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
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
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
(2025年4月10日)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精神,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持續強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和耕地保護
(一)推進糧油等重要農作物生產。確保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達到6310萬畝以上、產量達到1955萬噸以上。落實265萬畝大豆、508.2萬畝油料種植任務。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推進良種、良法、良田、良機、良制“五良”融合,力爭35個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糧食單產水平提升3%以上。繼續推廣糧經套種、輪作和果糧間作等糧經協同模式,集成試驗推廣30萬畝“多收一茬”新模式,確保全省糧經協同面積達3000萬畝以上。推廣旱地優質稻40萬畝,因地制宜推廣多年生水稻。積極爭取實施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集群項目,推動核桃、油茶、澳洲堅果等木本油料以及糖料、天然橡膠等產業穩產提質。
(二)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制定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強化畜禽良種推廣,持續提升“云系”品種競爭力。落實畜禽活體、養殖設施抵押貸款等融資政策,為肉牛、奶牛產業紓困解難。優化生豬產能動態調控機制,穩定能繁母豬產能。大力發展生豬規模化、設施化、標準化養殖,保障設施養殖用地需求,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代養模式,帶動中小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提升養殖水平,力爭生豬養殖規?;侍岣叩?0%以上。實施飼料用糧減量替代行動,推廣青貯玉米及苜蓿種植,降低肉牛養殖成本。支持屠宰企業提升肉品精深加工能力和肉品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健全畜禽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加快實現從“運活畜禽”向“運冷鮮肉”轉變。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支持養殖設施與光伏發電一體化建設。
(三)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構建省級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推進占補平衡改革,堅持“以補定占、占優補優”,將各類耕地占用納入占補平衡統一管理。落實基本農作物目錄管理要求,將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確保特色產業發展在耕地利用規劃的框架內合理布局。加大對耕地利用情況的動態監測和執法檢查力度,持續加強“大棚房”等問題常態化監管整治,堅決遏制破壞耕地違法行為。分類有序做好流出耕地整改,結合產業發展實際、作物生長周期等設置必要的過渡期。鼓勵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和其他經營主體開展撂荒地復墾利用。優化空間布局和建設時序,創新投融資方式,完善農民全過程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機制,強化工程質量全流程監管,確保新建成高標準農田300萬畝。在確保省域內耕地保護任務不降低前提下,穩妥有序退出河道內影響行洪安全等的不穩定耕地。加強元陽哈尼梯田農耕文化保護。
(四)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開展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工作,加強災害風險監測預警預報,增強極端天氣應對能力。構建水旱災害防御工作體系,持續開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建設與改造。開展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溝渠修復整治,大力發展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強化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優化動植物檢疫監管,加快推動布魯氏菌病等重點人畜共患病防治。提高預防和處置森林草原火災綜合能力。
(五)加大糧油生產支持力度。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優化農業保險保費分擔機制,適當降低省以下財政配套比例,鼓勵州(市)財政加大對產糧大縣的支持力度。在全省全面實施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落實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貸款貼息政策,對保障糧油的貸款給予優先支持。落實省級化肥儲備制度。探索建立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
(六)推進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倡導科學健康飲食,加強公共食堂、餐飲機構等用油指導,推廣減油減鹽減糖和全谷物等膳食。推動糧食機收減損、糧油加工標準化,有序做好糧食收購,強化儲備糧監管。
二、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七)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夯實防止返貧致貧工作責任,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完善“動態監測、動態幫扶、動態消除”機制,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加強“云南省政府救助平臺”一鍵報貧機制宣傳培訓,強化部門數據篩查預警,更多依靠農戶申報、部門篩查、干部走訪開展監測對象識別,確保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及時納入幫扶。以縣為單位建立健全幫扶政策“工具箱”,因人因戶開展精準幫扶,動態消除風險。深入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聚焦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大中型易地搬遷安置區和新識別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對象,堅持外輸內擴雙向發力,推廣永仁“幸福里”和“雨露計劃+”等模式,提升勞動技能和就業組織化水平;拓展“家門口的務工車間”,推動就業幫扶車間提檔升級;鼓勵“招小商”,招引勞動密集型產業,拓寬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渠道。2025年全省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保持在320萬人以上。
(八)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評估,落實過渡期后幫扶政策,統籌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貧致貧對象識別認定,建立分層分類幫扶制度,注重激發內生動力,堅持志智雙扶,強化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的開發式幫扶。加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加大對重點幫扶縣、革命老區、邊境地區、易地搬遷安置區等地區的幫扶支持力度。
(九)健全幫扶項目資產管理長效機制。全面清查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建立統一的資產登記管理臺賬。研究制定幫扶項目資產管理辦法,健全資產形成、確權移交、管護運營、收益分配等全程監管制度,推動資金項目資產一體化管理,確保經營性資產保值增效、公益性資產持續發揮作用。按照鞏固、升級、盤活、調整原則,分類推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支持各地區盤活低效閑置資產。
(十)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健全完善滬滇協作機制,深入開展特色產業提升、產業集群打造、消費幫扶助農增收、勞務協作提升“四項行動”,全面推進91個滬滇共建園區建設,繼續做好沿邊產業轉移承接工作,深化拓展教育、醫療、金融、科技等領域協作。深化與中央定點幫扶單位交流合作,實施“一縣一策”幫扶計劃,強化跨區域協作,促進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
三、持續做強高原特色農業
(十一)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聚焦“1+10+3”重點產業,以生態農業為立足點、設施農業為發力點、高效農業為突破點、共享農業為落腳點,推進重點產業全鏈條、集群化發展。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設高標準種業基地,提升種業創新供種保障能力;鼓勵推廣優質稻、熱帶血緣玉米、花卉、蔬菜、加工型馬鈴薯等自育優良品種,加快退化品種更新改良,支持企業積極引進推廣國內外優良品種,確保各項產業在種業上具有領先優勢。將設施農業納入2025年“兩新”政策支持范圍,力爭2025年蔬菜、花卉、小漿果設施產量占比分別達到35%、25%、50%。扎實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三年行動,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樞紐、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加強農產品分級包裝、儲藏保鮮、預冷烘干等。積極建設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和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持續實施旅居云南建設三年行動,按照市場化、專業化、標準化、規?;⑵放苹脑瓌t推動鄉村旅居業加快發展。實施智慧農業行動,持續推進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建設;實施“數商興農”工程,培育一批農村電商直播點、縣域數字流通龍頭企業,選樹一批“村播”帶頭人。支持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加快推動“云品”出滇、出海,將“綠色云品”打造成全品類、全省域公用品牌。推動干熱河谷保護性開發。
(十二)大力發展以中藥材為重點的林下經濟。編制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劃和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實施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大力推進三七、天麻、滇重樓等“十大云藥”和草果、紅花、滇黃精等“十大健康資源品種”及其他道地藥材產業化發展,實施良種繁育推廣、精深加工、交易市場建設等十大重點工程,延伸、補齊、建強中藥材全產業鏈。大力發展森林蔬菜、野生食用菌等林下產品采集產業,推進仿野生、綠色有機、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林下中藥材種植,發展林下家禽、家畜、林蜂等林下養殖業,依托森林景觀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到2025年年底,全省發展林下經濟利用面積達到6000萬畝以上。
(十三)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構建云南“大農科”助農體系,推動科、教、企融匯、融合、融通和協同攻關。深化與國內有關科研單位和高校合作。推進云南種子種業聯合實驗室等平臺建設,積極推動高原南繁基地建設。開展特色品種育種聯合攻關,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落實農機購置和報廢更新補貼政策,開展適用于核桃采摘、天然橡膠割膠、糖料蔗機收等農機裝備研發攻關,加快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大力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持續開展“百團千員助農增收行動”。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十四)強化農業對外開放合作。深入實施農業對外合作三年行動。以南亞、東南亞國家為重點,強化水稻、蔬菜、水果、甘蔗、天然橡膠、咖啡、中藥材等領域合作。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農業科創中心。充分發揮中老鐵路、滇緬大通道等跨境物流優勢,穩固在港澳、東南亞等區域的競爭優勢,積極開拓共建“一帶一路”國家、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等市場。承辦好第三屆國際農業生物多樣性大會。
四、著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十五)啟動新一輪促農增收三年行動。制定全省新一輪促農增收三年行動方案,實施產業保增收、就業帶增收、改革促增收、政策落實穩增收、主體覆蓋拓增收、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兜增收六大行動,實現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高于全省經濟增長速度,全省城鄉收入差距、農村居民與脫貧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25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左右。
(十六)強化產業增收支撐。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制。科學梳理各縣(市、區)特色優勢資源,明確富民增收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進一步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廣龍陵縣松山村等經驗做法,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積極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力爭年內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10家以上、省級龍頭企業100家以上,推動實現農業龍頭企業“三個全覆蓋”。落實聯農帶農獎補政策,健全“三個一律”聯農帶農機制,總結推廣孟連牛油果“334”、蒙自藍莓“622”等利益聯結模式,彌渡縣大荒地村新型“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和會澤縣魚洞村“一碼支付”管理方式,支持農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參與特色產業發展,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的比例保持在65%以上。
(十七)提升就業增收質效。落實穩崗就業政策,持續實施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專項行動,加強定向、定崗、訂單式培訓,提高培訓質量和就業水平,全省農村勞動力年轉移就業規模穩定在1500萬人以上。大力實施“七彩云南”勞務品牌促就業行動,總結推廣楚雄“彝繡”、怒江“棒球車間”和鎮雄返鄉就業創業產業園經驗做法,持續盤活閑置資產。落實就業獎補政策,力爭縣外務工10萬人以上的縣(市、區)引入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深入推進支持青年創業興鄉三年行動、“創業云南”建設三年行動,因地制宜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村級寄遞物流公共服務崗位,統籌安置符合條件的脫貧勞動力(含監測對象)。鞏固拓展“四位一體”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成果,拓展線上零工市場,持續加強就業“幸福里”社區網點布局。加強大齡農民工就業扶持和關愛幫扶。
(十八)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在嚴格耕地保護利用和完成糧油生產任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氣候優勢,優化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探索糧經協同、糧糧協同、經經協同發展等增收模式,鼓勵選擇種植更高效、更高價的糧食作物品種,支持采取煙后套種玉米或大豆、稻漁綜合種養等方式發展糧食和經濟作物,推動實現農民增收、糧食增產“雙豐收”,農民經營凈收入比重保持在42%以上。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落實“三個組織起來”要求,把資源、黨員、農民組織起來,帶領群眾發展產業增收。創新機制,激活農村資產資源、本土人才潛能、社會各方資源,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總結推廣馬龍區土瓜沖村、廣南縣六郎城村等旅居模式,鼓勵支持農戶將閑置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參與鄉村旅居業發展。
五、著力推進鄉村建設
(十九)加強村莊規劃建設。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發揮縣鄉國土空間規劃的空間統籌和要素保障作用,優化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加強村莊規劃實施監督管理,嚴格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完善農村建房規范,推廣“輕介入、微改造、精提升”理念,嚴格實行鄉村建設負面清單管理,落實“十個不得”要求,加強農村房屋建筑風貌管控。嚴格落實傳統村落保護規章制度,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在尊重群眾意見,維護“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嚴肅性,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穩妥有序開展以縣域為統籌單元、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二十)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好新一輪農村公路提升行動,新改建農村公路1萬公里,鄉鎮通三級公路、3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的比例分別達70%、78%。規范農村客貨郵運營服務。鞏固提升行政村直接通郵和邊境自然村通郵成果,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覆蓋80%以上行政村。持續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加快農村地區公共充換電設施建設。行政村村委會駐地2025年年內實現5G和千兆光網全覆蓋。繼續實施農村低收入群體等6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改造。打造邊境幸福村升級版。
(二十一)補齊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推進農村供水“3+1”建設和管護模式,優先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大力推進集中供水規?;ㄔO,因地制宜實施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建設和改造,全面推行農村供水縣域統管和專業化管護。深入實施農村供水水質提升專項行動,強化水質規范化檢測監測,規范配備凈化消毒設施設備,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健全從水源到水龍頭的全過程水質保障體系。
(二十二)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全面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管理。保持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動態達標。深化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完善“編外院長”工作機制,推進人員和服務下沉。實現中心鄉鎮衛生院標準化慢性病診療??坪涂祻涂剖胰采w。完善基層網格化疾病防控網絡。打造健康縣城升級版。健全基本醫保參保長效機制,對符合條件的農村居民提高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全面實施新生兒“出生即參保、出院即報銷”,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持續辦好“一老一小”民生實事,提升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加強殘疾人保障和康復救助。
(二十三)強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統籌第三輪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和城鄉生活污水治理3個“三年行動”,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村莊清潔行動,加快美麗鄉村整縣建設。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加快推進杞麓湖、異龍湖等重點高原湖泊流域臨湖區設施農業、符合建設條件的高標準農田、沿湖村莊鄉村振興村項目三個全覆蓋。到2025年年底,全省農村衛生廁所覆蓋率達78%,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60%以上,全面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達95%。持續推進化肥農藥科學施用,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加強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支持秸稈綜合利用和地膜科學使用回收。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分批推進受污染農用地溯源整治。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
六、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二十四)提升黨建引領效能。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能力。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職務任期制度。持續培育儲備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做好全省村“兩委”換屆工作,集中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實施換屆前村班子調優提質行動。優化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選派管理。加強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培訓,讓干得好的村支書登臺授課。扎實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領辦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統籌基層黨建工作,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黨的建設。完善基層監督體系,強化村干部特別是“一肩挑”人員管理監督。持續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持續開展鄉村振興資金使用監管、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深化整治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開展對村巡察。
(二十五)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全面建立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強化執行情況監督評估,健全動態調整機制。嚴控從縣鄉借調人員,堅決防止違規借調。嚴控對基層開展督查檢查考核,精簡優化涉農考核。鞏固“一票否決”和簽訂責任狀事項清理成果。清理整合面向基層的政務應用程序,持續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完善黨建引領網格化管理機制,全面推行“微網格”治理。鞏固鄉鎮(街道)機構改革成果,優化編制資源配置,推進編制資源向基層傾斜。鼓勵州(市)根據需要建立編制周轉使用制度,合理配置編制資源。
(二十六)培育新時代文明鄉風。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開展“最美村規民約”、“云嶺好家風”展示交流,選樹“最美家庭”,開展星級文明戶等群眾身邊文明實踐,深化“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推進和睦家庭與和諧鄰里建設。建設“興滇潤邊新時代文明實踐帶”。弘揚民族團結誓詞碑光榮傳統,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創新開展“戲曲進鄉村”等文化惠民活動,推動農家書屋提質增效。深入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加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
(二十七)推動農村移風易俗。推進農村高額彩禮問題綜合治理,發揮婦聯、共青團等組織作用,加強對農村適婚群體的公益性婚戀服務和關心關愛。防范治理婚托婚騙等違法行為。加強宗祠規范管理。深化殯葬改革,推進公益性生態安葬設施建設。開展整治農村演出活動突出問題專項執法行動。積極構建“大科普”格局,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經營能力。
(二十八)維護農村穩定安寧。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快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常態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持續深化普法強基補短板專項行動。抓實命案防控專項行動。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徹底鏟除“村霸”、家族宗族黑惡勢力,深挖徹查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加強農村宗教事務管理。深入打擊農村賭博違法犯罪,筑牢農村禁毒防線。嚴厲打擊涉農領域傳銷、詐騙等經濟犯罪。強化農村道路交通、燃氣、消防、自建房等領域風險隱患排查治理,防范化解沼氣中毒、學生溺水等安全風險。
七、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
(二十九)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妥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啟動鎮雄、沾益、馬龍、永仁四縣(區)延包工作。全面建立土地流轉信息臺賬,健全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制度,規范流轉行為,不得通過下指標、定任務等方式推動土地流轉。總結推廣盈江縣順程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經驗模式,積極探索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等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三十)管好用好農村資源資產。扎實做好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不允許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權益保護機制??偨Y推廣峨山縣大龍潭鄉發展村集體經濟經驗做法,2025年繼續扶持1113個村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對集體收入提硬性指標,嚴控集體經營風險和債務。推進新增耕地規范管理和合理利用。
(三十一)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股權投資基金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加大農業產業投入。在防范政府債務風險和不新增隱性債務的前提下,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農業農村領域的支持。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資金投放。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鄉村振興債券。推進“融信服”平臺建設和運用,推廣“整村授信”模式。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進一步規范投資管理。扎實做好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工作。推廣新品種權、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業設施、林業碳匯等農村產權抵質押融資模式。因地制宜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妥有序推進村鎮銀行改革重組,構建與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推動農業保險擴面提質。加強涉農資金項目全過程監管,著力整治騙取套取、截留挪用惠農資金等問題。
(三十二)強化鄉村人才支撐。扎實開展“頭雁”、高素質農民培育等培訓,培養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深化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程。培養一批精準服務高原特色農業的高水平專業人才。提升涉農職業教育水平,支持組建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實施大學生興滇創業就業三年行動。扎實推進“三支一扶”、“特崗教師”、“西部計劃”等服務基層項目。深入實施“鄉村巾幗追夢人”計劃。深化“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優化“科技小院”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培育鄉村振興人才。繼續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組織引導社會各領域人才服務鄉村,健全評聘激勵機制。
(三十三)統籌推進林業、農墾和供銷社等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林業經營者實行林木采伐限額5年總額控制,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齡限制。務實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完善農墾現代企業治理制度,加快墾區集團化發展步伐。健全國有農用地權利體系。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用水權改革,加強取用水管理,推廣運用節水灌溉技術。
(三十四)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推動財政轉移支付、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向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成效明顯、城鎮化率有效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有力的地區傾斜。完善戶籍管理政務服務平臺,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支持各地區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住房保障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讀比例。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愿有償退出的辦法。
全省上下必須堅持不懈把做好“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把一切為了農民增收、一切圍繞農民增收作為鮮明工作導向,守牢糧食安全、耕地保護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三條底線”,做到突破政策法規底線的事不能干、違背農民意愿的事不能干、與農民爭利的事不能干、增加基層負擔的事不能干、不考慮實效的形式主義不能干,推進作風革命效能革命,認真踐行主動想、扎實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夯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政治責任,深入基層當好“施工隊長”,做好“三農”這項“泥腿子”工作,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健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推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走深走實,千方百計實現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撐。
來源/云南發布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校對/馬思 編輯/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