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19 日,“水韻江蘇·家門口享非遺”活動第三站走進無錫。梅里古鎮的德城廣場上,60個攤位被分為“指尖非遺”“舌尖非遺”“潮玩非遺”等區域,每個區域都吸引著不少市民駐足,或欣賞或品嘗。
作為今年央視春晚無錫分會場的拍攝地之一,梅里古鎮以其千年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江南風情,成為當下的“網紅打卡地”。在這片溫柔水鄉,古老的非遺技藝與江南的溫婉氣息相互交織,散發出濃厚的歷史韻味。
“指尖非遺”傳承千年技藝
活動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政府承辦。
現場以靜態展陳、活態展示、互動體驗相結合的形式,多角度呈現江蘇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幫助傳承人搭建展示銷售平臺,展現了以非遺為抓手,拓展文旅消費新場景的創新實踐,贏得市民、游客高度贊譽。
在“指尖非遺”區域,國家級非遺項目惠山泥人靜靜陳列,細膩的泥土在匠人的巧手下,被賦予了生命與靈魂,它們或憨態可掬,或靈動飄逸,細膩的表情與姿態,無不展現出惠山泥人獨有的藝術魅力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不禁駐足,細細品味這份指尖上流淌的文化韻味。
無錫市惠山泥人廠有限責任公司主創人員兼工會主席周璐一大早就和她的學生來到現場,認真準備著當天展示的作品,周璐在泥塑行業奮斗了27年, 助力惠山泥人在傳承中不斷發揚光大,在她看來,非遺走到百姓家門口不僅有助于提升非遺項目的影響力,對于傳承人來說,也能激發更多創作靈感。“只有走出來,才能知道百姓喜歡什么,希望看到什么元素融入到非遺的文創作品中,此次活動也給各位非遺傳承人提供了一次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在“潮玩非遺”區域,大家仿佛置身于一個“非遺大學堂”,可愛的金壇面塑、精致的徐州香包、造型多樣的核雕……這些不僅僅是傳統工藝的瑰寶,更是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市民游客只要感興趣,都可以學習,并由非遺傳人手把手教學。
幾位媽媽帶著漢服打扮的小姑娘們正在觀賞簪花制作技藝,精致的簪花讓她們愛不釋手,一位媽媽不禁駐足感嘆:“幼兒園也經常會學習一些非遺知識,這樣的活動將傳統文化真正融入了生活中,今天帶孩子們來體驗,孩子們都很喜歡。”
“舌尖非遺”感受歲月滋味
在“舌尖非遺”區域,欽工肉圓作為經典淮揚菜之一,其制作技藝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承載著淮揚菜文化的深厚底蘊,由周代宮廷八珍“搗珍”發展而來,加工時不能用刀斬,不能用機器絞,要用鐵棍擂錘整塊瘦肉,用水汆制成肉圓,做出來的肉圓脆、嫩、爽、滑。活動現場,非遺傳承人李忠良正在為食客進行現場講解,揭開了欽工肉圓從選材到烹制的技藝密碼,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匠心傳承的魅力。
市民張先生說,“傳統的美食走到百姓中來,也能更多人知道,這樣的美食之所以流傳至今就是因為保持著技藝的精良和食材的純粹,可以進一步啟發美食行業,只有保持匠心才能走得更遠。”
除了精彩的非遺集市,還安排了豐富的展演活動,邀請吳歌、江南絲竹、錫劇、評彈等非遺項目舞臺藝術作品組臺,每天演出兩場,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盡享傳統文化大餐。
市民羅女士表示,“在欣賞非遺作品的同時,還能觀看到高水平的舞臺表演,真是不虛此行。”
此外,活動期間無錫還同步舉辦“非遺煥新生潮聚1969”——“家門口享非遺”藝術市集、“穿越時光中的梅村”非遺展覽、“非遺石鎖進校園 文化傳承潤童心”——“家門口享非遺”進校園活動等10余項配套活動也以多元形式,不僅展示非遺的獨特魅力,也為參與者提供豐富的互動和學習機會。
市民張先生表示:“這些活動真是太棒了!不僅能欣賞到精美的非遺作品,還能親手嘗試制作,真正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這樣的活動,讓更多人愛上我們的傳統文化。”
“水韻江蘇?家門口享非遺”活動接下來將陸續走進省內其他10個設區市。至今年12月,全省各地圍繞傳統節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因地制宜開展各類非遺宣傳展示活動500多場,讓非遺盛宴更貼近大眾,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近距離感受非遺獨特魅力,共同守護和傳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潘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