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北疆牙克石這片廣袤大地上,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無數的奮進故事。從大興安嶺莽莽森林,到中東鐵路沿線的紅色印記;從冬季銀裝素裹的冰雪奇景,到尋常巷陌間的群眾歡歌笑語,北疆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出一幅多元而絢麗的文化圖景。森林文化、紅色文化、冰雪文化、農耕文化……每一種文化都獨具特色,它們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北疆文化的深厚內涵。牙克石融媒開設“尋跡北疆文化”專欄,讓我們一起探索北疆文化的多元魅力,感受這片土地的獨特精神力量。
紅色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鮮明底色和精神旗幟,也是林都牙克石歷史長河中最雋永的色彩。多年來,牙克石市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著力打造紅色文化品牌,不斷強化紅色文化傳承,充分展示紅色文化價值。在多年的傳承和發展中,將北疆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在歷史中汲取力量,讓林都牙克石這座溫暖的城,在呼吸間,在血脈里,在風骨中——弘揚北疆文化、賡續紅色血脈,為實現中國夢賦能!
挖掘紅色文化內涵
林都牙克石坐落于大興安嶺的山水之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在這片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上,曾發生過許多感人至深的歷史故事,留下眾多寶貴紅色故事和紅色遺跡,如暗夜燈塔、如海上坐標,指引航行者前行。
牙克石地處大興安嶺門戶,滿語意為“要塞”,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歷史上曾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國共產黨先烈也在這里留下許多英雄事跡。1926年,中國共產黨就在博克圖機務段建立呼倫貝爾地區首個黨支部,發展第一名黨員是當時鐵路機務段的錘工、列車給油工鄂繼舟,1927年大革命失敗,黨組織撤離博克圖,鄂繼舟與黨失去聯系;1931年,因兵變失敗,滿洲省委軍委書記韓源波被捕,面對敵人種種酷刑韓源波威武不屈。1931年1月14日早7時,韓源波等5名共產黨員英勇就義,他們是最早在東北軍中因開展革命斗爭而犧牲的共產黨員;抗日戰爭期間,大興安嶺林區各民族愛國人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開展黨的地下工作、搜集情報、破壞交通、切斷有線通訊、襲擊敵人哨所、設法打入敵軍內部瓦解分散敵人、為蘇軍當向導等各種形式的對敵斗爭活動,有效鉗制日偽軍侵華戰爭腳步;博克圖博安醫院 、博克圖紅色國際交通站,這些藏匿在大興安嶺林區深處的秘密活動站記錄下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各族人民和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抗日號召的影響推動下,紛紛組建抗日武裝,在牙克石巴林、博克圖、烏奴耳、免渡河一帶,曾活躍著一支抗日隊伍,這支隊伍多次襲擊侵華日軍控制伐木場,在行動中他們消滅日偽軍,解救被俘的抗聯戰士,繳獲許多民用及軍用物資,積極干擾、摧毀侵華日軍戰略計劃。侵華日軍曾調動兩萬余名日軍、偽軍對這支隊伍開展圍剿,由王明貴、王鈞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三支隊在牙克石留下的印跡不是很多,但卻是牙克石歷史中尤其是抗日斗爭史上不可磨滅的、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始建于1897年的中東鐵路遺址,是橫跨歐亞大陸第一條鐵路,也是我國第一條與國際接軌鐵路,興安嶺隧道是中東鐵路較大的建筑工程之一,系建成一百多年仍在使用的全國重點文物;牙克石中東鐵路遺址博物館,2008年設立文物系統國有博物館,興安嶺鐵路隧道、興安嶺螺旋展線、百年機車庫等六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在23公里長的地段上,201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克圖中東鐵路歷史文化展覽館位于百年機車庫19號、20號庫內,被命名為呼倫貝爾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劉少奇主席紀念林位于大興安嶺主脈中段西北坡圖里河林業局施業區,始建于1987年,至今已經歷4次修繕,松柏綠樹,雕刻群像,交相輝映,折射出劉少奇主席紀念林的宏偉與莊重;匯流河烈士陵園始建于2013年,位于牙克石市火葬場東側,占地面積3520平方米,現已成為傳承紅色文化基因、開展紅色文化活動的重要基地;崔曾女是伊圖里河林業局退休老黨員,一生艱苦奮斗,淡泊名利,將畢生精力獻給林區開發建設事業,把終生積蓄63900元作為黨費全部交給黨組織,她的模范事跡,激勵全林區黨員創先爭優、建功立業;博克圖革命烈士紀念碑,是1947年博克圖群眾集資修建的護路軍六團烈士紀念碑,正面碑文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2023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六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興安嶺上永遠不朽的歷史豐碑……
文物凝眸,靜守歲月。如今,這些紅色文化記憶符號已經成為人們緬懷先烈、銘記歷史的重要載體,也成為林都牙克石的亮麗名片,以全新的生命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追尋和感受!
打造紅色文化品牌
牙克石市充分發揮紅色資源作用,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深度挖掘紅色文化和精神內涵,積極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市域內中東鐵路歷史文化展覽館、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劉少奇主席紀念林、崔曾女紀念林、牙克石烈士陵園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每年組織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和中小學生開展主題黨課、現場教學、研學實踐、祭奠英烈等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全面落實文物保護管理機構、保護范圍、保護標志、保護檔案“四有”機制,落實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對現有81處文物進行全面普查,并利用無人機航拍技術,建立文物數字化檔案,切實夯實文物保護“四有”基礎;2019年1月,博克圖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講好文物故事,在國際博物館日開展文物保護宣傳活動,中東鐵路歷史文化展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共接待參觀人員5萬余人次,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牙克石市還把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與歷史文化、自然生態資源有機結合,開發出多樣化、復合型的旅游產品,打造內蒙古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蒙古綽源國家森林公園;博克圖百年機車庫、煤田遼代東城址、牙克石匯流河烈士陵園、牙克石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服務中心等一大批紅色文化旅游新地標,實現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緊密銜接,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成為喚起無數中華兒女心靈深處情感共鳴的精神圣地。
弘揚紅色文化精神
近年來,牙克石市全域打造“紅色矩陣”,加強紅色文化深度挖掘與創意表達、推動多元主體線上線下多維度傳播,打造一批深挖“紅色”歷史,汲取奮進力量的感動人、鼓舞人、令人蕩氣回腸的精品文化。由牙克石市烏蘭牧騎邱志成傾情打造的中東鐵路遺址主題情景劇《紅色興安》入選內蒙古重大文藝項目,目前劇本完成第5次修改,計劃2025年匯報演出;由牙克石市融媒體中心魏民謳創作的配樂詩朗誦《石榴籽抱成團》,通過對石榴籽緊密排列、相互依偎的生動描繪,強調民族團結如同石榴籽緊密聚合,是國家繁榮穩定的基石。目前,詩朗誦《石榴籽抱成團》參演大型演出5次,“六進”惠民演出25次;計劃打造傳承講述伊圖里河地區優秀共產黨員崔曾女事跡的舞臺劇《崔曾女》……打磨多部經典劇目只是牙克石市聚焦優秀文藝精品、弘揚北疆文化、賡續紅色血脈的舉措之一,微光點點,聚而成炬,累土不輟,丘山崇成!
牙克石市還深挖市民群眾文化活動潛能,厚植紅色內核,用紅色文藝點亮群眾美好生活,兩所老年大學培養出眾多文化愛好者、傳播者,市民群眾自發形成宣傳隊伍,各種文化宣傳活動如火如荼,連續多年舉辦“群眾文化惠民”演出,把文化大餐送進社區廣場、田間地頭、廠礦企業,通過一系列文藝作品宣傳推廣,讓市民群眾感悟家國情懷,感受北疆文化魅力。
傳承紅色文化血脈
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近年來,牙克石市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多措并舉傳承文化血脈。2023年,牙克石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服務中心被認定為牙克石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少年研學基地,積極推動各族青少年厚植愛黨愛國愛家鄉情懷,不斷增強各族青少年凝聚力、向心力和認同感;全市各學校、各部門以沉浸式、開放式、互動式推開紅色文化傳播行動,“精準滴灌”黨員干部、在校學生等不同群體,在實踐中形成風格各異的“主題教育圈”;還充分利用北疆文化資源,依托全市各旅游景區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有形有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全市形成講好北疆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良好氛圍,引導青年一代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持續強化對青少年思想文化領域的影響力,賡續紅色基因;歷史文物守護者劉會清被譽為“百年小鎮的守護人”,他不僅致力于文物的收集與保護,更是將這些歷史的碎片串聯起來,講述給每一個人,讓聽者穿越時空,親身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瑰麗。
如今,在林都牙克石的廣袤熱土上,還活躍著一支由抗戰軍人組成的紅色文化義務宣傳員:李書新、王希才、任少雄、韓成榮、李慶甲、陳吉星、畢發林,曾經的他們激情熱血投身革命,以青春之名,書寫對祖國的清澈摯愛,而今的他們星羅棋布在各街鎮,以心中紅星,獻禮中華,成為紅色歷史的傳播者,如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壯麗多姿的紅色文化景觀、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內涵,在林都牙克石相映相融,廣為傳唱。從圖里河主席紀念林,到中東鐵路遺址博物館,再到伊圖里河崔曾女紀念林……在林都牙克石,這一處處紅色遺址、遺跡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向世人講述著紅色興安波瀾壯闊的歷史,讓各族群眾在“學、看、聽、走”過程中,堅定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如有源之水推動紅色故事“活”起來,紅色教育“熱”起來,紅色文化“火”起來,在豐富這座北疆小城文化精神內涵、打響“北疆文化”品牌的同時,更成為全市民眾的精神家園,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精神動能。
仰望歷史的天空,家國情懷,熠熠生輝,從歷史到現實,家國的書寫、大我的境界,始終激勵著林都牙克石萬千兒女勇毅前行!
《尋跡北疆文化》系列報道
總策劃:高華
總監制:肇慧茹
監審:劉暢
文字:顧立鵬
制作:張金峰 趙宗杰
編輯:劉博宇
編審:趙宗杰 張革
終審:劉暢 雷建軍
總監制:肇慧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