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視頻的朋友可能都看到過這樣的畫面:原本"黃浪滔天"的壺口瀑布,突然變成了清流飛瀉的奇觀。黃土地上的母親河突然"洗白"了,這可把不少人看懵了。有人說是干旱預警,有人猜是生態奇跡,還有人開玩笑說"黃河終于學會用凈水器了"。今天咱們就來掰扯掰扯,這壺口瀑布突然變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說說黃河變清的現場情況。往年這個時候,壺口瀑布早就該上演"黃龍入海"的壯觀場面了。根據水文站的數據,往年4月河水含沙量通常在每立方米30公斤左右,今年直接降到不到10公斤。站在岸邊往下看,甚至能清楚看見河床上的石頭,這在以往完全是天方夜譚。當地老鄉說,活了七十多年頭回見這么清的黃河水,就連景區工作人員都表示,這種清澈程度確實比往年同期明顯得多。
要搞清楚河水變清的原因,得先明白黃河為什么"黃"。教科書里說"一碗水半碗沙",這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每年春夏季暴雨沖刷,把松軟的黃土地沖進河道。但今年春天陜西、山西這些上游地區確實有點反常,整個3月到4月中旬,降水量比往年少了三四成。延安老鄉說地里的春玉米都推遲播種了,因為墑情不夠。雨水少,沖刷進河的泥沙自然就少,這是最直接的物理規律。就像咱們洗衣服,如果不用力搓,衣服上的泥巴也不會掉進水里。
不過單說天氣原因可能還不全面。這些年坐高鐵經過黃土高原的人應該都有印象,以前光禿禿的山頭現在都披上了綠衣裳。官方數據顯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比20年前減少了三分之一。特別是"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后,很多坡地都改種了檸條、沙棘這些固土植物。去過晉西北的朋友們,估計有的能親眼見到老鄉們在溝壑里修的魚鱗坑,一場大雨下來,原本要沖走的泥沙都被這些小土坑攔住了。這些措施就像給黃土高原穿了件"防護服",泥沙下泄的通道被層層設卡。
說到干旱傳言,咱們得用數據說話。黃河流域確實存在"春旱"現象,但今年情況還在正常波動范圍內。水利部數據顯示,4月份黃河上游來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少了15%,但水庫蓄水量還保持在安全線以上。更重要是,河水變清和干旱沒有必然聯系。舉個反例,2018年春天黃河流域大旱,河水反而更渾濁,因為旱季河道縮窄,水流集中沖刷河床導致含沙量上升。所以說"水清=干旱"這個說法,就像看到人穿短袖就說要下雪一樣不靠譜。
其實黃河變清早有先兆。細心的人可能注意到,近十年黃河入??诘纳沉繙p少了八成。近年來小浪底水庫泄洪時還經常出現"清水下泄"的奇觀。這些變化背后,是三北防護林、淤地壩工程、退耕還草等生態治理的"組合拳"在發力。就像給黃河裝了個巨型過濾器,把泥沙攔截在上游。不過專家也提醒,這種改善還是脆弱的,去年山西暴雨時,黃河水一夜之間又變回"黃湯",說明生態系統修復還需要時間沉淀。
對于游客來說,清水壺口確實帶來了新體驗。往年這個季節,岸邊都是裹著防沙罩拍照的游客,今年大家反而能近距離看清瀑布的紋理。但景區工作人員說,等到七八月汛期,1500立方米/秒的"黃河本色"會更震撼。這就像看川劇變臉,清水是難得一見的"素顏",濁浪才是黃河的"本色出演"。
說到底,這次河水變清是自然規律和人為努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既不用過度解讀為氣候異變,也不必過分擔心干旱風險。倒是提醒我們,生態治理就像煲湯,需要文火慢燉。那些年我們在黃土高原種下的樹苗,修的梯田,正在慢慢改變母親河的面貌。當然,黃河完全變清未必是好事,適當泥沙對維持河道平衡、滋養下游農田都有重要作用。正如老治黃人說的:"我們要治的是害沙,不是滅沙。"
站在壺口岸邊,看著清流激蕩,突然想起那句"圣人出,黃河清"的古語。如今不需要等待圣人降臨,靠著科學治理和持之以恒,我們這代人正在改寫黃河的故事。下次再見到清水黃河,或許可以少些驚訝,多些理解——這不是什么神秘預兆,而是人與自然磨合出的新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