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將至,我對閱讀有一點自己的想法。閱讀,不只是讀小說、詩歌、散文,還應該包括劇本。以往那些熱愛文學的讀者,一般都讀過莎士比亞戲劇以及中國現代劇作家曹禺、老舍的作品。但是今天的文學讀者中,對劇本閱讀懷有興趣的,估計很少了。
前段時間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我對在座的朋友說,如果今天還是把戲劇劃歸文學的話,那么,在座的人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閱讀劇作的,另一類是不讀劇作的。很多對文學懷有熱情的當代讀者,可能對中國現代劇作的印象,除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就是老舍的《茶館》了,除此之外,基本上已經沒有印象了。如果隨便拉住一位作家或是評論家問一下,最近讀過哪些比較好的劇作,估計回答一定是沒有讀過。所以,在閱讀日我想提請大家關注的一個問題,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如果沒有了戲劇作品的閱讀,是不是一種欠缺呢?
我估計馬上會有讀者問,現在還有值得閱讀的好劇作嗎?我以為是有的,盡管不多。結合舞臺演出,這兩年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有陳佩斯父子演出的《驚夢》,從編劇角度看,這是一部頗具巧思的劇作。另外,像上戲導演系改編的劉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蓮》,雖然讀過劇本的人不多,但劇本是有特色的。上海的著名編劇曹路生先生根據阿來的小說《塵埃落定》改編的劇作,也是值得閱讀的。其他像趙耀民對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的話劇改編,年輕的編劇溫方伊對金宇澄的長篇小說《繁花》的改編,他們的文字底本都是可以閱讀、回味的,也一定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文學體驗。曾有劇作家說,戲劇讓文學長上翅膀??赡苓@種飛翔的幻想,是小說閱讀、詩歌閱讀所難以替代的。
讀劇本,可能也要看一點與現代戲劇相關的研究著作。如果說,現代小說發展至今,有很大的變化,那么,戲劇的構成在如今也有很大的變化。不少人對戲劇的最新認知,可能就是斯坦尼、布萊希特或是三大體系等。其實人們對戲劇的認知,也是需要與時俱進,了解一點戲劇知識的新進展。這兩年我自己的閱讀體驗中,有幾本書印象比較深。一是法國學者于貝爾的《戲劇理論——從柏拉圖到布萊希特》;二是《劍橋戲劇導演導論》;三是《劍橋俄國戲劇史》。
于貝爾是法國著名的戲劇史專家,她從西方戲劇理論流變的角度,揭示了西方戲劇從前現代到后現代的主要理論變化和代表理論。這或許是目前國內最新的一本西方戲劇史論專著。《劍橋戲劇導演導論》最突出的印象是清晰勾勒出戲劇導演以及導演理論是如何在西方戲劇中構建起來,讓普通讀者能夠非常清楚地看到,現代戲劇有今天,導演藝術功不可沒。沒有導演的戲劇藝術,基本上是前現代戲劇?,F代戲劇得以快速發展,與導演藝術的崛起有關。至于后現代戲劇,離不開導演劇場的概念和舞臺實踐。《劍橋俄國戲劇史》,有助于我們了解俄羅斯戲劇發展過程,一些重要人物和重要理論的形成過程,尤其是斯坦尼體系以及體系之后的探索。這本論著對包括斯坦尼等戲劇理論家的探索持肯定態度。它讓人們看到戲劇藝術其實不只是編劇創作、演員演出和觀眾觀看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不同時代不同戲劇觀念的理論建構,是這些觀念支配之下的戲劇給舞臺藝術帶來了新變化。
國內戲劇研究成果,上戲中國話劇研究中心編選的《李健吾研究資料集》上下卷,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它是一本關于戲劇家的研究資料,但又是與文學以及文學批評緊密相關的史料匯編,通過其中的文章,讀者可以看到20世紀從事戲劇創作、戲劇翻譯、戲劇批評和戲劇教育的李健吾先生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大家,以往人們只知道他是一位文學批評家和翻譯家。
另外,北京的戲劇導演王可然的《一切為戲劇——央華戲劇制作人工作方法論》,是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位當代中國導演的戲劇觀以及他的工作方法。
王可然導演去年將莫言的話劇《鱷魚》搬上戲劇舞臺;同時,他與法國導演合作,將雨果的《悲慘世界》在中法舞臺上同時上演。他選擇的劇目是比較兼顧文學與戲劇的。
原標題:《楊揚:關于閱讀的一點感想》
欄目編輯:史佳林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楊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