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白云山沒等來外骨骼機器人,卻等來了無人駕駛觀光車。
小通從廣州日報了解到,廣州白云山景區在4月15日開通了一條無人駕駛觀光車路線,首期路線為翠竹園門崗-明珠樓往返。
“科技登山”熱潮席卷各大登山景區,根據小通了解到的,泰山等景區開始引入了外骨骼機器人,各路游客的反饋相當積極,有些解決了登山困難的問題,也有的滿足了他們對“無痛登山”的想象。或者說,在登山纜車和人工觀光車之外,他們擁有了一種全新的“登山方式”。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白云山的第一條無人駕駛路線怎么樣,登山愛好者以及游客對“科技登山”的看法如何,小通到了白云山好好地體驗了一番。
AI設計+滑板底盤,這無人車來頭不小
剛進翠竹園門不久,小通就看到了這輛活躍在各大新聞中的自動駕駛觀光車。
意外的是,這套解決方案并非來自廣州本土,也不是知名車企提供的產品,車輛的一切背景都指向一家公司——PIX Moving。
PIX Moving隸屬于貴州翰凱斯智能技術有限公司,2017年成立,同年這家公司就開啟了PIX Moving項目,并在貴陽、日本等地設了工廠,他們的核心產品就是智能汽車底盤,官方稱其為“滑板式底盤”。
(圖片來自PIX Moving官網)
什么是滑板式底盤?這跟小通此前提到的“輪上大平層”有一定的關聯,即車輛的驅動系統、電池系統、控制系統、計算系統等模塊集成在一個底盤中,完全取消底盤之上的控制部分,車輛完全由電腦來控制。
官網顯示,PIX Moving滑板底盤的模塊化設計,可以支持許多車型(移動餐吧、物流車等)的適配和定制,擴展能力很強。也由于支持L4自動駕駛能力,PIX Moving的應用潛力不容小覷。率先應用在白云山自動駕駛觀光線路的這一款,應該是PIX Moving的P1X Robobus。
PIX Moving的生產思路也不同于汽車廠商傳統的大規模生產線模式,PIX Moving創始人&CEO喻川曾說過,PIX Moving采用的是AI驅動的設計和大尺寸金屬3D打印,這樣能夠滿足小批量多種類制造,哪怕只有一輛車的生產需求也能夠滿足,底盤價格大概在8-10萬元之間。
(圖片來自PIX Moving官網)
小通還發現,英偉達、百度旗下的Apollo、順豐等知名企業,都是PIX Moving的合作對象,如順豐這樣的物流大頭,無人物流車的部署,就需要到無人駕駛的智能底盤。這條賽道上還有新石器,以及美團、京東下場打造的無人車業務,物流、移動零售、安防等均為無人車目前主流的商用方向,其中新石器已經和順豐、聯邦快遞、中國郵政等企業合作,再校園、社區、園區等地方投放無人配送車。
景區無人駕駛的落地難度高嗎?小通認為可以分兩點來討論:
第一,景區道路不同于公共道路,路線布局比較固定和簡單,一般不會做太多的改動,且面積比一整個區/市要小很多,高精度地圖適配的難度和成本更低,也不需要自動駕駛供應商花太多時間去建立無圖自動駕駛體系。
負責線路測試的兩位工程師跟小通透露,就當前開放的無人車路線,他們只要5-7天就能夠完成高精度地圖和矢量圖形的信息采集,開發周期和路線訓練的時間也很短。
(圖片來自PIX Moving官網)
第二,景區內部的道路往往是封閉的內部道路,很少社會車輛進出,無需過多考慮車輛避讓、會車、超車、變道、進出匝道等相對復雜的駕駛算法。另外,自動駕駛車輛會搭載更全面的感知硬件,激光雷達、攝像頭數量都比普通智能汽車的更多,理論上會有更高的感知精度。
但這不代表景區路況不復雜,小通認為難度還要更高,只是方向和公共道路不一樣,比如景區內部的行人,他們的行走軌跡幾乎不受限制,怎么走都有可能,給自動駕駛的判斷和決策上了很高的強度。
那么,廣州白云山景區的第一條無人車觀光路線體驗如何,小通等了大約兩個小時后,終于是等到了。
票價昂貴但體驗拉胯,無人觀光車急需“OTA”
上車之前,小通還得幫大家做一下白云山無人駕駛線路的攻略。
這條無人車觀光路線不在白云山景區的正門,而是在翠竹園門門口上車,千萬別走錯了。園區門口會有一個無人車的購票指引,具體就是要到一個叫“土豆巴士”的小程序買票上車,但小程序是一直顯示票已售罄。票價為單程35元,來回就要70元,比纜車、穿梭觀光車貴了許多。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實際上并非名額有限和乘車人太多,負責收款的工作人員告訴小通,無人觀光車路線的確于4月15日開通,只是目前仍然處于測試階段,暫時沒有通過小程序大規模放票。有興趣體驗的小伙伴,建議直接去翠竹園門找工作人員付款乘坐即可,先不用到小程序買票了。
這么一說,電車通也算是首批體驗廣州白云山第一條無人駕駛觀光路線的媒體了。
聽到小通特地來體驗無人觀光車,工作人員變得更熱情了,他說來了解無人車的游客并不多,也沒什么人愿意購票上車。從外觀上看,這輛P1X和PIX Moving網站宣傳的Robobus幾乎一樣,一個四輪底盤撐起一個小平層的布局,外形也的確有AI設計的既視感。
它的行走機構比較有意思,支持前后輪獨立轉向,因此P1X也能做到類似蟹行、極小轉彎半徑這樣的能力,有能力在狹窄的景區道路里掉頭。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走進車內,P1X的空間并不小,尤其是垂直空間,身高一米八的小通幾乎可以在座艙內站起來。車內最主要的就是兩排座椅,是對坐的布局,滿打滿算能塞進6個人。
座艙還配備了各種各樣的屏幕,用來顯示外部攝像頭的畫面、車輛行駛狀態的畫面,還有一塊是給工程師調試用的,可以設置車速、自動駕駛狀態之類的。不過前側攝像頭傳回的畫面質量不怎么樣,畸變也比較嚴重,識別精度還得靠激光雷達。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座椅兩邊各有一個USB充電接口。靠門一側還有兩塊條狀的觸控屏,乘客可以自己調整空調溫度/風速、氛圍燈顏色等。車內的控制面板和狀態信息顯示的都是英文,顯然這輛車的本地化適配工作還沒完全做好。
說是自動駕駛,其實車輛在終點附近的調頭、過閘都需要人工來操作,同時全程駕駛也需要一位工程師監督。車上沒有控制車輛的設備,如何做到人工操作呢?答案就在工程師手上的遙控器。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人工穿過閘門之后,工程師才激活車輛的自動駕駛,車速設置在8km/h。老實說這車速不如人工觀光車,不過它們有專門的行車路線,而無人車走的是游客的登山路線,車速顯然不能快。至于充滿一次電能行駛多遠,工程師們沒有給出具體的說法,只是說“沒電就充,沒特別計算過”。
與小通一同乘車的工程師介紹,原本在白云山測試的有兩輛車,現在乘坐的這一輛是最新的一款,搭載了4顆激光雷達,車的四個方向都有多個視覺傳感器,但不同于現在討論很火的端到端,它的自動駕駛依賴高精度地圖,具備本地處理能力,必要時也會調用云端協同計算。
語音助手識別準確度還行,從反饋來看應該也支持一定的語言大模型能力,目前來看只能用來做一些簡單的地點介紹,有點“語音版百度”的感覺了。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就乘坐感受而言,小通現在是要給差評的,主要是無人車對行人的標定做得還不夠成熟,比如車輛檢測到行人較近的時候突然急剎,兩旁的行人做出一些抬手之類的動作,車輛也會急剎。可以說整個行駛過程,無人車一直在跟行人博弈。
工程師說,現在的無人車還在調試的階段,他們也清楚乘坐體驗的不足,但當務之急是確保行駛過程中的安全,所以才把對行人的判斷和車輛決策設置得比較“敏感”。途中遇到許多路人拍照圍觀,還碰到有人做出攔車的動作,一前一后急剎了許多次,車輛爬坡停下來之后還有溜車的情況。
這條路線的道路寬度其實很小,剛好就夠一輛無人駕駛觀光車通行,最難的地方其實在于如何處理無人駕駛車輛與游客之間的關系。就像工程師說的那樣,無人駕駛最難的不是路線,而是要“搞定人”,要搞定車輛對行人的識別和決策,也要讓人接受無人駕駛。
最后,無人駕駛車走到了終點,從翠竹園門到明珠樓的路程其實很短,但過程對小通而言實在有些磕磕絆絆,只能說沒有大規模放開乘坐體驗是有理由的。景區無人車新穎是一方面,游客的第一次體驗感受,也會影響到他們對無人駕駛的第一印象,和正式開放還有一定的距離,短期內更不用說取代人工穿梭觀光車。
取代人工,無人駕駛觀光車依然“資歷尚淺”
由于沒什么人坐,這一趟無人駕駛觀光車里面,除了一位從中國香港來旅游的游客之外,剩下的都是負責調試的工程師,以及一位疑似無人駕駛車項目管理的大哥,小通得以了解到了一些東西。
無人駕駛車輛方面的軟硬技術,工程師前面已經介紹過了,總體來說還處于等待OTA的階段。不過根據這些疑似項目管理人的大哥的說法,他們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把無人駕駛項目引進白云山而已,而是計劃將白云山景區的無人駕駛觀光車打造成一個示范性項目,給其它景區打榜。
他還透露,佛山的一處景區也在就引進無人駕駛觀光車的事情與他們接觸。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對于無人駕駛觀光車是否會取代白云山園區人工觀光車的問題,小通認為未來幾年的可能性都比較小。原因有兩個,第一就是無人駕駛觀光車目前的乘坐體驗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調試和優化;第二就是無人駕駛觀光車的行駛路線和人工觀光車目前并沒有什么沖突,屬于各走各的。
這一看法,小通從一位從事觀光車駕駛的工作人員口中得到印證。他也聽說過景區要引進無人車,然而他對現階段的自動駕駛保有懷疑的態度,以后的事情不好說,總之現在肯定沒有自己開的好使,而且在效率上,人工觀光車還是主導,載的人更多,行駛速度也更快。再加上兩種車的路線不一樣,“搶飯碗”的事情還算不上,不少在山上上班的人以及游客都離不開人工觀光車。
那位疑似項目管理人的大哥表示,翠竹園門-明珠樓只是無人駕駛觀光車的第一條路線,未來,他們還計劃在白云山景區內全面鋪開無人駕駛觀光車,增設多條新路線。
計劃歸計劃,更重要的還是做好第一條路線,把“科技登山”和“科技服務”的優勢體現出來。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至于路人,小通隨機問了親眼看了無人駕駛觀光車的幾位,基本上都是抱著好奇、吃瓜的心態,對無人駕駛觀光車的興趣點到即止,新奇但暫時不打算嘗試,主要是票價有點貴。他們對“科技登山”普遍有躍躍欲試的想法,外骨骼機器人還好說,但他們希望等到自動駕駛更成熟一些再去體驗。
長遠來看,只要無人駕駛觀光車的運營方能夠持續加強自動駕駛算法訓練和本土優化,成熟也只是時間問題,線路覆蓋多了,多人用了,票價下探的機會還是很大。
率先商用,景區觀光無人車未來可期
4月15日算是白云山景區無人駕駛觀光車路線的開放日期嗎?
如果給小通來回答,我肯定覺得不算,無人駕駛車輛的數量很少,車隊“不成氣候”,首條路線不在人流最密集的正門,售票服務也未完善,甚至調試的工程師也表示,他們也就是這一天才開始在景區的路面上進行路試的,以“開放”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的無人駕駛觀光車還遠遠沒走到這一步。
但無論是工程師,以及周邊的游客,對無人駕駛觀光車的態度是積極的,他們對“科技登山”喜聞樂見,小通也不希望,知名景區引進這種科技項目,僅僅只是一種流于表面的“噱頭項目”。技術問題只需要多點時間就可以解決,但外界對自動駕駛會更加謹慎,第一條路線有沒有做好,對這個項目能不能在景區發展下去,起到決定性作用。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無人車的商用化穩步推進,但依舊有一定的難度,除了必要的降本增效,更多的還是要找到應用場景。新石器、京東、美團爭奪無人車配送,力圖改造配送存量市場為目標,無人零售車、景區無人車,則是一種新的增量市場的探索。
而且,無人車的出現,很顯然不是為了徹底取代人力的,就外賣而言,總要有人挨送餐上門,換做是無人駕駛觀光車,也需要一個人來監督和調度。
景區觀光不失為一個現象級場景,科技景區概念很火,常態化運營之后,勢必還能延伸出更多“副場景”,比如能承載更多人的無人車、景區內的中遠距離接駁,又或者是酒店內的接送,假以時日,小小的無人車可堪大用。
但眼下,追求穩定、可靠的常態化運營,尤其是在載人這件事上,自動駕駛的長跑才進行了不到一半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