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7日宣布將74項文獻遺產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其中包括“隨州曾侯乙編鐘”。從1978年發掘出土到成為鏈接世界文明的橋梁,華夏正聲何以延續2400多年?“一鐘雙音”的奧秘在哪里?今天,我們跟隨考古、文博專家重返現場,觸摸歷史的脈動。
這段珍貴的編鐘演奏原聲,是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后三個月,在中國建軍節首次奏響的曲目《東方紅》,這個聲音跨越了2400多年,上演了人類音樂史上的奇跡。
時年24歲的馮光生,從原湖北光化縣文化館被抽調到曾侯乙墓發掘一線,他清楚記得,剛出土時,一整套編鐘完好無損地立在人們面前,就像兩堵墻。經過清理檢測,曾侯乙編鐘共有64件,被編成8組,懸掛在3層鐘架上,總重量2567公斤。所有人都震驚了,為什么經過2400多年,它還能保存如此完好呢?
曾侯乙墓發掘親歷者、原隨州市擂鼓墩文物管理處主任 王新成:因為這個墓室做得比較好,因為它的底部這個四周就像蓋房子,由大型的方木壘起來的,主要的保護的原因就是這個槨板起了作用。
這樣一個龐大大物,怎么個敲擊法?是禮器還是樂器?馮光生把目光鎖定在3755個銘文上。
《世界記憶名錄》項目申報組專家 、曾侯乙墓發掘親歷者 馮光生:比如說“la”它的名字,就是音名叫羽,大鐘大羽,它就是低音的“la”,小羽就是高音的“la”。古人還用了不同的方式,形成了它的八度組的不同的區別。
在這份2400年前的“說明書”上,考古專家發現,古人已經掌握了“一鐘雙音”的技術,每個鐘都能發出兩個音,而且音色純正,音律準確;還論述了前所未知的十二律和樂律學體系,擊破了十二律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說法,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原湖北省隨州市博物館館長 黃建勛:現在曾國十二律是被定為華夏正聲,從秦漢以后我們這個十二律一直沿用曾侯乙編鐘的十二律,系列發展下來的,所以這個意義是很大的。
同一個鐘體,正面和側面敲擊能創造出兩個相差三度的音高,這種調音技術的精度達到了現代專業樂器的水準,令人驚嘆。為了研究復原這種獨特的鑄造技藝,項紹清研究了47年。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青銅編鐘制作技藝”傳承人、原隨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 項紹清:編鐘校音只能做減法不能做加法,我們做一個編鐘,首先編鐘的自然音要高于我們所需要的音,我們就是從高音往低音上進行打磨。也不能焊接,那一焊這個編鐘就報廢了。
合瓦形狀的設計是編鐘發出雙音的核心,且鐘體澆筑必須是一次成型,稍有不慎,就會導致鐘體報廢。青銅編鐘制作技藝包含冶煉、鑄造、美工等160多項工藝,去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青銅編鐘制作技藝”傳承人、原隨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 項紹清:我們就是沖著,一定要把這個做成功,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抱著這個目標在做這個事情。
穿越2400年,如今,編鐘演奏的作品已在世界各地多個重要場合展示、演奏,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發掘地隨州市擂鼓墩文物保護中心,正在建設國家遺址考古公園,未來,更多游客可以沉浸式探索曾侯乙編鐘的出土過程,近距離觸摸和感受這份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
(長江云新聞記者 楊嵐 王磊 朱哲鋆 雷少軍 周科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