。未來,可能會有機器人參加烹飪、攀巖或游泳比賽。我對它們都很期待。”一位參加這次半程馬拉松的選手對外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比賽結束后,杭州宇樹科技發表聲明稱,宇樹最近主要忙著準備人形機器人的格斗直播,沒有參與任何比賽。這次馬拉松比賽,有好幾個獨立的團隊使用了宇樹的機器人。客戶用自己的算法參與比賽,不同人操作或開發情況下,機器人的表現差別很大。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力表示,此次比賽應該是對整個機器人產業是一個有很好的帶動和引領的作用,推進機器人進工廠、進學校、進家庭,用這些需求來帶動創新研發和制造,能夠完整地形成一個產業生態。
工業和信息化部2023年11月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首次規劃未來1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認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
該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到2027年,中國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馬拉松,才剛剛開跑。”工信微報微信文章中表示,人形機器人主流產品已經實現了“站得住、走得穩、跑得快”,正加快從“舞臺上動起來”向“工廠里用起來”轉變。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