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秦雪麗 通訊員 趙娜 苗偉
從煙臺市文旅局獲悉,4月19日,“造化為詩——畫語的傳承與新生”作品展漫談會在煙臺市文化館展覽廳舉辦。本次活動由煙臺市文化館、海陽市文化和旅游局、海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嵩泱藝術中心承辦,山東新藝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活動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與專業人士齊聚一堂。
“造化為詩——畫語的傳承與新生”作品展匯集了29名藝術家的50余件作品。作品涵蓋中國畫與油畫等多個品類,展現了豐富多樣的表現技法與藝術語言的融合,彰顯了藝術領域的多元性與創新性。
漫談會內容豐富,包含藝術導覽、藝術講座以及四方對談等環節,活動由藝術家楊以主持。煙臺市文化館館長張碩在活動上致辭。他表示,中國藝術自古崇尚“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而今天的青年藝術家們,正以水墨的枯潤、油彩的肌理、綜合材料的碰撞,重新詮釋“造化”的深意:它不僅是自然的摹寫,更是對生命詩性的提煉;不僅是技藝的錘煉,更是對藝術本真的叩問。
活動期間,藝術家卓志進行了精彩的藝術導覽。他的講解,讓觀眾得以感受每件藝術創作背后獨特的視角與深刻內涵,仿佛置身藝術創作的源頭,見證每一件作品的誕生歷程。
嵩泱藝術中心主理人王瑤蒞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藝術講座。他回顧了“空白頁計劃”自2024年年末萌生的構想。該計劃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持續進行的對話與實踐。在這里,傳統與當代并置,技法與觀念碰撞,每位參與者都是“空白”的共同創作者,都能為之注入獨有的色彩與溫度。
隨后,煙臺市文化館代表景禹朝、收藏家山海渡、嵩泱藝術中心主理人王瑤蒞、藝術家卓志以及新葉圍繞多個熱門話題展開四方對談。從美術展館在藝術生態中的橋梁作用,到如何讓藝術走進公眾生活;從地方藝術生態的良性發展,到AI對藝術創作邊界的改變;再到生活與收藏中藝術的角色與決策因素。四方攜手,開啟了一場關于藝術本質、生態共建及未來暢想的探索之旅。
本次展覽持續至4月25日,為藝術愛好者們帶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