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路透社)—— 韓國貿易部周日表示,應美國提議,韓美兩國本周將在華盛頓舉行貿易磋商。韓國財政部長崔相默和貿易部長安杜克將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春季會議期間,與美國貿易代表杰米森?格里爾、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會面。
核心信息:
磋商背景:美國此前宣布對韓國征收 25% 的 “互惠關稅”,后與其他國家的高關稅一同暫停執行,韓國希望借此機會推動正式降低該稅率。
談判焦點:盡管韓方未披露具體議程,但外界推測核心議題包括關稅減免、供應鏈韌性及半導體出口管制等長期爭議。
新聞評論:韓美貿易磋商 —— 在 “美國優先” 與 “出口依賴” 間走鋼絲
當韓國貿易代表團走進華盛頓的談判室,他們攜帶的不僅是降低關稅的訴求,更是一個出口型經濟體對全球貿易秩序劇變的焦慮。這場看似常規的磋商,實則是韓美同盟在貿易保護主義浪潮中的一次利益角力。
1. 韓國的 “出口立國” 困境
關稅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25% 的 “互惠關稅” 若落地,將直接沖擊韓國汽車、電子等核心產業 —— 現代汽車在美國市場的 20% 銷量(年約 45 萬輛)可能被加征超 10 億美元關稅,三星電子的存儲芯片出口成本將增加 15%。這種壓力對依賴出口(占 GDP42%)的韓國而言,無異于 “斷喉之痛”。
半導體的額外枷鎖:美國《芯片法案》的地域限制已導致三星德州工廠成本激增 30%,此次磋商中,韓國或尋求將半導體排除在關稅清單外,以維護其全球 35% 的芯片出口份額。
2. 美國的 “同盟式霸凌” 邏輯
暫停關稅的 “胡蘿卜加大棒”:特朗普政府暫停關稅并非善意釋放,而是為后續談判爭取籌碼。2024 年美國對韓貿易逆差 230 億美元,關稅是施壓工具,旨在迫使韓國擴大農產品進口、開放汽車市場。
地緣政治的雙重標準:一邊要求韓國在芯片供應鏈 “去中國化”,一邊對其出口設限,這種 “戰略盟友 + 經濟對手” 的雙重身份,讓韓國陷入 “選邊站” 的外交困境。
3. 全球供應鏈的 “重構震蕩”
東盟市場的 “漁翁之利”:若韓美關稅戰升溫,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可能承接韓國轉移的產能。2024 年越南汽車零部件對美出口已增長 22%,形成 “韓企出海,越企受益” 的替代效應。
技術聯盟的裂痕顯現:韓美在 AI 芯片、電動車電池領域的合作因關稅分歧出現間隙,三星與美國德州儀器的聯合研發項目進度已推遲 6 個月,暴露 “技術同盟” 的脆弱性。
4. 后關稅時代的 “生存法則”
市場多元化的必然:韓國正加速布局中東、拉美市場,2025 年對沙特、巴西的出口額預計增長 18%,以減少對美依賴。這種 “去單一市場” 策略,或將成為中小經濟體的標配。
政策博弈的長期化:此次磋商可能達成臨時妥協(如關稅降至 15%),但結構性矛盾(如勞工標準、環境壁壘)仍存。韓國需做好準備 —— 在 “美國優先” 時代,同盟關系不再是關稅豁免的護身符。
結語
韓美貿易磋商的本質,是全球化退潮期 “依附型經濟體” 的一次突圍嘗試。當韓國試圖用技術優勢換取關稅減免,卻發現對手握有的是更強大的市場話語權。這場談判的結果,不僅關乎 25% 關稅的去留,更將定義后疫情時代 “盟友貿易” 的新規則。對于韓國而言,或許真正的啟示是: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出口依賴度就是 “命門”,唯有構建更具韌性的本土市場與多元化供應鏈,才能在關稅風暴中站穩腳跟。畢竟,在 “美國優先” 的世界里,沒有永遠的豁免,只有永遠的利益權衡。
參考:https://finance.yahoo.com/news/british-flying-taxi-pioneer-facing-053000511.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