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反映我國北方自然降水的一個節氣。《群芳譜》:“清明后十五日為谷雨,雨為天地之合氣,谷得雨而生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時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農業氣候意義。是時降水明顯增加,雨水促使谷類作物生長發育。
物候特征
古代將谷雨分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于桑。是說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谷鳥提醒人們播種,隨后,桑樹上出現一種頭頂棕紅色或沙粉紅色羽冠的鳥,那就是戴勝鳥。
戴勝(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宋代,洛陽以谷雨為牡丹開候,俗稱牡丹為“谷雨花”,以期在谷雨開花,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諺。時至暮春“幽蟄蠢動,萬物樂生。依依楊柳,翩翩浮萍。桃之夭夭,灼灼其榮。鵲營巢于高樹,燕銜泥于廣庭……”“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谷雨到,連我國高緯度的東北地區亦出現勃勃生機。
民間習俗
谷雨這天,山東沿海的漁民祈求海神保佑,舉行隆重的“祭海”活動,向海神娘娘敬酒,然后揚帆出海捕魚。山西臨汾一帶,谷雨日,畫張天師符貼于門首,名曰“禁蝎”。陜西鳳翔木刻禁蝎咒符:“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風。神雞叼一嘴,毒蟲化為水。”畫面中央雄雞銜蟲,爪下是一只大蝎子。北方婦女有“走谷雨”的風俗,或走親訪友,或到野外轉上一圈。
山東省榮成市的漁民節日(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明前雨后”正是采茶的好時機。谷雨茶又稱雨前茶、二春茶。谷雨時節雨量充沛,茶樹芽葉肥碩,色澤翠綠,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滋味鮮活,香氣怡人。一芽一嫩葉,為旗槍;一芽二嫩葉,為雀舌,與清明茶同為佳品。
“雨前香椿嫩如絲”。香椿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北方有谷雨食香椿的習俗。是時,香椿上市,醇香爽口。正是“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谷雨節氣送魚來
歌謠中的“三坡山”名叫野三坡,地處河北省保定市淶(Iái)水縣,位于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銜接處,是華北板塊內部最脆弱和構造運動最強烈的地方。這里獨特的地質構造孕育了許多罕見的地質景觀,魚谷泉即會“噴”魚的泉就在其中。
幾乎每年谷雨節氣(4月19日—21日),都會有魚兒被不斷從魚谷泉“噴”出,每次持續8~10天。它們體形不大,身披黑斑鱗片,黑脊白肚,被當地人稱為“石口魚”。
石口魚,學名多鱗鏟(chǎn)頜(hé)魚,喜游弋于水底,棲息于海拔300~1500米的清澈河流,分布在嘉陵江水系和漢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水系、渭河水系、海河等多個水系中。
它們有溯源產卵和冬季穴居的習性,通常在每年秋季白露節氣(9月7日—9日)前后“魚貫入洞”,春季谷雨前后“蜂擁出穴”,這種現象被人們稱為“魚洞流魚”。
春夏之交的谷雨節氣到來時,氣溫快速升高,野三坡附近山嶺間的積雪開始融化,隨流而下的積雪融水成為小西河的重要補給。
此外,淶水地區在谷雨時節還會經歷一次大氣環流格局的變化,降水量增多。積雪融水和大氣降水使得小西河的水位上升,涌入魚谷洞暗河的水量也隨之激增,暗河中的石口魚正是借助上漲的水流游出洞穴。
撰文| 施立學 白景昊
責任編輯 | 王瀅 陳琛 岳煥琦
運營編輯 | 岳煥琦
質量審核 | 業蕾
? 文章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時雨當春生百谷》《會 “噴”魚的泉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