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首次在赤水河干流通過人工改造生境條件,實現人工放流長江鱘的自然產卵和孵化出苗。本次人工放流長江鱘自然產卵和孵化出苗的成功,為其他珍稀瀕危物種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范本,對長江水域生物多樣性恢復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央電視臺對本次試驗進行報道
長江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旗艦物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及《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受多種因素影響,近幾十年來,長江鱘自然種群數量急劇衰退,自然繁殖停止,自然種群絕跡,被評定為野外滅絕(EW)。
作為長江禁漁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舉措,今年4月初,農業農村部組織相關科研單位開展長江鱘自然繁殖試驗項目。赤水法院依托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攜手打造的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司法保護與科學研究中心,以生態修復金司法認領的形式,參與其中的人工培育池建設以及天然產卵場所搭建工作,為本次長江鱘的自然產卵和孵化出苗提供了司法助力。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司法保護與科學研究中心是一個兼具“環境司法+科學研究”功能的合作平臺,合作雙方赤水市人民法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該中心為平臺,在珍稀魚類保護司法保護項目認領、信息共享推送、案件研討分析、技術調查官聘任、水生物種生態價值評估、增殖放流規范標準制定等十大方面開展合作。中心成立以來,通過建立起的工作協作機制,赤水法院已將18件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中判處的40.5087萬元生態修復金,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技術指導下,司法認領了長江鱘、巖原鯉、胭脂魚等3個珍稀特有魚類人工培育池的升級改造及本次長江鱘自然繁殖試驗的天然產卵地搭建項目。
下一步,合作雙方將持續凝聚科研智慧與司法執法力量,協同保護珍稀瀕危水生物種、推進赤水河流域生態修復等重大工程,促進珍稀特有魚類資源逐步恢復、水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共建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
來源:赤水法院
審 核 :趙映 金晶 汪怡瀟
編輯:沈重陽 封瑜 楊勇 鐘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