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一種原發于鼻咽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權威監測數據顯示,目前鼻咽癌在廣東省居民腫瘤發病率中高居第6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又以西江流域如肇慶、佛山、東莞發病率最高。因其高發于我國廣東省,包括廣東籍的人群及其后裔,因此又被稱之為“廣東癌”。鼻咽癌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往往容易被忽略。這也導致了我國的鼻咽癌患者發現時以中晚期居多,給疾病的防控、治療以及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質量改善帶來挑戰。
4月20日,一項改寫鼻咽癌早篩格局的科技創新在廣州迎來里程碑式突破——由我國自主研發的P85-Ab抗體檢測技術以全球首個雙95%效能(敏感性95.3%、特異性95.8%)攻克早篩假陽性與漏診難題,推動鼻咽癌篩查邁入“全民普篩”時代。同日,廣州越秀區城隍廟廣場同步啟動“萬眾益心·與愛同行”萬人公益篩查行動,將這一技術成果直送社區,以“科技+公益”雙輪驅動,為“健康中國2030”提供鼻咽癌防治的廣東樣本。
學術會議現場。
技術突破:雙95%效能改寫早篩標準
鼻咽癌因早期癥狀隱匿被稱為“隱形殺手”,我國南方地區尤為高發。傳統篩查依賴EB病毒抗體檢測,但敏感性不足、假陽性率高,導致早期發現率長期低于30%。此次學術會議上,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團隊揭曉了歷時十年研發的P85-Ab檢測技術。
“P85-Ab能精準識別鼻咽癌細胞特異性抗體,敏感性達95.3%、特異性95.8%,首次實現‘雙95%’效能。”
唐林泉教授。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唐林泉教授團隊基于萬人隊列研究證實,新方案可將早期鼻咽癌發現率提升至90%以上,顯著優于傳統EBV-DNA檢測。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羅雅雙助理研究員的衛生經濟學中期評價報告顯示,當P85-Ab定價為200元/人次時,其衛生經濟學價值“完全優于傳統雙抗體策略”。
篩查方案也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非常優秀的數據印證。中山市人民醫院季明芳教授分享的5年累計6.06萬人篩查數據顯示,P85-Ab陽性預測值為11.1%,是傳統雙抗體檢測的2.1倍。廈門海滄區基于該技術的大規模篩查項目證實,其陽性預測值可提高至44.6%。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教授表示,P85-Ab聯合EBV雙抗體的創新路徑,為全球鼻咽癌防控提供了“科學范式”。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教授。
協同創新:產學研醫共筑防治全鏈條
技術的快速轉化得益于“政府+學界+產業”的深度融合。廣州市越秀區委常委陳烯在學術會議上強調,依托“臨床技術成果轉化全域示范區”政策,越秀區將通過醫保支持、轉化平臺搭建及粵港澳產業協同,加速技術普惠應用。
馬駿教授表示,多中心臨床試驗是技術落地的核心支撐,其團隊主導的EP-SEASON和DIPPER研究,已為全球鼻咽癌診療輸出標準化方案。萬泰生物總經理姜植銘透露,P85-Ab標志物從實驗室到臨床的快速轉化,印證了“產學研用協同是破解技術瓶頸的關鍵”。廈門市海滄區衛生健康局黃靈敏分享的篩查項目經驗顯示,該技術已覆蓋數萬人,早期診斷率提升3倍。
公益行動:從實驗室到社區的“最后一公里”
學術會議的科技熱度尚未散去,當日下午,越秀區城隍廟廣場的公益篩查行動便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數百名市民在舞獅鼓點中見證“早篩早診”承諾落地——抗體檢測與鼻咽鏡檢查全免費,高風險人群可享一站式診療服務。
廣東省癌癥中心主任曹素梅指出:“鼻咽癌防治是‘健康中國’戰略在高發區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實踐。”活動現場,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專家團隊坐鎮答疑,公益科普游戲與健康檔案動態管理并行,市民踴躍參與篩查登記。公益活動通稿顯示,篩查方案采用“P85-Ab聯合傳統標志物”,并為市民建立動態健康檔案。
從實驗室攻堅到社區普惠,從技術突破到生命守護,這場“學術+公益”的雙向奔赴,正以中國智慧重塑癌癥早篩的未來圖景。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